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心对联22副:事能知足心砪说轿耷笃纷愿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13

修心对联22副:事能知足心砪说轿耷笃纷愿

1、读书随处净土;闭门即是深山
2、好花半开;美酒微醉
3、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
4、事能知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
5、柳絮体媚无骨;梅花影瘦有神
6、乾坤容我静;名利任人忙
7、观大海者难为水;悟自心时不见山
8、忍一言风平浪静;退半步海阔天空
9、心闲临水知一乐;晓起入林寻鸟声
10、长啸一声,山鸣谷应;举头四顾,海阔天空
11、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
12、淡饭粗茶有真味;明窗净几是安居
13、开怀一笑天下事;闭口不论世上人
14、鹦鹉前头休多语;小人身边须慎行
15、平时不说无情话;每日常观有用书
16、能受苦方为志士;肯吃亏不是痴人
17、世上本无常照月;天边还有再来春
18、处世何妨真面目;待人总要大肚皮
19、眼里有尘天下窄;胸中无事一床宽
20、放开肚皮吃饭;立定足跟做人
21、根深不怕风摇动;树正何愁月影斜
22、酒中不语真君子;财上分明大丈夫

对对联 事能知足心常惬, 自己对,不要原著,谢谢

事能知足心常惬
容若坦荡品自高

事能知足心常惬
权有所制政自安

事能知足心常惬
贪欲收敛患尽销

事能知足心常惬 出处

“一事无成人渐老,一钱不值何消说。”的作者是弘一法师。
弘一法师(1880-1942)俗名李叔同,浙江平息人,生于天津。既是才气横溢的艺术教育家,也是一代高僧 。
经考证,“事能知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这是一副名联,而作者也说法不一,大致有五种说法,一是林则徐,(见:yzschool./ArticleShow.asp?ArticleID=135)。
二是李淑同的父亲李世真(参见:jwb../gb/content/2003-05/21/content_180317.htm)。
三是陈自崖,见《对联趣话》,湖北教育出版社,1984年10月第1版,转引自(:jwb../gb/content/2003-05/21/content_180317.htm)。
四是陈白崖,见国学网楹联金库,:guoxue./study/chinacouple/content/chinacouplegold10.htm。
五是明朝诗人陈献章的自勉联。

事能知足心常乐 下联 谢谢了!

春满万户,喜盈千家
心忧天下,情系苍生
养天地之正气,取日月之精华
建千秋之功业,留万世之英名
赞美世界和平,促进人类进步
事能知足心常乐,人到无求品自高
榜上无名,脚下有路
书山寻径,学海求舟
山重水复,柳暗花明
花溅泪,鸟惊心
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
九州齐乐,四海同春
家和人旺,国泰民安
做文既做人,文品如人品
华夏日日秀,神州代代红
愿抛头颅真理传赤县,甘洒热血栋果遍神州,(楼主是不是把字打错了?“栋果”是“栋梁”吧?)
万条柳丝(随风舞),千树梅花(带雪开)
福如东海深,寿比南山高
将遇良才,棋逢对手
山青水秀风光好, 人寿年丰喜事多
······································
说行天下:小说网站上千个,总有一个适合您。 说行天下

对联:爱足沐足知足尘常乐 静心修心齐心涤

上联:爱足沐足知足尘常乐
下联:静心修心齐心涤
"尘常乐"说不通。对不上。
上联:爱足沐足知足常乐
下联:静心修心称心每欢

事能知足心常态,心能知足体常行是什么意思?

【注释】这里说的“无求”,是告诫人们要舍弃满脑子的功利与浮躁,不为外物所羁绊,不为浮云遮双眼,从而获得一种超然物外的自在与宁静。这里的“无求”,不是人生的不思进取和漫不经心,也不是心灰意冷和垂头丧气,更不是一筹莫展和难掩烦闷的消极态度和庸人哲学。而是告诫人们要摆脱功名利禄的羁绊和困扰,不必强求,有所不求才能有所追求。“求”,是人生品格的体现,但为事在人,淡泊的人生虽然说没有轰轰烈烈扬名内外,也没有显赫的地位,可它的确是渴望而难及的境界。能够遵循人格的要求,有所为,有所不为,能够“不降其志,不辱其身。”无为而无所不为,有所不求才能有所追求。这才是“无求”的最高境界。这种境界,也是一种胸怀,又是一种信仰,还是一种品格,更是一种心态。能做到这样的心境,很难。这样的心境,需要时间的磨砺,也需要坎坷人生的锤炼,更需要坦荡心境平如水的淡泊心态。这种淡泊的心态是无求中的平凡孕育著无尚的伟大,攘括著古往今来的忧思。人都是“赤条条来去无牵挂”的,这样的淡泊便是一种崇高的境界和心态,更是对人生追求在深层次上的定位。【是清文学家纪晓岚的先师陈伯崖撰的一副联书】
出处:清·纪昀联
寓意:只有无私、无欲、无求,才能刚正、廉明、崇高。
纵观人世凡尘,每个人都有七情六欲,任何人都不能超脱,即使是“出家人”也是如此,只是他们受到了严格的戒律限制而已。 现实生活中,对功名利禄的追逐, 对物质生活的享受, 在一些人的心目中是颇有吸引力的,而且似乎永无止境。有多少人为此追逐争斗,“奋斗”终身;得势者、享乐者固然有,但也有不少人因此而费尽了心机,寻尽了烦恼;有的甚至不择手段,机关算尽,最终饮恨身亡,临死前才感到名利的可畏,物质的虚幻。人一旦私欲太盛,有权者就会以权谋私,权钱交易,权色交易,贪赃枉法,贪污受贿;无权者则去偷、去抢、去杀人、去放火,祸害人民,为害社会。古人说,“知足常乐,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良田万顷,日食三餐,大厦千间,夜眠八尺”。如果,一个人真正做到了“事能知足”、“人到无求”,那么他(她)将是一个有骨气之人,“宁谢纷华而甘淡泊,遗个清白在乾坤”,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保持一份淸醒的头脑,心里没有贪求,就能够做到洁身自好;与此同时,也不会因为“己不如人”而嫉妒别人,得“红眼病”。如果大家都能把这句话作为人生格言,并且付诸实践中,那么其家庭将会和睦,其社会也得以和谐。这里说的“知足”、“无求”,是指物质和私欲而言,并非指学业和事业上不求进取。有所不求才能有所求,“知足无求”才能“自强不息”。人生在世,不能全都抛开功名利禄,但对这些身外之物,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保持一定的警觉。人要是做到了“无欲无求”,品格自然高尚,但这终究是难以达到的。所以这句话用了“事能知足”的“能”字和“人到无求”的“到”字,留有余地,作为人们学习、向往的目标。

人能知足心常乐的下半句

人能知足心常乐,事到无求品自高。

事因知足心常乐 求下联

事因知足心常乐
人到无求品自高

“人道无求品自高,事能知足心常惬”出自谁的手笔?

人到无求品自高,是清文学家纪晓岚的先师陈伯崖撰的一副联书,原文是:“事能知足心常泰,人到无求品自高”。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