坛 子 肉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2
陶土制作的坛子,自古以来就是作为一种盛器为中国民间广泛使用。不知从何时起,坛子又作为炊煮器而流行开来。据说,最先用坛子烹煮食物的是四川农村。每当栽秧、收割时,正是农活忙的季节,也正是需要“打牙祭”的时候。为了不耽误农活,人们想出了一个办法,就是以坛代锅,将大块的猪肉放入坛中,加水、加味,密封坛口,放入谷糠壳火中煨起。待收工回家时,打开坛子,不仅肉已熟烂,而且香气四溢。这无疑是一个两全其美的方法。后来,这种方法传入餐饮行业,于是就有了这道朴实无华的风味名菜。再后来,经过厨师的不断改进,坛子内的食材也不断丰富和变化。但不论怎样变化,“肉”都是这道菜的主角。

四川的坛子肉,种类不少,用料也不尽相同,但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用料普通,适合大众烹制、食用;一类是用料高档、原料多样而量大,制作工艺复杂、主要供一些高消费者定制,也可用于传统筵席。以下,各举一例:

一,选用猪五花肉一方,7厘米见方,重约350克,刮洗干净,鸡腿1只在油锅中炸过捞起,猪瘦肉200克、剁茸、做成肉饼,也在油锅中炸过打起,鸡蛋1个煮熟、去壳、也用油炸成虎皮蛋,净冬笋200克切滚刀块;将以上各料装入坛内,加料酒50克、拍破的老姜一块、葱白40克、花椒20余粒、冰糖15克、酱油10克和适量的鲜汤,用湿草纸封口,在谷糠壳火中煨制5-6小时即可。“原汁原味,肥而不腻,味道醇浓”是这类坛子肉的主要特点。当然,素料也可增添,如菌菇、鲜蔬之类。

二,关于第二类坛子肉较早的内容和做法,仅见于一些菜谱资料,如1960年代印制的内部资料《四川菜谱》上的坛子肉,用料计有:干海参250克、干鱼翅250克、干贝125克、大金钩125克、墨鱼干250克、猪肘2500克、活老母鸡1只、活肥鸭1只、火腿500克、猪骨1000克、鸡蛋10个、干口蘑125克、带壳冬笋1500克等。以上材料中的海产品干货均要经过涨发、整理、漂洗或汆煮、或上味或用纱布分别包好等诸多程序;猪肘、鸡、鸭整治干净后,各分成4块、再经“出水”处理;鸡蛋煮熟去壳、漂冷、裹干豆粉炸过。待以上材料备妥后,再用一个大口绍酒坛子,掺开水、垫猪骨、依次放入各料以及姜、葱、盐、胡椒、酱油、冰糖汁等调料,用湿草纸封坛口;最后将坛子置于一三角架上,用锯末微火慢煨4、5小时而成。成菜保持了食材的原汁原味,菜色金红,肉极软烂,鲜美而浓香。这份坛子肉,其分量之大,可谓川菜中的“巨无霸”。资料上讲,这道菜可供20人食用。据行业中的老人说,这道坛子肉多年没有做过,但它的“缩小版”,即保持原有食材的种类,但减少所用的分量,也时有厨师烹制,如80年代的“荣乐园”和当今的“大蓉和”。目前烹制此菜的方法,也做了一些改进,或将坛子放入蒸柜里蒸熟,或直接放于微火上煨熟。另外,对坛子品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为它不仅是一种烹煮器,而更是可以端上桌的餐具。

下面,还要介绍另外一种颇有特色的坛子肉—汉源坛子肉。汉源县隶属于四川雅安市,是一座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城。也是我国著名的“花椒之乡”。汉源坛子肉的制作历史可以追溯到千年以上。最初的坛子肉是来源于汉源农村,“杀猪过年”是四川农村的一个习俗,但一头肥猪是过年吃不完、也不能吃完的。剩下的猪肉如何保存?这是一个问题。于是,有聪明的农家想出了一个办法,他们将猪肉分成若干大块,用盐腌过、洗净、晾一晾,再将猪板油切丁熬化、打去油渣、烧热,放入猪肉炸至表面呈金黄色时,连肉带油一起倒入土制的陶罐内,封住罐口,置于低温的环境保存。可保一年不坏。经这样存储的猪肉,色金红、咸淡适中,外酥里嫩,肥而不腻,香糯适口。需要食用时,取出一块、两块,除去油脂,切片、切丝,与盐菜、或蒜薹、或辣椒等配料合烹成菜,不仅风味独特,富有肉香,而且具有浓浓的乡土气息。这种存储猪肉的方法确实效果明显、操作简便,很快就在汉源地区流传开来,并且沿用至今。这里,坛子是作为一种存储器,因而也称为坛子肉,又因为它有别于川菜中的这道菜,所以冠以“汉源”二字。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