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战争:李承晚最后的挣扎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8
1953年初,反对停战的李承晚似乎怀疑美国今后将不会再拯救韩国了,所以他决心要采取一定的措施。

但是,李承晚的行动将会完全中断现在联合国的计划,即从伤病俘虏交换发展为俘虏问题解决并最终停战。

如果之前的努力都化为白纸的话,对美国对世界来说都是很可惜的,克拉克觉得一定要采取安抚李承晚的措施,可以采用签订《美韩相互安全保障条约》的形式,内容包括经济援助、支持朝鲜半岛和平统一、停战后让韩国参加政治会谈等。

3月28日,中朝方面同意交换伤病俘虏后,4月3日,韩国外交部长卞荣泰通告美国驻韩大使普里克斯,如果得不到相应的补偿韩国将不会同意停战。

4月5日,李承晚参加了韩国第2军成立一周年纪念典礼,在演讲中又提出要打到鸭绿江去并赢取最终胜利的调子。

李承晚是应该知道国际政治趋势的,他现在摆出反对停战的姿态,肯定是想从美国那里获取些东西。

4月24日,伤病俘虏交换在板门店开始,围绕返回南方和北方的俘虏报道辅天盖地,新闻报道从伤病俘虏交换的顺利进行看到了停战实现的希望大大增加。

同一天,韩国驻美大使梁佑漈接到李承晚的指示,向艾森豪威尔传达了信息,内容是一旦美国最终允许志愿军驻扎在鸭绿江以南,那么李承晚将率领韩国军队脱离联合国军的指挥,并在必要时独立战斗。

华盛顿方面大吃一惊,艾森豪威尔立即亲笔给李承晚回信,信中说联合国军已经稳固了战线,今后将致力于半岛的和平统一,现在韩国如果反对停战等于是将之前用鲜血换来的利益统统放弃。

同时又指示归国途中的驻韩大使普里克斯赶快回去。

陆军总参谋长科林斯将情况通报给了东京的克拉克,克拉克回电说将立即安排与李承晚会面。

因为,哈里森与南日的停战谈判会谈定于4月26日重新开始,在这个关键时刻李承晚所做的仅仅是向艾森豪威尔直接递交了一封表明意向的公函,所以李承晚的言语算是在虚张声势。

克拉克在4月27日飞赴汉城。

停战谈判按计划在前一天重新开始了,首先从选定参与甄别不愿回国俘虏身份的中立国开始。

克拉克预计会晤会进行很长时间,所以在衬衫外面套了一件毛衣前往总统官邸。

李承晚先从政府部门一步回到总统官邸,由于暖气设备未准备好,房子里面很冷。

克拉克与李承晚的会晤进行了一个多小时,据克拉克记述,李承晚始终保持着“冷静、温和、沉着以及友好”的态度。

克拉克保证美国不会允许中国军队在停战后继续驻留在朝鲜半岛,停战条约中将规定外国军队同时撤离朝鲜。

关于韩国军队的“独立”问题,李承晚说那是最后手段,现在仍然由联合国军司令“完全自由指挥”。

三天后,克拉克收到李承晚的一封信,读完后又吃了一惊。

李承晚表示,他对停战后韩国的安全保障问题很关心,他强调志愿军和联合国军同时撤兵必须设置一定的前提条件,这些条件包括美韩相互防卫条约的签订、规定当苏联侵略时美国要给予援助、在和平确立之前继续实施海上封锁和空军支援、快速增强韩国军队的实力等,特别重要的一点是要求在朝鲜国境北侧设立缓冲地带。

李承晚希望在远东实现持久和平之前,在朝鲜国境北侧设立由联合国军管辖的缓冲地带。

朝鲜国境北侧不就是中国和苏联的领土吗?虽然在三八线设立了军事分界线,但联合国军怎么可能跑到鸭绿江北侧去设立缓冲地带呢?

