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头望明月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4
据专家研究,“日”和“月”是最早形成的象形文字。在数千年的人类文明史上,白天有日光普照,夜晚有明月作伴,人们对日、月有着不可分割的深厚感情,故在造字记事时,首先将这两个字造了出来。按照阴阳家的说法,日为阳,夜为阴,故日被称为“太阳”,月被称为“太阴”,按地球围绕太阳运转创建的历法称“阳历”,按月球围绕地球运转创建的历法称“阴历”。在中国古代传说中,除了羿射九日和秦始皇赶太阳的神话故事与日有关外,太阳虽亮,却并未引起人们的特别重视;月亮则不然,它虽然光亮不如太阳,却恒被人们特别看重,许多故事和浪漫情调常常因月而起,由月而生,月亮在民间传说和各类文学作品中出现频率甚高,在公众眼里,月亮始终是个容易引发人们联想的神秘东西。

其实,以科学的眼光看,月球仅是茫茫宇宙中无数按一定规律运转的天体之一,只不过它距地球最近、与地球的关系最密切而已。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它由地球形成时散落的物质集聚而成,与地球的平均距离38万公里,直径为3.5万公里,约为地球直径的四分之一。月球和地球都形成于46亿年前,一个是行星,一个是卫星。地球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旧说太阳系有九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最近,科学家以种种证据否定了冥王星的行星属性),它边自转边围绕太阳公转。地球自转周期为23小时56分钟,俗称一天;公转周期为365.25天,俗称一年。月球则是边自转边绕地球公转,自转和公转的周期均为27.3天,所以它永远以一面对着地球,在人类实现绕月飞行之前,月球的背面一直是个谜。1969年美国宇航员首次登陆月球,月球神秘的面纱才渐渐被揭开。月球和地球一样,都是由岩石构成,本身都不发光,它们的光亮都是反射太阳光所致。当地球、月球运转至与太阳成一直线时,月球居中便会形成日食,地球居中便会形成月食。科学不发达时,人们将月食称为“天狗吃月亮”,要敲锣鸣炮驱赶;如今日食月食的科学知识已经普及,而且出现的时间可准确预测,旧时的迷信说法便不攻自破了。

因为月球的自转、公转周期是一样的,所以每个月的三十天中,有二十九天不同程度地处于地球的阴影之中。夏历每月的十五日,月球的正面被日光完全照射,月轮呈完全的圆形,人们称这一天为“望日”。每月初一,月球运行到地球与太阳之间,月球与太阳同时出没,正面完全得不到阳光,呈全暗状态,人们称这一天为“朔日”。每月八日或九日,从地球上可以看到月球西边的半圆,人们称之为“上弦”。每月二十二或二十三日,从地球上可以看到月球东边的半圆,人们称之为“下弦”。望、朔、上弦、下弦统称“月相”。朔日后重新亮起的呈弯钩状的月亮,人们称之为“新月”,上个新月至下个新月之间所经历的时间则称“月龄”。

中国古代有许多关于月亮的神话传说。由于月球上有山岭和谷地,反射太阳光时便有明暗之别,形成人类肉眼可以看得到的不规则阴影,人们便将这种阴影想象成桂树,因为桂树是在夜间开花的,与月亮的出现时间吻合。后来,人们习惯把桂树称作“月桂”,并说月亮中的桂树有五百丈之高。《酉阳杂俎》中说,西河人吴刚学仙时犯了错误,被贬谪至月亮砍伐桂树,树的创口随砍随合,故吴刚砍树不止。古人还传说月亮中有玉兔,常年执杵捣药,故后人亦称月亮为“玉兔”,古代话本常用“金乌西坠,玉兔东升”指代太阳下山、月亮升起。有人说,在夜深入静之时,还可听到吴刚砍树和玉兔捣药的咚咚声。《淮南子·览冥训》中说,夏代射日英雄后羿从西王母处讨得不死之药,妻子嫦娥偷吃后,不由自主地飞入月宫,从此不得返回。张衡《灵宪》中说,嫦娥奔入月宫后变成了蟾蜍,故后来人们称嫦娥为月中仙女,又称月亮为“婵娟”、“蟾宫”、“月宫”。《西游记》中又据此演绎出了天蓬元帅调戏嫦娥被贬至下界的故事,关于月亮的传说变得越来越复杂了,连一代伟人毛泽东也借用这些传说写出了“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的浪漫诗句。

