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培养孩子深度阅读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8-04-06
一个人从浅阅读到深度阅读,是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的,一般来说,这种能力的基础阶段是在3-4岁的反复阅读中逐渐形成的,如果反复阅读的阶段,家长能稍微引导和鼓励孩子去注意书中的各种细节,养成孩子专心研究一本书和经常重温一本书的习惯,这个习惯就可以让孩子在小学阶段十分自然地踏进深度阅读的大门。
而如果应该打基础的时候就没有做好亲子阅读的引导工作,到孩子上小学了才发现这个浅阅读的问题越来越严重,那么,在孩子已经形成不良阅读习惯的情况下,阅读引导的难度就会很大了。
0-6岁是阅读的黄金阶段,7-12岁是白银阶段,12岁以上就是青铜阶段了。
那么,在白银阶段,想要改变一个孩子的浅阅读状态,必须要改变的其实是他阅读的素材,如果一直只给他看故事类的课外读物,同时还想要他改变只看故事情节,不关心人物的这种阅读习惯,其实是基本上不可能。
那么,除了故事,还能给孩子读什么?其实可以读的东西是很多的,首先是语言类读物,比如诗歌和散文。这类读物在阅读之初,建议家长和孩子一起以“朗诵”的形式进行大声朗读,或是边放音乐边一起读,让孩子通过朗读的过程,从音律中领略语言之美,重新培养对母语的语感感知能力,而这种语感能力其实也是深度阅读的基础之一。
其次,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选择一些科普类或是手工类的书籍,再结合生活,进行一些延伸活动。比如,孩子喜欢昆虫,就给他买一本昆虫记,再带孩子去可以观察昆虫的地方,结合书本中的文字描写,进行观察,再自己做一些记录,等等。这种结合生活和爱好的阅读,会让孩子发现,除了阅读情节之外,即使是没有情节,书中的每个细节其实都可以给自己带来快乐和享受,这样,他自然会更多地专注于阅读细节了。
最后,白银期的孩子即使能通过引导进入深度阅读,在一到两年的短期内,也不可能达到在黄金期就已经掌握反复阅读基础的孩子的阅读水平,这一点,是大孩子的父母必须做好的思想准备,白银期的阅读引导是一场攻坚战,只有坚持下去才会看到效果,并且必须因势利导,如果不能顺着孩子自身的兴趣来做引导,那么这场攻坚战也是很难打得赢的

实用技巧:
1.重复朗读可预测情节发展的书时,偶尔在关键的词或句子上停下来,让孩子自己说出关键的内容。在第一次读一本书时,与孩子讨论一下封面上的图。“你认为这张图在说些什么?”?朗读时,有时问孩子:“你认为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以增强孩子的参与感。——我觉得,从当下的角度看是增强了参与感,提高了阅读兴趣,但更深远的,是思考能力和注意力的锻炼,有助于深度阅读习惯的培养。但应注意应适度,就像精读和泛读一样,篇篇精读就倒胃口了,过犹不及啊。
2.一本书可以启发思想,点燃希望,引起恐惧,带来发现。在读完一个故事后,匀出时间与孩子讨论。让孩子去探索,帮助他通过口头表达、写作或其他艺术表现形式,来表达感受,但关键是用孩子自己愿意的方式。不要把讨论变成随堂测验,也切不可盘问孩子对故事的解释。(国外“阅读奖励计划”)——哪些值得思考,讨论话题设计,可以随意,当然也可以精心做准备。可简易,也可费许多心思功夫……
3.在朗读时,大量运用表情。如果可能,改变自己的声调,来扮演对话的人物。根据故事情节调整语速。在悬疑时,慢下来,降低声音。适当的时候压低声音,可以让孩子全神贯注。朗读最常犯的错误是:读得太快。慢慢念可以让孩子将听到的内容,在脑海中勾勒出图像。放慢速度可以让孩子仔细观看书中的图画,匆促朗读会使朗读者没时间运用表达技术。——非常实用,有助于孩子去注意书中的各种细节,或在脑海中勾勒出图像,不仅加深了印象,还激发想象力。
4.一定要提一下书名、作者与图画作者。在朗读前或朗读后,向孩子介绍作者的情况。让他们知道书是人写出来,不是机器制造的。你还可以鼓励个别孩子写信给作者,分享阅读心得。把作家还原成一个活生生的人,就像让他的故事活灵活现一样。——不经意间,慢慢的就会对某些喜爱的作家的风格熟悉,看到他的作品,还没看到作者是谁就猜到了,这是一种心领神会的乐趣。了解优秀童书背后的故事,作家的性格、创作历程……无关学习和考试,仅仅是,一种人文需求吧?但当你越津津有味儿的品读书籍,你就会越多的产生这样的想法。这是一种由书而人(作家),而历史社会人文(作家所处的历史时代背景、地理环境背景、家族背景……),而思想性格(创作历程、风格)。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也无须极刻意的搜罗,读得多了,自然会对作家有印象,印象越来越深时,你和孩子会去关注和琢磨,慢慢了解和思考。
5.不妨手中拿着铅笔阅读。当你与孩子读到值得背下来的/发人深省的美文佳句时,在旁边做个小记号,画个小星星。孩子应该与书有所互动,方式之一就是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