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演义(29)桑代克:研究小动物,尝试与错误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9
(一)

农场里,鸡飞狗跳,鸭鸣猫叫,驴嚎马笑,一片脏乱差但生机盎然的景象。。。

老实巴交的农场主最近发现一个怪事:他经常看见一个帅气的身影,久久地站在鸡舍前,眼睛直勾勾盯着小鸡,偶有飞过的小鸟误把其当做栖息的落脚点,站在头上小憩一下,但他仍然一动不动,仿佛一尊石像…

但,他看上去不像偷鸡贼,因为鸡是他自己带来的!!

那他在做什么?农场主好奇地凑上去一看,当时吓的脸色铁青,口吐白沫(呕吐)。因为,这个人好像是在在吃毛毛虫!!

先告诉大家结论:他其实在做心理学实验!你肯定怀疑难道是吃毛毛虫考验意志力的实验?其实不是的,他之所以吃毛毛虫,不是他有这嗜好,而是因为想给小鸡喂毛毛虫。

具体说,他想给小鸡喂两种毛毛虫:一种是苦的,一种是甜的,看小鸡是否能通过吃不同口味毛毛虫的过程学会选择毛毛虫。为此,他得提前品尝很多种毛毛虫(不过我怀疑毛毛虫是否有甜的?但我不愿意去尝试!哪位读者吃到甜的毛毛虫时告诉我一声)。

而他,想通过这一过程研究小鸡的直觉和智力。

一个心理学家,不好好地在实验室做实验,跑到农场里吃毛毛虫,逗小鸡玩,是不是不务正业?如果你们这么想,你们就冤枉他了!因为他也曾在自己住的地方养鸡,只是被暴跳如雷的房东赶出家们而已。然后他就拖着他的小鸡宝宝到农场里蹭流量。

此人,不是变态狂!他是心理学史上跨时代意义的人物:爱德华.桑代克。

桑代克不光养过小鸡,他还养过很多只猫,狗,卷尾猴等等。以至于他的邻居都认为他是在马戏团工作的。

(二)

人生经历

桑代克的父亲是一名卫斯理公会的牧师,而当时卫斯理公会教堂牧师的任期不超过三年(也就是干三年得换地方)。于是,幼年的桑代克就随着父亲每三年换一个城市,换一所学校。不过,不论桑代克转到哪个学校读书,成绩上都基本是横扫当地的学生,所有课程都是排年级第一第二。同学的家长在教育他们好好学习的时候,都说:你看看你同学桑代克!他成了标准的“别人家的孩子”。

1891年,桑代克进入卫斯理大学(一路卫斯理,感觉像咱们计划经济时代,如果父亲在某系统(比如石油),子女可以考某系统内部的中职或大学)。不过,卫斯理大学显然是个小池塘,装不下桑代克这个大鱼。在1895年他毕业的时候,他获得了卫斯理大学50年来最高的平均学业成绩。

桑代克毕业后进入哈佛。于是开始拿小鸡做实验,他把书堆成迷宫,让小鸡找出来的路,可谓小鸡版本的“密室逃脱”。虽然小鸡刚开始很焦虑,但后来竟然找到出口了。并且,如果第二次把小鸡放进去,小鸡逃脱用的时间越来越短。桑代克认为,小鸡一定是学会了逃脱迷宫的路径。

这一实验获得了当时美国心理学鼻祖詹姆斯的欣赏!正当詹姆斯准备招桑代克入麾下的时候,他却提出退学了。原因让人啼笑皆非:桑代克爱上了一个女同学,相处了一段时间之后,自我感觉感情基本到位了,于是在某个月黑风高的夜晚,拉上一帮朋友,点上一堆蜡烛,制造气氛向人家求婚,结果被当面毫不客气地拒了。桑代克顿时颜面扫地,他的事例也成为校园段子手的重要题材,登上校报头条!于是他感觉在哈佛混不下去了,思考着退学或转学。

天无绝人之路!正在这时,哥伦比亚大学的卡特尔(当时心理学界牛人)给他一笔研究生奖学金。于是,桑代克坐火车提着一个篮子,篮子里有一群小鸡和两只猫,在满车厢人的注目下来到纽约,投奔哥伦比亚大学。

