为什么说李广难封?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0-09-09

自古以来文臣与武将就是一对冤家,除了争权夺利的本能矛盾,两者之间在分工上的互补性非但没有弥合这种冲突,反而使之愈演愈烈——动脑子的瞧不起卖力气的,拿枪杆子的看不上摇笔杆子的,这种本质上的区别使得即便没有直接的利益纠葛,文武之间也很难和平共处。

在汉唐那些华夏民族尚武精神犹存的年代,武将在权利和地位上尚能与文官一较短长,甚至有时还能稍占上风。可是武将毕竟离枪杆子、刀把子太近了,让包括皇帝在内的所有人都非常没有安全感,尤其是晚唐及五代的武将给人留下了太过糟糕的印象。所以自宋朝开始,皇帝和文官联起手来压制武将,偃武修文成了国策,于是后者在文官面前再也没直起过腰来。


中国有2千多年的王朝史,前1千年文武还能平起平坐,后1千年就只有文尊武卑

到底是武将没了骨头、宋明才断了脊梁成天被人欺负,还是宋明没了骨头、武将才断了脊梁不复汉唐雄风?这个问题就像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样,反正我是找不到答案。

文武殊途,彼此间自然不会有什么好印象,偏偏写史书的都是文人,耍不转笔杆子的武将只能干瞪眼的任人评(mo)说(hei)。所以哪怕是白起、韩信、卫青、李靖这些千古名将中的佼佼者,在史书上的口碑也是毁誉不一;相反若是文官,哪怕功业只有武将的零头,也可能被夸成一朵花。

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反例就不多了,但其中最大的一个例外应该是西汉名将李广。

这么说是有根据的。中国历史上的名将灿若繁星,在其中李广并不怎么起眼,可奇怪的是偏偏一提起这位“飞将军”来,那帮子文人墨客就诗兴大发,千古名句如黄河之水滔滔不绝——比起题诗,古往今来的名将们,好像没一个人能跟李广相提并论。


从李广的身后名上就能看出司马迁的影响力

比如“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燕歌行》唐·高适)比如“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军城早秋》唐·严武)比如“林暗草惊风, 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 没在石棱中。”(《塞下曲》唐·卢纶)当然最有名的还是王昌龄的《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甚至在这些文人眼中,卫青能成为一代名将仅仅是比李广运气好而已——“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老将行》唐·王维)而他们对此作出的总结就是“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滕王阁序》唐·王勃)

那么问题来了,李广真像诗词中夸得那么厉害、仅仅是运气不好吗?

被俘、战败、迷路构成了李广对匈作战的主旋律。

汉武帝刘彻活了69岁、在位54年,其中跟匈奴人打仗就打了43年——这种跟外敌死磕到底、大打持久战的精神头古往今来就没有一个皇帝比得上,哪怕康熙和乾隆皇帝当得比他久,但也没法跟刘彻比好战。

所以在那个战火连绵不绝的时代,就成了武人的天堂。于是汉武帝一朝名将辈出、灿若星河,在两汉400余年间也只有刘邦开国的的时候勉强与之相比(说勉强,主要是在今天看来有国战与内战的区别)。

而在其中,卫青和霍去病这对同为私生子出身的舅甥无疑是最耀眼的存在,无人堪与之比拟。卫青首次出征就奇袭了匈奴人的老巢龙城,掀开了武帝一朝对匈大反击的序幕,此后一直作为汉军主帅,先后七战七捷,收复了河朔、河套地区,功勋卓著无人能出其右;霍去病更是一个传奇,堪称中国数千年历史上最擅用骑兵的将领——17岁便率800骑奔袭数百里取得大胜,功封冠军侯;19岁就在两次河西之战歼敌10万、俘匈奴祭天金人、收取祁连山;21岁在漠北之战奔袭2000里,歼灭匈奴7万余人后封狼居胥,从此天下谁人不知霍骠骑?


