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青春期逆反心理案例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0

中学生青春期逆反心理案例

  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青少年中常会发现个别人"不受教"、"不听话",常与教育者"顶牛"、"对着干"。下文是为大家精选的中学生青春期逆反心理案例,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案例一 青春期逆反心理

  1、基本情况

  吴某学习成绩中上,但逆反心理强烈,与父母情绪抵触,与教师反驳讲理。

  2、原因分析

  吴某的情况是典型的逆反心理问题,许多青春期的孩子对大人都有一种逆反心理,他们往往把家长和老师的批评、帮助理解为与自己过不去,认为伤害了自己,因而就会表现出严重的敌对倾向。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三个:

  (1)家庭教育方式不当。父母从事旅游事业,工作很忙长期在外。和孩子交流少,遇到问题就斥责、谩骂孩子;忽视孩子的思想教育,认为孩子还小,大了就会懂事的,只关心营养状况和学习成绩。在教育孩子问题,两人观点不同。

  (2)受家庭生活环境影响。吴某家小区里有一些品行不端的少年,抽烟、喝酒、打架。常与这些年龄比他大、习惯不好的人交往,认为他们的行为是一种成熟的标志,并以他们为榜样。

  (3)青少年特有的半幼稚、半成熟的特点。这使他看问题容易产生偏见,以为与老师、家长对着干很勇敢,是一种英雄行为,因而盲目反抗,拒绝一切批评。

  通过以上原因,可将吴某视为青春期逆反心理。

  3、解决方案

  首先,应该争取家长的主动配合。和家长取得联系,了解他的家庭情况和表现,与家长沟通思想,探讨中学生的心理特征,让家长更多地了解这一阶段的孩子。给家长推荐几本教育孩子的书籍,提高家长教育水平。创造良好、民主的家庭环境,和孩子交朋友,多鼓励、表扬,少批评,责骂,合理对待孩子的需求,不挫伤他的自尊心,尊重他,信任他。在孩子教育问题上达成共识,以便对症下药。

  其次,经吴某做心理疏导。①了解自己,与他谈中学生的心理特征,让他了解自己。②学会自我调节,而且要学会接受他人意见。③建立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④改善与家长的关系,学会理解父母。⑤经常找教师谈心,把教师当朋友。

  4、小结

  对于逆反心理,从青少年自身的角度看,应学会理解,学会从积极的意义上理解老师、家长,抱着宽容的态度去理解他们。还应把握自己,经常提醒自己,虚心接受老师、家长的教育,遇事要提高心理适应能力,从而展现自我价值。

  从家长角度看,必须学习青少年心理学知识,掌握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规律,顺应孩子心理和生理的成长,逐步改进自己的教育方式和态度,避免出现几种错误的教育方法。

  作为学校,应加强教育指导思想的转变,树立热爱教育工作特别是热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识,充分尊重学生,提高教育的感染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用积极、鼓励的方式代替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从社会方面看,应加强对社会文化现象的分析和导向,要及时、有效、准确地通过大众传媒把握、分析纷繁复杂的文化现象和社会问题,帮助青少年构建正确的认知,避免盲目地从众。

   案例二 中学生早恋

  1、基本情况

  李某表现好,被粗暴地干涉,关系奥妙,爱恨交织,多次教育,明理却不能改。

  2、原因分析

  李某的情况是典型的中学生早恋问题,原因有以下五个方面:

  ⑴特定年龄身心发展的需要。青春期青少年由于生理的发展,渴求与异性的交往。但由于心理发育不成熟,在与异性交往中难以建立自然、适度的关系,由此陷入“早恋”。 ⑵亲情的需要。李某所在家庭相对孩子多,是一个大家庭。由于自己一贯表现出色,父母对其很放心,再加上父母忙于做生意,也无暇顾及对他思想方面的教育,所以很少关心他的心理需要,使他受到了一定的冷落。由此,渴望从其他渠道获得关爱。

  ⑶被他人需要的需要。由于女孩的母亲多次打骂女儿,运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干涉二人的交往,激发了李某作为男性保护处于相对弱势地位女性的责任感,并从中获得了被他人需要的满足感。

  ⑷逆反心理在作怪。由于女方母亲不冷静,企图在短期内扑灭已燃烧的爱情之火,反而使解决问题欲速则不达,造成两个孩子的逆反心理越来越强烈。

  ⑸家长不能正确引导。女孩子处理问题简单粗暴,暴露出家长对待孩子早恋问题缺乏必要的心理知识,这常常给孩子的心灵造成负面影响。

  3、解决方案

  根据李某的情况,可以采用综合性辅导对策:

