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张学良逝世,临终前选择将遗产全部捐献,而不是留给子女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8-25

2001年,101岁的张学良闭上双眼,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

他的离去,带走了一个时代,却留下无数“回忆”。张学良“遗产”众多,这其中包括于凤至留给他的遗产、他本人的珍藏、财富,以及难以估算价值的 历史 资料。

这些“遗产”该归于何处,张学良的选择令世人惊诧: 全部捐给美国哥伦比亚大学。

1940年,43岁的于凤至不幸患上乳腺癌,不得不离开张学良的幽禁之地,前往美国治病,陪在张学良身边的独剩赵一荻。

于凤至的父亲是富甲一方的大粮商于文斗,嫁到张学良后也过着殷实的生活。但来到异国他乡,于凤至的日子并不好过。

为了节省开支,于凤至选择在纽约郊区的一家机会医院治病。可治病、孩子读书、生活都需要钱,于凤至陷入窘境。

她到英国伦敦找到张学良昔日朋友伊雅格,早在1933年张学良前往意大利考察军事时,将一笔私人钱财交给伊雅格,让他帮忙代管。张学良交待伊雅格,将来孩子读书时,实在需要这笔钱就拿出来。

于凤至经济困难,伊雅格便将英国渣打银行的支票,也就是本属于张学良的钱款交到于凤至的手中。

于凤至用这笔钱买了房子,余下的钱款她用来炒股。于凤至清楚,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笔钱早晚要花完的,在这异国他乡,她必须要凭借自己的能力活下来,为了自己,为了孩子们,也为了给中华民族、中国妇女争气。

华尔街上的证券交易所人头攒动,十分火热,于凤至推门走了进去,驻足凝望许久,又与和她年纪相仿的人交谈许久,买了一些资料,回家细细研究。

面对变幻莫测的股市,于凤至冷静睿智、下手果断,很快就赚了第一笔金。不过,她并未在股市里多做停留,而是将目光瞄准刚刚兴起的房地产。

她一边学习英语,一边去房地产中介公司与客户交流,充实忙碌的生活甚至让她忘记了患病带来的痛苦。

她慢慢积累了财富,在好莱坞的山顶买了两栋别墅,按照张学良喜欢的房子风格装修好。于凤至想着,这两栋房子一栋给自己,一栋给张学良,他日张学良恢复自由,她要将张学良、赵一荻接过来共同生活。

当于凤至心怀盼头,一心赚钱的时候,中国人民迎来了解放,但张学良却没有迎来自由。她就奔走相告,控告蒋介石的阴谋,呼吁还给张学良的自由。

于凤至没有等待张学良释放,等来的是她不得不与张学良离婚的消息。尽管于凤至万分不舍,还是选择答应了与张学良离婚。

1964年,张学良于凤至离婚,同年,64岁的张学良与53岁的赵一荻结婚,赵一荻这才真正意义上成为张学良的妻子。

彼时,在于凤至的心中,她依然觉得张学良是她心中的好丈夫,她决心,好好照料身体,等着张学良自由的那天。于凤至时常对孩子们说:

她好好经营事业,每天锻炼,保持好的心情,在与癌症抗争的情况下,于凤至活到了93岁。

1990年3月,于凤至突发重症,她已经不能说话了,可眼神却一直盯着墙上的照片,那是她和张学良的合照,这时她的心中依旧牵挂着张学良。

孩子们围绕在她的身边,于凤至就这样静静地闭上双眼,结束了她坎坷的一生。

多年来在美国打拼的财富,于凤至全都留给了思念半生的爱人张学良。她甚至在自己的墓旁留了墓地,希望能与张学良合葬。

当张学良得知于凤至逝世的消息,整个人惊诧不已,一言未发,眼泪却一滴一滴地往下掉,喃喃自语:“她怎么会先我而去了呢。”

一旁的赵一荻捂着脸,喊着“大姐,大姐”,当夜幕降临,两个人满是悲伤地坐在屋子里,陷入悲痛中不能自拔。

就在于凤至逝世的这一年,张学良、赵一荻等来了一个好消息: 全面恢复人身自由。

他心上有许多牵挂不已的亲人,以前都是赵一荻去美国看孩子们,如今张学良也想去美国看看。

终于在1991年,张学良、赵一荻一同前往美国探亲,三个月后再返回台湾,重新回归他们宁静、平淡的日子。

很多研究机构、或者教会都想邀请张学良口述 历史 ,但张学良鲜少见他们,只是与贝夫人蒋士云、还有老朋友吕正操见过几面,以及在贝夫人的介绍下,见了哥伦比亚大学研究中国 历史 、文化的研究生,与他们浅谈了一些 历史 记忆。