那么李承晚的真实意图是什么呢?克拉克担心如果去询问的话会掉入李承晚的圈套,所以保持着沉默。

5月20日,克拉克再次会晤了李承晚。

“克拉克将军,作为韩国总统,我要求将这些部队从联合国军的指挥下脱离出来,然后我就可以命令我自己的部队释放这些俘虏了。”

克拉克劝说李承晚不能这样,联合国军归他指挥,不能为了李总统而单独行动。

随后他致电华盛顿征询意见:“停战协定签字当天,全部未遣返俘虏无需进行甄别或安排中朝方面派员劝说,直接当做百姓释放。”

克拉克的理由有两点,一是中朝方面曾经将韩国俘虏在前线“解放”并编入自己的部队,二是李承晚总统已决心要武力阻止中朝方面派员进入韩国。

华盛顿吓了一跳,在停战即将实现之际,突然本方的阵脚出现了混乱。

克拉克根据参谋长联席会议的指示,于5月25日上午10时和驻韩大使普里克斯一起拜会了李承晚,韩国外交部长卞荣泰参加了会谈。

在听完克拉克传达的“最终提案”的内容、美国希望停战的决心、美国将继续给与韩国军事政治经济上的援助、希望李总统安心等事项后,李承晚露出了黯然的神情。

“一个国家的政府怎么能随便变更立场呢……朝鲜的统一和独立是我一生的目标,现在这个目标在我有生之年是实现不了的了!”李承晚老泪横流的说完,抹干眼泪开始了辩论,“希望转告我的朋友艾森豪威尔总统,韩国人民不会接受停战的,我们不同意停战,请为韩国而战。”

当天的板门店会谈是秘密会议,联合国新提案是秘密提交的,然而第二天提案内容便通过“韩国途径”泄露了出来。这可以看做是韩国方面的破坏工作之一,李承晚的抵抗随着板门店谈判的进展越来越激烈。

5月30日,李承晚向艾森豪威尔书面提出了四项条件,称如果四项条件得到满足,将会同意停战,(1)美韩缔结相互防卫条约;(2)美国对韩国进行军事和经济援助,帮助韩国强化防御;(3)联合国军和中国军队同时撤退;(4)为防止将来韩国遭受侵略,美国海空军在一定地区屯驻。

克拉克认为除了第3条其他都有可能实现。

6月4日,当中朝方面对联合国5月25日的提案给出了答复后,李承晚的态度又变了。

中朝方面除了要求“将拒绝遣返俘虏交给中立国委员会和印度红十字会而不是交给联合国大会”外表示同意提案。修正的部分并不是关键内容,离俘虏问题的解决、停战签字越来越近了。

克拉克觉得如此一来李承晚应该会转变观念,所以6月5日与普里克斯再次拜会李承晚,想要和他讨论一下他提出的四项条件。

但是,李承晚表现出来的态度是对四项条件无所谓。

艾森豪威尔为了安抚李承晚的心情,再次亲笔写信表示一定会在停战后援助韩国。

亲笔信于6月7日由克拉克转交给李承晚,但是没有效果,等到克拉克离开后,李承晚宣布全国进入紧急状态,接着军队官兵停止外出与休假,陆军总参谋长白善烨等停留在美国的将校立即回国等命令陆续下达。

华盛顿感到困惑和焦虑。李承晚说要率领韩国军队独自战斗,可韩国军队根本就没有能力与北朝鲜军和中国军队的对抗,看来李承晚反对停战的姿态只是想从美国那里得到更多的援助罢了。

不过,如果李承晚和他的韩国军队乱来的话也许会引发新的战争,这也不是没有可能的事情。

艾森豪威尔和达莱斯认为华盛顿必须和李承晚进行协商,达莱斯邀请李承晚秘密访美,但李承晚拒绝了,理由是“太忙”。达莱斯没办法,只得安排副国务卿罗伯特森以总统及国务卿特使的名义前往韩国。

6月17日,李承晚来到韩国第3军司令部,带着兴奋的口调继续着他的反对停战和韩国军队独自抗战的主张。

在板门店,停战谈判的细节问题基本已经结束。泰勒等美国将领都认为李承晚反对停战的叫嚷“只是向国内摆个姿态”而已。

6月18日,清晨6时,克拉克接到紧急报告,称约25000名拒绝回国的北朝鲜俘虏从釜山、马山、南山等地的收容所里逃走了。克拉克一听“逃走”以为是发生了类似巨济岛暴动的事件,等看到后续报告后才感到非常震惊。