卫霍的赫赫武功根本不是李广能比的

与卫霍相比,李广的军旅生涯简直是惨不忍睹。

李广,陇西成纪人,先祖是秦朝名将李信。就年资而言,李广堪称卫青的父辈、霍去病的爷爷辈——早在汉文帝十四年,李广就以良家子的身份从军抗击匈奴的入侵,此时的卫青(生年不详)要么还没出生,要么还在平阳侯府当奴仆,离他因姐姐卫子夫受宠而晋位千担大夫还有28年需要苦熬;至于霍去病更不用提了,还得再过26年才出生。当时应该还是个年轻人的李广(同样生年不详)初战便不同凡响,因斩首之功晋升为郎官,并因勇猛受到刘恒的称赞:“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史记·卷一百九·李将军列传第四十九》)

汉文帝的意思是李广生不逢时,可惜当后来机会到来时,侯爵之位对他来说仍然遥不可及。


侯爵是汉朝封爵中的最高两级,非大功不授

李广在漠北之战后因“失道”自杀前曾说此生“与匈奴大小七十馀战”,以他的从军经历来看应该不假。但是遍翻《史记》、《汉书》与《通鉴》等史书,能找到他参加的战例只有8例,其中还有一战是平息七王之乱的内战,那么在这有迹可循的7场对匈作战中,李广的战绩如何?

答案是两胜两负,还有三次出击未能发现敌踪,只能泱泱而回。

先来说说两场胜仗。

其一就是前面说过的李广初出茅庐之战。司马迁对于李广的表现用了8个字,即“用善骑射,杀首虏多”,让人有些摸不清头脑。不过不要紧,这一战的情况还可以从别处大致了解一下:

“汉孝文皇帝十四年,匈奴单于十四万骑入朝冄阝(音同挪。这个字打不出来,凑的)、萧关,杀北地都尉卬,虏人民畜产甚多,遂至彭阳。使奇兵入烧回中宫,候骑至雍甘泉。於是文帝以中尉周舍、郎中令张武为将军,发车千乘,骑十万,军长安旁以备胡寇。而拜昌侯卢卿为上郡将军,甯侯魏遬为北地将军,隆虑侯周灶为陇西将军,东阳侯张相如为大将军,成侯董赤为前将军,大发车骑往击胡。单于留塞内月馀乃去,汉逐出塞即还,不能有所杀。”(《史记·卷一百十·匈奴列传第五十》)

也就是说匈奴人跑进汉地烧杀抢掠了一番,心满意足之后自行退走,10万汉军武装护送至边境就完活——大仗肯定没打成,小规模的冲突应该是有的,还是小兵一枚的李广仗着骑射之术杀掉了一些匈奴人,并因此功被光荣的调进了刘恒的皇家警卫团。


李广的弓术是他建功立业的根本,起码从史书描述来看古今无人能敌

其二汉景帝中元六年,皇帝派宦官巡阅边塞,结果遭遇3名匈奴“射雕手”(匈奴武士中箭术最佳者的称号),几十个随从都被狙杀。时任上郡太守的李广率百人追击,杀二俘一之后,遇匈奴数千骑,李广临危不乱上演了一出空城计,最终吓跑了敌军,使自己转危为安。

再来看两场败仗。

其一是汉武帝元光五年,汉军四路出击北击匈奴,其中李广率军1万出雁门,结果上演了一出被俘后机智逃脱的传奇故事,被不少史官大书特书:

“匈奴兵多,破败广军,生得广。单于素闻广贤,令曰:‘得李广必生致之。’胡骑得广,广时伤病,置广两马间,络而盛卧广。行十馀里,广详死,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广暂腾而上胡儿马,因推堕儿,取其弓,鞭马南驰数十里,复得其馀军,因引而入塞。匈奴捕者骑数百追之,广行取胡儿弓,射杀追骑,以故得脱。”(《史记·卷一百九·李将军列传第四十九》)

乍看之下一个智勇双全的汉将军形象跃然纸上,可是李广逃脱之后的结果是什么呢?“当斩,赎为庶人。”(引用同上)也就是说刘彻气急败坏的要砍掉李广的脑袋,幸好汉律规定可以缴纳赎金折抵罪行,后者才逃过一劫(司马迁就是交不起赎金,只能拿腐刑赎换死刑)。

刘彻对待功臣并不小气,还不至于因为李广有过被俘的经历就要他的命。真正的原因是他打了一场大败仗,不但自己被俘,还连累汉军“所失亡多”,就是说他的1万部下除了溃散的以外,剩下的都战死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