1993年,张学良、赵一荻再次前往美国探亲,此后又来到夏威夷,张学良、赵一荻年纪大了,风景宜人的夏威夷实在适合他们休养。

起初,他们在夏威夷住在生活在这里的弟弟张学森家中,后来担心给弟弟添麻烦,张学良就租下了一套住房,房子靠近海边,他与赵一荻都很喜欢,此后,他们在这里生活了许久。

几十年来,张学良收藏了不少字画,在夏威夷居住之后,张学良还委托美国的拍卖行,帮忙拍卖他收场的字画,七百余件藏品曲全都拍卖出,成交额超亿元。

年迈的张学良与赵一荻到夏威夷生活,安度晚年,他喜欢打麻将、唱京剧、说笑话,邻居们也只觉得他是个生活简单的老人,对他的过去一无所知。

2000年,张学良迎来生活上的一大变化,因为陪伴他多年的赵一荻因病逝世。 早前赵一荻就查出了疾病,尽管张学良对这件事做了心理准备,但当医生宣布赵一荻死亡时,张学良依旧没能承受这个巨大的打击。

他静静握着赵一荻逐渐冰凉的手,整整一个小时都没有松开。赵一荻的追悼会上,张学良轮椅,久久凝望,情绪突然爆发之际,他朝着赵一荻的遗体大喊了一声,没有人听清他喊了什么,却能感受到他在告别。

被推出殡仪馆时,张学良准备上车,突然人群中冲出一个壮年男子,跑到坐在轮椅上的张学良面前,那男子挺直腰杆,向张学良敬军礼。

刹那间,张学良老人的眼中闪过一丝光芒。于凤至、赵一荻都离他而去,此刻留在他心里的,是无尽的思念,还有那些留给后人评说的 历史 记忆。

他时常一个人坐在家里的阳台前,发呆的望着天空,几乎人人都能感受到他内心深处的孤独的孤独。

有时候张学良甚至会忘记赵一荻已经离开他的事实,当旁人询问询问他是否要去做礼拜时,张学良会脱口而出:“问我太太去。”

可是赵一荻再也不会出现了。

在哥伦比亚大学中文史料图书馆里,张学良出资设立了一个书斋,起名为“毅荻书斋”,顾名思义,是由张学良的号“毅庵”、赵一荻名字中的“荻"一同组成,可见赵一荻对于张学良的重要性。

前文我们提到,张学良第一次赴美国探亲时,面见了几位哥伦比亚的研究生,那时赵一荻还在世,张学良赵一荻多次接受采访,讲述他们经历过的故事。

哥伦比亚大学是世界著名的“口述 历史 ”创始地,曾经对李宗仁、陈立夫、顾维钧等人都进行过 历史 采访。

或许张学良也觉得自己该为后世留下什么,他竟然接受了哥伦比亚大学的采访,这让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张之炳十分意外,也很高兴。

张学良只提出了一个条件: 那就是所有的资料,要在2002年后才能公布。

据资料分析,张学良如此选择主要是出于两个原因:第一,自己年事已高,好友张群活了102岁,他思索着自己余后的生命,选择在2002年,那时他已经长命百岁。

第二,事关张学良的过往,必然要提及蒋介石,蒋介石夫人宋美龄尚且在世,他不希望这些往事对宋美龄产生影响。

哥伦比亚大学方面自然同意了张学良的要求,漫漫 历史 长河,有多少东西要细细讲述,所以从1991年开始,张之炳教授时常采访张学良,这条采访的“战线”长达五年。

大约在1996年的时候,这项“口述 历史 ”才基本完成。

也就是在同年,张学良将自己一生所珍藏的文献手稿,都赠给哥伦比亚图书馆。这些资料包括张学良珍藏的善本图书、以及研读书籍时的手记。

为了保存好这些资料,张学良自己出资建了那个“毅荻书斋”,书斋设计为八卦形,里面放置着张学良东北老家、西安事变、幽禁岁月等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

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专门来到哥伦比亚大学查阅资料,大学是十分欢迎的,连张学良本人也乐于接受。