  ⑴主动找他谈心。首先,使其认识早恋的危害及中学生不宜早恋的原因。其次,肯定其智力水平和曾经取得的优异成绩,使其建立自信心,努力帮助他树立理想和目标。再次,重新任命他为班干部,充实其生活内容,严于律已,让他多为班级服务,转移他的兴趣爱好,并加强师生沟通。

  ⑵从家庭方面来说,主动找李某家长谈话,要求父母多与儿子做思想、心灵的交流,加强情感沟通,重视他思想品质的发展;多与学校加强联系,了解孩子在校的真实情况。

  ⑶从女孩的角度来说,找女孩做谈话教育。除使其认识到早恋的危害及中学生不宜早恋的原因外,还应劝导女孩要自尊自爱,培养独立人格,不要贪图小便宜,不要有依附他人的思想,要把主要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学业上。并教育其母亲正确对等女儿的早恋问题,多从思想上引导,不可采取“高压政策”。

  4、小结

  要走出早恋误区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⑴不要人为地夸大这种爱。中学时期对异性产生好奇、感兴趣的心理是正常的,但过分夸大这种感受,有意识地去刺激助长这方面的情感是不可取的。

  ⑵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去,多参加集体活动,充实自己的生活内容,迁移情感的注意力。

  ⑶用坚强的意志去克制自己的情感的流露。对自己爱慕的同学也像对其他同学一样落落大方,一视同仁。时间一长,这种感情就会逐渐淡化,最后消失。

   案例三 中学生性心理咨询

  1、基本情况

  杨某,看别人谈恋爱,暗恋英俊潇洒的男生。整日深感压抑,苦闷,备受煎熬。

  2、原因分析

  杨某是典型的性心理问题,分析其产生原因主要有:

  (1)性成熟。青春期开始逐渐进入性成熟期,对异性产生特殊的感情,对异性的知识感到神秘好奇,这是自然现象。但是,具有性敏感心理障碍的青少年则表现为过分热衷于性的引诱,沉湎于性的想象,经常受原始性欲的影响,使学习的注意力分散,扰乱智力活动。由于常常情绪激动,消耗精力,以至精神萎靡,思想呆滞。这是精神过度紧张而出现的一种高级神经活动功能紊乱。

  (2)青春期神经衰弱。多发于青春期(初中阶段),通常女生多于男生。由于大脑皮质承担任务过重,超过了它的承受力,调节机能相对减弱,兴奋和抑制过程的平衡受到破坏,便产生了一系列全身不适症状。青春期神经衰弱的一般表现是:身体疲劳无力,头痛头晕,心情烦燥,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入睡难,多梦多醒,睡不实,终日昏昏沉沉,学习效率低。此患者就属于这种情况。这也就是所谓的性敏感。

  (3)单相思倾向。单恋是一种自作多情的心理倾向。它是以一方对另一方的一厢情愿的倾慕与热爱为特点的畸形爱情,甚至知道对方不爱自己也还要一味追求。单恋的形式是多样的,有的有特定的单恋的对象,有的根本没有单恋对象。有的单恋是由于误会造成的,有的单恋则出于幻想。一般的都是无感单恋,即对方并不知道的单恋。这类单恋多是幻想型的,在生活中多发生在性格内向的人身上。他们对单恋对象抱着高不可攀的畏惧心理,把对方想得神圣非凡,大有可望不可及之势。因此,只能将感情深深地藏在心里,形成普通痛苦的自我折磨,造成心理失调。该案例中的杨某就属于这种情况。

  3、解决方案

  对于杨某的症状,可以采用以下疗法:

  ⑴运用疏泻疗法,把杨某的爱尽情表达出来,或向知已、要好的朋友倾诉,取得一些安慰。

  ⑵运用认知疗法,使其明白性与爱是两个元素,两者常合在一起。此刻请其学会分解***,把爱提取出来。爱一个人并非要共同生活不可。爱是奉献,不像性那样强调结合、“占有”。 ⑶战胜自己,激扬个人的自尊自爱,学会把握、驾驭自己。

  4、小结

  在性心理发展过程中,10~15的青少年大多要经历一个“牛犊恋”时期,从“牛犊恋”到成婚的这一段时期(现代人大致要有10年之久)称为“性适应期”,这是人生道路上期待、进步、欢乐、困惑、曲折、磨难最多最大时期,所有这些感受都可能与***有关。如果在这个时期能够圆满地解决***难题,则为人生之大事,是一种良性的性适应。