因为人们对月亮情有独钟,所以汉语中有许多词语与月亮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明月之夜称“月夕”;形似圆月的门称“月门”、“月洞门”;露天可赏月的平台称“月台”;西天如来佛称“月光太子”;成人之美的媒人称“月老”、“月下老人”;中秋节始开的菊花称“月朵”;长年开放的月季花称“月月红”;仙女嫦娥称“月姊”;月亮中的宫殿称“月宫”、“月府”;夏历每月的初五、十四、二十三日诸事必避之,称“月忌”;女子的月经称“月事”、“月信”;男女谈情说爱的最佳环境和时间称“花前月下”、“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形容女子面相富态叫“面如满月”;形容女子姣好美丽叫“花容月貌”、“闭月羞花”、“仙女下凡、嫦娥转世”;形容美女死伤叫“月缺花残”;京剧伴奏中位列京胡之后的圆形弹拨乐器叫“月琴”;中秋节吃的特殊食品叫“月饼”;形容射箭有力叫“弓开如满月,箭发似流星”:形容人两地一心叫“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形容夜色美好叫“月白风清”;形容情人约会叫“待月西厢下”;形容贼人喜欢的时机叫“风高杀人夜,风高放火天”;形容女人喜欢青年另子叫“月里嫦娥爱少年”,等等。另外,北京有月坛,台湾有日月潭,广西桂林有月牙山,敦煌鸣沙山麓有月牙泉。古往今来,有多少 情感 萌发于月夜,多少故事发生在月下,多少事物以月为喻,多少胜地以月命名,实在是难以说清。在一代又一代文人笔下,月亮、月光、月色更是容易使人触景生情的雅事仙境。《诗经·鸡鸣》用“匪东方则明,月出之光”讽刺君王晚起;曹操在《短歌行》中用“明朗如月,何时可辍”、“月明星稀,乌雀南飞”的诗句描述自己恨时光流逝、抱负难展的复杂心境;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用“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描述自己避世隐居的闲适生活。唐代诗人借月抒情的作品更是不胜枚举,俯拾即是。这里略举数例:

李白:《赠崔司户》:“欲折月中桂,持为寒者薪。”《古郎月行》:“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月下独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将进酒》:“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清平调词》:“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赠王昌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把酒问月》:“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常照金樽里。”《梦游天姥吟留别》:“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杜甫:《月夜》:“今夜郎州月,闺中只独看……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白居易:《老病》“尽听笙歌夜醉眠,若非月下即花前。”《暮江吟》:“可怜了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琵琶行》:“醉不成饮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津月……东舟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上阳人》:“唯向宫中望明月,东西四五百回圆。”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照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一首三十多句的长诗,几乎句句不离“月”字。一个“月”字,将作者的怀古幽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竞夕起相思。”

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春宫曲》:“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

卢纶:《塞下区》:“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浦泉石上流。”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李商隐:《无题》:“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霜月》:“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许浑:《下第贻友人》:“人心高下月中桂,客思往来波上萍。”

贾岛:《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陈子昂:《春夜别友人》:“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宋代以后的诗人对月的兴趣也很浓,涉月的名句脍炙人口,这里试举几例:苏轼的诗句有“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漾月转廊”、“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刚被太阳收拾去,又叫明月送将来”等,他的《赤壁赋》中更是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月白风清,如

