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守望者》中罗夏这个角色?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7-11-06

罗夏实际上是这电影的第一主角,以前有篇未完成的小文,供参考我活着的时候不妥协,现在去赴死也不会后悔和抱怨。                         

—《罗夏日记》    

同所有真正的艺术家一样,从一开始罗夏就知道自己该怎么做。虽然真相在他的苦苦追寻下(同时也在boss精心布局、控制下)渐次显露,在整个事件的不同时段和部位,他做了无数令人眼花缭乱的事;但在这之前——甚至之后——在背后支撑他“做”的逻辑却从没改变过。他生活在阴冷黑暗的地方,因为他的内心同样阴冷黑暗;

他戴上面具,是为了卸下另一付看不见的面具,让真正的自我现身;而面具上的墨迹正如他的行为:即混乱无章,又有迹可循。他既厌恶大众的浅薄无知,在内心深处又摆脱不了对他们的爱。有了这种奇怪的情感后,愚蠢的人类,甚至包括丹,每每给他带来无尽的痛苦。尽管处于现实的极度危险和内心的折磨双重夹击之下,他仍然保持着惊人的坚定和人格完整;或者人格的完整本来就需要这二者对当事者残酷的塑造。

因此,对于罗夏来说,和平不是目的,真相才是唯一——只有在承认真实的自己是如此丑陋的前提下,人才有可能主宰自己。boss把自己当上帝,将人类当作玩物,认为愚蠢的人类只能靠欺骗才能享受苟活的快乐;而罗夏试图给人类带来真实,以及把对命运的选择权交给每个人,他几乎是愤怒的谴责人为什么不能成为自己的上帝。罗夏希望每个庸俗的人都象他一样敢于正视血污的自己——这既是他的幼稚,又是他的伟大。在这里,鄙视恰恰才是真正的尊重,而施舍才是真正的轻蔑。    

丹清秀斯文、善解人意,还拥有非凡的能力,简直就是每个怀春少女的性幻想对象。可是他与罗夏的决绝相比,就象个小丑(甚至不如剧中的小丑):做事优柔寡断,瞻前顾后;经常有自欺欺人,不切实际的幻想(与罗夏对小丑死亡的一针见血的洞见相比,可以明显看出来),在罗夏不断嘲笑下,似乎有了点起色,和丝2跑去劫狱,又和罗夏去南极搞boss。可惜丹最后还是毫无主见,糊里糊涂对boss(其实是对boss的idea)以心相许,当然也不排除他对曼哈顿的恐惧(我宁愿他恐惧)。除开这一切,丹还有个最可笑的地方:不断总结生活,反省自己。在罗夏找他之前,他就和夜枭1经常聚会(其实就是弱者的相互安慰),一边否定过去,一边回避未来——因为他们没有未来;最可笑的是还要找一套说辞来说服自己安心过普通人的生活,并且还要随时保持着迷人的微笑。他们随时对自己定位的行为恰恰说明此定位和内心真实冲动的分裂程度。这种理性对冲动的压抑,只有在罗夏说出“你在显处隐藏自己”时,才会戏剧性的表现为丹的一脸愕然。   

 boss当然是个大坏蛋,但对愚蠢的美国人来说,却可能是大救星。反正美国人也有权利把恶魔当救星,起码在银幕上。boss拥有仅次于曼哈顿的战斗力、智商和超越曼哈顿的智慧(在剧中,似乎没分清智慧和智商,只是用了一个笼统的“聪明”来描述,不过也许是翻译的原因,存疑)。他之所以有超越曼哈顿的智慧,是因为他还有人性,虽然他本人不想当人。曼哈顿则没有多少人性了,虽然他试图努力生活在人类中间,与人类情感相通,但他失败了。因为他更象一台机器,同时把人类也当成一堆各种原子的结合物,因此,在决定人类命运这样的事情上,他做的是机械的加减法,将人的物理形态当作终极目的。而智慧的boss却洞悉了这一切,他想当操纵人类甚至曼哈顿的上帝,他几乎就成功了。   

 《罗夏日记》记载的是人类中的一员追求外在和内在双重真实,备受现实与心灵双重煎熬,努力维护人格完整和人性尊严的故事。作者虽然在物理形态上被消灭,但《日记》会象赫拉克利特残篇一样永远流传;

而人类中,只要有一员敢于正视自己的脆弱丑陋,boss就永远也赢不了。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