   案例四 中学生情感受挫

  1、基本情况

  李某,喜欢气质高雅的陈女。一看书脑子里全是陈某的影子。他感到压抑和苦闷,备受心理挫折和煎熬。

  2、原因分析

  李某的情况属于情感受挫问题。经分析,李某出现该问题原因有:

  ⑴性意识的萌发。李某现正处于青年时期,是走向独立生活的时期,也是个体在生理、心理发展上接近成熟的时期。青年初期的个体在性发育方面已经成熟,并进一步竭尽只到两性关系,身体的发育已经接近成人水平。李某正沉弱于“单相思”的情感挫折当中,这反映出处于青春期青少年的主要心理特点之一——性意识开始广泛而深刻地影响他们的同伴关系,尤其是异性之间的关系,如他们开始对异性注意、愿意与异性交往等。

  ⑵心理的不断成熟。高中时期,青少年的抽象逻辑思维高度发展,并开始形成辩证逻辑思维;不仅关注外在客观世界,而且关注自己的主观世界,希望能了解和把握自己内在的心理活动,并能独立自觉地按一定标准评价自己的生活道路,初步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他们希望有人能够理解他们,有人一起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由于特定的年龄阶段,他们更喜欢找异性朋友来谈心、交往。而处于高中阶段的女生由于学业压力,她们主要将精力放在学习上,无暇顾及男同学的感受。这也是中学生情感受挫的原因之一。

  3、解决方案

  ⑴针对李某出现的问题,进一步向他提出早恋的危害性,以提高他对早恋的认识。

  ⑵详细分析他目前的状况,正确引导他走出困境。李某目前出现了成绩下滑的现象,出现了压抑、苦闷的心理状态,渐渐地不愿与同学在一起,失去许多社交机会而导致与他人交往的困难。

  ⑶采取具体的措施和方法帮助他走出困境。

  一是合理的宣泄。李某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敢于向教师倾诉内心痛苦,这就是一种合理的宣泄。此外,还可以把自己的苦恼诉之于日记或向自己的好朋友倾诉。总之,通过一些合理的宣泄手段可以达到调整机体平衡的目的。

  二是采取自我安慰法。要想方设法地找她的缺点,达到自我安慰的目的。这也就是心理学上讲的“酸葡萄”心理,此外,还可以设想如果自己不和这名女生交往,自己的精力就会完全集中到学习上,学习成绩就会提高。

  三是采用转移的方法。建议李某应该把一时的情绪失落所造成的心理不平衡变为发奋读书、努力为班级工作的动力,以此变失为得,使自己早日成熟起来,用高尚的理想和情操来主宰自己的生活和学习。

  4、小结

  从此案例中我们可以认识到,解决中学生早恋问题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⑴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青春期各种性生理和性心理反应,克服焦虑、恐惧、烦燥不安、自责、自卑的心理障碍。⑵鼓励并引导男女生之间正常交往,做到互相尊重,互相爱护,互相帮助,取长补短。特别注意引导女生在男女生交往中做到自尊、自爱,把握好分寸;教育男同学在与女同学交往中应该学会尊重、爱护女同学,并着重向学生指出早恋的危害性。 总之,中学生遇到的情感受挫问题较多的又是早恋倾向和早恋问题。对待这些问题切不可采取简单的.粗暴、训斥、惩罚等方式处理。实践证明,对待这类问题采用斥责粗暴,简单化处理,不仅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和目的,反而还会使事情走向反面。

   案例五 青春期体相烦恼

  1、基本情况

  吴某初中班干部,高中学习委员,产生情绪焦虑,认为自己长得太胖,一度节食,长达4天。导致四肢无力,月经失调、便秘。坐立不安,感到胸闷、气促等,成绩下降。

  2、原因分析

  吴某的症状属于青春期体相烦恼。吴某之所以产生该心理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两点: ⑴生活环境缺乏交往,对肥胖缺乏正确的认识。吴某从小长在一个封闭的家庭,父母是外来的,周围没有亲戚,父母本身几乎没有朋友,家庭周围也没有与吴某年龄相近的小伙伴,吴某的成长经历中很少有人际交往的经验。

  ⑵自我评价失之偏颇。父母对吴某的所有评价都是根据学习成绩而确定。进入青春期后,吴某认为自己除了学习之外各方面都不如别人,认为自己之所以没有朋友是因为长得太胖,自己的体相成了同学嘲笑的话题,为此减肥,减肥不成,深感无力,以致焦虑、抑郁、烦恼不堪。