元容德的布告内容是:呼吁收容所里的“爱国俘虏”动员起来并“向北前进完成统一”。

据路透社报道,释放反共俘虏的计划是由李承晚、元容德等少数要人策划的。

各收容所的韩国警卫在17日晚上十一点半接到指示:只要俘虏宣誓对韩国效忠就立即释放。

俘虏们口头宣誓效忠后,收容所的大门开了,他们高呼万岁在天亮前消失在了黑暗里。

克拉克写信向李承晚提出抗议,称韩方违反了单方面行动时事先通知美方的约定。李承晚回信说怕事先通知给克拉克添麻烦,而且预计美方肯定要进行阻止的。被释放俘虏的数量后来增加到27000多人,占拒绝回国俘虏总数(约为35400人)的80%。

艾森豪威尔警告李承晚,如果李承晚不立即配合联合国军最高司令官完成停战的话,美方将要采取必要的措施。

李承晚的姿态依旧强硬,克拉克考虑到也许要靠武力来收拾当前事态,便从日本调来了第187空降团,然后在6月22日飞临汉城。

根据克拉克的回忆,李承晚对他和艾森豪威尔的质问都给了回答,却都完全不着边。

“为什么事前不通知我?是您调动我指挥下的韩国军队释放俘虏的吧?”“关于这点我已经说明过了。”克拉克与李承晚的对话就是这样生硬地开始的。

克拉克对李承晚说,如果他想和美国维持友好关系就必须同意停战,就必须避免类似强行释放俘虏引发美韩士兵冲突的事情发生。

李承晚回答明白克拉克的意思,然后把话题转到了停战后政治会谈失败再度爆发战争上,仅有一个美韩相互防卫条约不能让韩国安心,美国的意向是除了韩国受到真正的侵略外不给于援助,也可以解释为要求韩国必须独自作战。

克拉克察觉到了李承晚的意图,打断了他的说话,李承晚是希望增强韩国军队的实力,所以克拉克强调停战对增强韩国军队是有益的,停战就是给予韩国军队训练和装备之时。

李承晚听着克拉克恳切的言语,面无表情的脸上不时出现一丝悸动,“我不能在停战协定上签字,因为这相当于我同意分裂朝鲜,但我可以支持停战。”

克拉克觉得这才是李承晚的真实意思。韩国把军队的指挥权交给了联合国军,因此,停战谈判中韩国做不了主角,联合国军最高司令官同意停战的话,韩国军队是无法反对的。

作为韩国政府肯定是主张南北统一的,当然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半岛的分裂固定下来。不过如果这个停战只是“暂时”的、是为了将来南北统一打基础,这样的停战也是可以“支持”的。

克拉克认为如果李承晚的真实意图是这样的话,那么特使罗伯特森访韩就是有用的。李承晚不是希望美国给予援助吗?而罗伯特森就是为了这个目的来的。

克拉克将与李承晚的会谈内容发给华盛顿,推断了李承晚的真意,并强调美国方面必须拿出相应的策略。

两天后,6月24日,特使罗伯特森和陆军总参谋长科林斯抵达羽田。派科林斯来是艾森豪威尔的意见,希望能有益于促进停战谈判的进行。

克拉克与驻韩大使普里克斯、驻日大使马菲交换了情势检讨意见,都认为,“我们必须加快速度,尽快签字!”科林斯以此为结论向华盛顿汇报,安排特使罗伯特森于翌日赶到汉城。

特使罗伯特森和李承晚的会谈连日进行,李承晚只是反复叫嚷着北进和试探美国的庇护程度,焦点游走不定。泰勒则认为如果韩国政府在停战后决定继续战斗的话美军将撤出第一线来牵制李承晚。

李承晚和罗伯特森的会谈取得了进展,李承晚写下了“不妨碍停战”的文件交给了罗伯特森。

7月12日,会谈结束。“我不会采取任何形式来阻碍停战事项的实施。”这是李承晚托罗伯特森转交艾森豪威尔的信中的明确承诺。

但是,前提条件是美国必须答应如下五点:(1)停战后缔结美韩相互防卫条约;(2)美国给予韩国200万美元作为长期经济援助的第一期;(3)停战后90天内如果不能举行政治会议,美韩两国将中止参加会议;(4)按计划增加韩国军队;(5)在政治会议开始前,举行高级别的美韩会谈。

最后的结果是李承晚不在挣扎,朝鲜停战的障碍被扫除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