此良夜何”、“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桂棹兮兰浆,击空明兮沂流光”等千古传唱的名句。尤其是他那首名为“明月几时有”的水调歌头词,通篇借月抒情,以月为喻,表明了诗人自得其乐的生活态度和敢于面对现实的世界观。下阕中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不到五十个字,夹叙夹议,十分耐人寻味。苏轼的这篇词作在中国文学史上久负盛誉。其他人的咏月诗句有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谢枋得的“不信楼头杨柳月,玉人歌舞未曾归”、黄庭坚的“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来一味凉”、晏殊的“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林逋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陆游的“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扣门”、“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岳飞的“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林鸿的“黄牛滩上怨风落,白帝城前哀月明”、谢榛的“军心无定如明月,才照楼东复转西”、李攀龙的“曲罢不知青海月,徘徊犹作汉宫看”、王叔承的“月出江头半掩门,待郎不至又黄昏”、戚继光的“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花边月笑平生”、袁枚的“结绮楼边花怨春,青溪栅上月伤神”等。连一代伟人毛泽东也写出了“半天残月,凄清如许”、“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不觅前年秋月朗,订了三家条约”、“管却自家身与心,胸中日月常新美”、“一钩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佳令随人至,明月傍云生”、“独有豪情,天际悬明月”等以月抒情的诗句,可见月之于诗人,实乃须臾不可离也。

月亮之所以倍受人们关注,原因大致有三:第一,月有阴柔之美。月亮不像太阳那样强势,那样阳刚,那样可感知而不可直视。它如宝玉般悬挂于天幕之上,将柔柔的光华撒向人间。月亮是美的,月光也是美的,故月可赏、可喻、可祭拜。中秋赏月是享受月之美,貂婵拜月是借月以明志。“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月亮走,我也走,我送哥哥到村口”描绘的是绝美的淡云月夜图;“要问我爱你有多深,月亮代表我的心”则是借月盟誓,表达了一种爱到永远的铁心赤诚。第二,月有变化之态。仅有一种形态的东西再好看也算不上美,因为久看可以生厌。古往今来女人们不断地变发式,换衣装,追求的就是这种变化美,新鲜美。就象人们用餐一样,再好的佳品,久吃也会生厌,只有不断调剂变化,才能保持进食的兴趣和旺盛的食欲。月亮似乎深谙此道。一月之中,月亮的形状几乎没有一大是完全相同的。满月如盘,月牙如钩,上弦月和下弦月明晴各半,美如缺璧,但暗的那一半仍隐约可见圆的轮廓,这种千变万化的形态能引发人们无尽的联想。第三,月亮有朦胧之奇。在日光中平淡无奇的东西,一到月光下便会呈现出一种似是而非的朦胧形态。吉代画家有一种理论:“山欲其高,尽出之则不高;水欲其长,尽现之则不长。”意思是说,要想显示山的高,不要把山尖画出来,,而是画一片云雾将山尖遮住,留下山的高度让人们去想象。要显示江河之长,不能从发源地画到入海口,应该只画一段河流,然后让其消失在蒸腾的水汽之中,留下河的长度让人们去揣测。月光下的景物给予人们的就是这种并不真切但又极耐寻味的虚幻印象,歌词中的“鸟朦胧,月朦胧”描绘的就是这样一种景色。日光下,一切细节暴露无遗,毫发毕现,人们不觉其美;月光中,只能看到大体轮廓,倒会觉得寓意无穷。看人也是这样,白天看人,连一条皱纹、一块伤疤、一颗黑痣都看得清清楚楚,美的感觉就被打了折扣;而在月光下,缺点被掩藏在模糊或阴影里,人们看到的只有整体美和印象美,这美便顿感无瑕。人们常说的“灯前观娇女,月下看美人”,讲的大概就是这个道理。现在大行其道的朦胧诗和写意画,追求的也是这样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艺术境界。雾里看花与月下观景,感觉大抵是一样的。

但是,不管人们对月亮如何看重,从本质上来说,它仅是一颗由岩石构成的千古不变的小小天体而已,真正变化着的是人类自身的感觉。月光下所发生的一切,举头望明月时所联想刭的一切,都是人类自己复杂感情的曲折流露,与月亮这个毫无生命的星球何干!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