  3、解决方案

  吴某是重点高中的学生,具有很强的认知领悟能力,因此,可以选择认知辅导作为主要的咨询方法。

  ⑴从影响情绪的事件入手,找出影响吴某的不合理的认知方式,并加以调节,进而在此基础上帮助吴某选择生活策略,使其悦纳自己。

  ⑵让吴某认识到人们的审美观各有不同,人不一定要长相完美,温和的个性、体贴人的特质、甚至于一颦一笑都可能吸引别人。所以,与其花精力烦恼长相,不如多做正面“投资”,如知识、艺术修养、待人处世的诚恳等等,做个有魅力的人。

  4、小结

  青春期体相烦恼是一种特殊的情绪体验,是由个体青春期身体上的生理变化以及个体对生理变化与环境刺激性质的不正确认知而引起的。在对待青春期体相烦恼问题上应注意: ⑴改变错误的认知,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是独特的,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的道理。

  ⑵提升内在素质才是真正的资本,指导学生将精力放在学习上。可以多开展一些团体训练的活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提高。

   案例六:体罚事件

  1、基本情况

  哈尔滨某小学正在上课学生被教师叫回质问作业,打了两耳光,右腮和右臂上掐了几下。成左面伤,右面痉挛。

  2、原因分析:

  本案例中,首先表现出来的是师德问题。师德是最表象上的东西,实际上再往下深究,是被掩盖了的教师心理健康问题。

  ⑴行业竞争日益激烈,教师心理常常超负荷。压力是影响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现在的教师压力大,这种压力来自学校、社会、学生家长等方方面面。近年来,我国的教育体制正进行着全面改革,诸如职称评定、教师聘任、末位淘汰、按绩取酬等等,而改革势必触动方方面面的利益。伴随着这一改进程,每位教师都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有的能适应形势需要,将压力转化为动力。但也应该承认,一些心理本身比较脆弱的教师则往往因压力过大而导致心理危机。

  ⑵传统观念和社会现实之间的冲突,使教师心理难以平衡。在转型期内,效率与公平的价值理念和目前教师实际付出与收入形成了强烈的碰撞,虽然近年来教师的社会地位、物质待遇有了很大提高,但还远未达到令人羡慕的程度,虽然近年来教师的社会地位、物质待遇有了很大提高,但还远未达到令人羡慕的程度,很多教师与自己的同学、朋友相比,在收入、住房方面都自愧不如,内心很不平衡。超负荷的工作又加重了教师的身心负担,而同时由于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教师的经济收入相对偏低,社会地位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提高。这些都容易使教师对原有的价值观产生怀疑而导致不公平感,心态易失去平衡。

  ⑶教师承担的多重角色,给他们带来了心理冲突。在传统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的角色就是传道、授业、解惑,

  而在转型期内,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角色变成了多重。教师工作的性质决定了教师要扮演多重角色:他们是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活动的管理者,对学生负着教育管理的责任;他们是学生父母的代理人,在一定时间内要负责照顾学生;他们是学生的朋友,是学生的心理治疗者,需要与学生平等的交流思想和感情;他们又是人际关系的交往家,需要与其他教师、学生家长、学校领导打交道。同时,他们还要在学校之外,在家庭中充当各种角色,为人父或为人母、为人子,要应对自己家庭生活中的多种人际交往。多方位的角色转换容易造成教师的心理矛盾和冲突,造成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因此,不能很好的转换角色,使得有的教师不能处理好多种关系,加重了心理负担。

  3、解决方案:

  ⑴从学校的角度讲,首先学校领导应重视对教师的人文关怀,树立为教师服务思想,多给老师一些关注。学校既要让教师有压力,又要对教师关怀备至。其次,学校应为教师设立交流的平台,使教师之间有机会相互了解,可以缓解人际关系,在老师之间建立一种宽松的人际关系氛围,在交流中能相互倾诉教育教学中的问题,相互启发、相互安慰、相互鼓励、相互依靠,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相互学习一些经验。教师之间的理解与真诚,能形成对教育的推动力。再次,学校应适当组织一些活动,给老师一个放松的机会,宣泄平日里紧张的心情,完全进入到另一个境界。还有,学校应适当地组织学生的教育活动,而不是把一切教育任务都压到班主任身上。最好,适当的组织教师的培训,教授心理知识和方法。

  ⑵从教师的角度讲,最能够调节情绪与心理压力的人还应是教师自己。教师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停止学习。新课标、新形势下,教师应调整自己的脚步与心理,不断适应新的环境,学习运用新的方法解决新的问题,当老的方法不起作用时,应学会创造性的解决问题。此外,教师要学会找到调整自己心理的方法,如写日记或是找人倾诉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