后来桑代克成名了,哈佛大学1912年曾邀请他加盟,但是被他拒绝了。拒绝的原因桑代克没有具体说明,或许怕直面当年心里的伤疤也是原因之一。桑代克1917年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成员;曾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一度在美国心理学家中排名第一(1912年民意调查)。

(三)

桑代克理论贡献

先给定个性:

动物心理学的开创者:桑代克的《动物的智慧》,被认为是动物实验心理学建立的一个标志。也就是用实验法研究动物的行为,进而推广到人类社会,借以解释人类的心理和行为。

教育心理学体系的创始人:1903年出版的他的《教育心理学》被公认为是教育心理学诞生的标志。他开创了一门新的学科。

心理学联结主义的建立者(感兴趣这词语的可以去查下)。并设计了心理测验,为美国教育测验运动的领袖之一。

桑代克建立动物实验心理学,在心理学家和动物研究之间架起了一道新的桥梁:那就是将动物作为抽象化的工具来解释人类心理中的一些常见概念。因为实验伦理的限制(比如不能伤害人的心理或身体),很多实验在人身上无法完成,借由动物进行模拟可以为解释这种行为提供一扇窗口。

主要理论贡献:“尝试性错误”

代表性实验

桑代克的理论主要来源于他对小鸡、小猫研究的结果。他最初做小鸡走迷宫实验取得了很多有意思的实验结果;后来他转到哥伦比亚大学学习,继续利用猫和狗等做实验。实验最基本的操作就是把动物放在迷宫里,看它怎么走出去。当然,迷宫可以设计得容易和复杂。

最初,实验动物(小鸡小猫小狗)都是在迷宫里瞎转,不知该怎么办,只是偶尔会找到出口,逃出迷宫,而这通常需要花很多时间;但重复多次以后,动物在迷宫中转的次数都会减少,花费的时间也会减少很多;训练到一定次数以后,一把它们放入迷宫,它们甚至会立即直奔出口而去,很快就逃脱了。

结果说明:小鸡、小猫、小狗都不是通过理性推理和观察学习而学会逃出迷宫路线的;它们之所以能够顺利逃脱,原因只有一点,那就是不断的尝试,不断的犯错。在不断的尝试和失败中慢慢总结哪些是无用的行为,然后记住那些有助于逃脱的行为。用桑代克的话说,就是它们已经在这些有用的行为和行为的目标之间建立了联系。

是否体会到,这和小孩子的学习其实是一样的。婴儿为了从框子里拿一个玩具,他可能要尝试很多种方式,经历很多次失败,最终成功拿到玩具。

据此,桑代克提出了他学习的三大定律:

效果律:哪一种行为会被“记住”,会与刺激建立起联系,取决于这种行为产生的效果。例如,迷宫是一个刺激,小鸡在迷宫中会做出多种行为反应,但大多数反应都不能帮助它们逃出迷宫,而另一些行为则使它们得以逃脱并得到食物。因此,小鸡就记住了这些有效的行为,将迷宫这个刺激和这些有效的行为联系起来了。以后,一进迷宫,它们就知道作出什么反应了。

准备律:刺激反应的联结会随个体身心准备状态差异而异。个体在有需求的状态下,他的动机就强烈,反之就弱。比如,如果将一只饥饿的猫放在笼子里,外面放一条鱼,它会发疯一样的不断尝试逃出来;而如果想反,把一只吃饱了的猫放在笼子里,它当时最大需求可能是先睡一觉。所以,桑代克认为动机会影响我们的反应。

练习律:桑代克认为,练习次数的多寡影响刺激和反应之间练习的稳固程度。也就是练习越多,练习越紧密,小鸡越能够清楚记得要采取什么行动;反之,如果练习越少,练习就不够紧密,小鸡就越难找到出口。

(四)

很多教科书上展示桑代克的箱子,总是一个制作工整匀称的模样。然而,这是具有误导性的!桑代克真正使用的箱子和照片大相径庭:它通常是几篇零散的木板钉在一起,还有铁钉露出来,箱子的底板、顶棚常常是弯曲的,上面还有“Banana”“Apple”等标记。说明当初是水果或者蔬菜篓子,然后强行拼凑过来的。的确,制作箱子对从小就不喜欢手工和机械,一生连驾照都没拿到的桑代克来说,真的不容易。箱子虽然粗糙,但其研究的内容却不粗糙,更没有妨碍研究结果的突破性。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