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管才是厚爱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5-31
    又一个新学期开始了,我们正开始一段新的奇妙旅程。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首次明确提出教师惩戒权这一问题,并要求制定实施细则,以便其现实执行。这给我们老师传递一个信号,对学生要严管,严管才是厚爱,严管更能育才。同时,教师更要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学习专业知识,勤于反思,提升教艺。

    很多老师有这样的疑惑,在讲课时,觉得特别简单的题,学生应该一点就懂,实际上学生却听的一脸懵懂;在考后也总会发现,明明考题自己都讲过了,反复复习了,怎么还有那么多学生错呢?这需要了解一下“知识的诅咒”这个概念。知识的诅咒,即:我们一旦知道了某事,就无法想象这件事在未知者眼中的样子。当我们把自己知道的知识解释给别人的时候,因为信息的不对等,我们很难把自己知道的完完全全给对方解释清楚。总之,是我们的知识“诅咒”了我们。

    1990年,一位名叫伊丽莎白·牛顿的斯坦福大学心理学研究生,分派人们去扮演两个角色:“敲击者”和“监听者”。每个敲击者要选一首著名歌曲,如“生日快乐歌”,然后在桌子上敲打出这首歌的节奏。而监听者的任务是猜出歌名。

    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敲击者一共敲击了120首歌。监听者仅仅猜对了其中3首,成功率为2.5%。但是在监听者猜测之前,牛顿让敲击者预测监听者猜对的概率。他们预测成功率为50%。

    敲击者传递的信息被正确理解的比例是1/40,但是他们预测的比例是1/2。两者为什么会相差这么大呢?敲击者在敲打节奏时,她必然会听出自己敲打的曲调。

    与此同时,监听者听到的只不过是一种稀奇古怪的“摩尔斯电码”。但是,在得知监听者们很难听出曲调时,敲击者们都非常吃惊。

    懂得了这个概念,大家再次反观课堂,会明白学生听不懂我们的讲解,是因为我们讲的是某个点,他们面对的是浩瀚的知识库,所以需要我们更耐心,站在儿童的视角审视我们的设计,教学环节设计更接地气,方能更有成效。

    学生是我们的作品。举止有度,整洁有礼,专注勤奋的学生,人见人爱。那么我们就努力培育这样的学生。首先训练学生规矩意识。将要求具体化,上课前的准备:物品、情绪、坐姿……都要有具化描述;上课时,专注是个什么状态,眼睛、耳朵、双手、双脚,各自的使命是什么,也要跟学生沟通;课间,需要做什么,注意什么等等。这些都是规矩,学校推出的九礼,正在逐步完善具体要求。很多事情,不是学生不做,而是在他的知识范畴里,就没有接触过,就没有这个概念。没有礼貌的孩子,常常是没人教怎么做。

    师生共同把规矩定下之后,接下来的执行关系到成败。要抠细节,抓时间,立质量。观察那些管理颇好的班级,班主任都有个共同特点,就是在细节和时间上不遗余力。延时服务开始以来,很多老师从第一节课就紧抓时间,严格落实作业质量,有几个班级延时结束后,又延长近四十分钟,一丝不苟地逐一辅导。感动感慨,面对新生事物,一开始大家都是质疑和抵触,想清楚之后,能够迅速接纳并积极想办法如何做的更有效,这就是优秀!差距也是这么一点一点拉开的,当前的行动就注定着未来的结果。

    严管即是厚爱,让我们亮明观点,在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期,用耐心和信心培根筑魂,启智润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