张学良的晚年在回忆与孤独中度过,到2001年,101岁的张学良身体不适,患上肺炎被送进医院,此后一直在医院治疗,儿子张闾琳、女儿张闾瑛等亲人都守候身旁。

10月23日,张学良的公祭活动在博思威克殡仪馆举行。参加悼念活动的人很多,有多年未见的老友,也有当地的百姓,还有许多外国友人,人们自觉排队进入正门。

吕振超、宋美龄等老友们都送来花圈,在众人的悲戚中,送别了张学良最后一程。

虽然于凤至、赵一荻逝世前都被张学良留了墓地,但张学良终选择了与陪伴了几十年的赵一荻相伴长眠。

值得一提的是,当张学良逝世的消息传来,杨虎城的孙子哀婉叹息: “那一个时代结束了,完全结束了,毛、蒋、周、张,俱往矣!”

人们每每提及西安事变时,总会提起张学良、杨虎城。他们毅然兵谏,改变了之后的 历史 。只可惜,杨虎城早逝,张学良被幽禁多年,二人的一生都让人颇为惋惜。

毛主席、周恩来、蒋介石、张学良, 历史 永远不会遗忘名字,诚如杨虎城之孙所言,“俱往矣”。但后人决不会忘记那些波澜壮阔的 历史 !

张学良逝世后,留给了很多“财富”,这其中包括于凤至留给他的遗产、多年来他的珍藏、拍卖所得、以及无法估量价值的 历史 资料。

一时之间,舆论哗然。世界上众人纷纷,有人理解他,也有很多人不理解他。毕竟在大家的预想中,有三种可能,一种是给子女,一种是给故乡,一种是给台湾。

偏偏,张学良哪一种都没有选择。我们浅析一下:

何以不留给子女?

在之前的采访中,张学良就曾提及,他不打算将自己的财产留给孩子们。他的儿女大多都是在美国长大,接受的是西方教育,对于故乡的 历史 、文化了解甚少。

而他的财产中大多东西都富有 历史 价值,孩子们能否保护好他的藏品也尚未可知,更何况,这也给过着安宁生活的孩子们增添一些负担。

还有一点,张学良也清楚自己是一个争议性很大的人,一方面他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一方面却又身背“不抵抗将军”的名号,一旦那些 历史 资料交给孩子们,他们被卷入舆论中心,这是他所不愿意看到的。

何以不留给故乡?

我们都知道,张学良晚年时常表达对故乡的怀念。1990年,他为东北大学校友会刊题词;1993年,张学良见到东北老乡、小品演员黄宏,倾诉思乡之情:“我非常想念咱们东北的老少爷们。”

张学良的儿子张闾琳曾返回家乡,拜谒大帅府,参观九一八事变纪念馆,并将回到故土的所见所闻所感分享给父亲,张学良内心十分激动。

要说他不思念故乡,那几乎是不可能的,但直至去世,他都没能回到故乡。

对于故乡,他有着别样的 情感 ,一方面是思念,一方面又满是愧疚。再加上这么多年过去了,故乡旧识又当如何,他也无法预料。

退一步讲,即使他打算将“财产”给故乡,又该交到什么人的手里?综合各种因素,他没有将“遗产”留给故乡也算是情有可原。

何以没留给台湾?

众所周知,张学良在台湾生活了很多年,这里几乎有他半生的回忆,可这些回忆大多是不快乐的。

他被幽禁,失去自由,与蒋介石、蒋经国父子又有着多年恩怨,提起这个他和赵一荻生活多年的地方,张学良身心俱疲。

那些关于蒋介石的资料,他该如何留在这个地方?

在张学良晚年的生命里,与哥伦比亚大学有着深刻的交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连续几年的时间里,张学良与张之炳教授深切交谈,甚至还同意他们携带摄影器材。

而且,在张学良未逝世前,他与哥伦比亚大学就有个“2002年才公布资料”的约定。

哥伦比亚大学里已经有他出资建设的“毅荻书斋”,这是为存放关于他的资料而设,可以说,这里已经算是关于他的 历史 资料的“收集站”了。

按照他的遗愿,他所有的“遗产”就会归于此处,哥伦比亚大学对于我国传统文化、 历史 的研究又十分细致,对张学良而言,大概交到他们手里,是放心又客观的。

或许这也为后人创造了一种方便,关于张学良的资料不必四散各地,人们对他的过往、他的选择、他的一生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他的人生绝唱已经拉上帷幕,而那些迷雾重重的 历史 也逐渐被廓清......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