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有飞蛾飞到家是因为有光线,不存在有什么预兆,这是一个很正常的自然现象。特别是在天气要变化的时间比较多。
趋光性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飞蛾之类具有复眼的夜间飞行的昆虫,常被误认为具有趋光性,这是一个认知偏误。虽然飞蛾在实际行为上表现为趋向光源飞行,事实上这是因为人造光源(如:火把,电灯)的光线与自然光线(阳光,月光,星光)不同,前者呈放射状,后者接近平行光。
自然状态下通过保持平行光线的夹角修正自己的飞行路线,保持直线飞行。而人造光源呈现放射状,干扰了飞蛾的判断,与光源保持锐角飞行的飞蛾就表现成螺旋状飞向光源。
在有趋光性的生物中,拥有正趋光性的会靠近光源,而有负趋光性的会躲避光线的刺激。这样对于植物等自养生物来说十分重要,因为趋光性可以帮助植物获得更多阳光以进行光合作用(植物的"正趋光性"称为"向光性","负趋光性"称为"背光性")。
某些昆虫或鱼类对光刺激产生定向运动的行为习性。
在有趋光性的生物中,拥有正趋光性的会靠近光源,而有负趋光性的会躲避光线的刺激。
夜行性昆虫的趋光性多数非常明显,如夜蛾、金龟子。其中“飞蛾扑火”最为人们熟知,蜘蛛也存在趋光性,它会在灯下编织蛛网捕食猎物。
现代研究认为,夜行性昆虫的趋光性与其导航方式有关。它们通常是以月亮为导航坐标的,且飞行时不是垂直于月光,而是呈斜交;因为月亮属于遥远的光源,月光近似为平行光,以斜交固定角度的方式可以实现直线飞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