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老师真的应该只给学生好心而不要给好脸吗?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9
这是一个比较含糊其辞的问题,话的原意没有错,但是容易给人以歧义,或者是误解。

作为老师,不是让学生惧怕老师,而是让学生感觉到老师的温暖与亲切感。学生对老师敬而远之不是好现象。

老师对任何一个学生都是善良有责任感,如果用不给学生好脸色,来规范老师教学态度的话,有点含糊其辞,容易让人误解。

不给学生好脸色,我认为这是老师的一种严肃的教学态度和风格,但是严肃并不是让学生惧怕老师,严肃是老师的一种教学态度来规范学生的学习态度,让学生在老师的教学规范内,进行有效的学习,而不是整天板着脸孔面对学生。

总的来说,老师的教学态度就是亲切、善良、严肃而又温暖。对于犯错误学生也是循循善诱,加以开导。对于犯错误屡教不改的学生,就不要亲切了,而是使用教学范围内的惩罚手段进行管教,对于这样的学生就不要有好脸色。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不但要心好,而且也要脸好。 心好脸不好,学生畏惧。脸好心不好,谁都害怕。 心好脸微笑,学生拍手叫。那才叫好老师。

好心是职责,脸色是方法!老师尽最大努力把自己所拥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这就是好心,是老师的职责所在。脸色是老师在不同情况下应该使用的表情,是能起到辅助语言管理的作用的!而不能歪取到其他环境中的用意。

因为最近陪闺女上小学“打酱油”,自己也算是“回炉”,来谈谈看法。

现在我们的教育观念,从几十年前的“教育荒漠”时期,过渡到了现在的“教育洪流”时期。之所以说是“教育洪流”,是因为除了孩子似乎人人都可以充当“教育”孩子的角色,各种名目的“教育资源”受到了大人们的追捧,人人都不想让孩子输在这个起跑线上。其实本质上的原因就是成年人的世界观以及成人世界的残酷竞争直接波及传导到孩子的童年世界,是一个直接体现。供给方表现出来的更多的是对“利益”追求的驱使,比如各种名堂的早教,五花八门的学习班兴趣班,甚至是针对自闭症发育迟缓孩子的这模式那训练,也堂而皇之地遍地开花……而需求方则是因为大人对孩子的“期望”,说好听点儿是“期望”,说是“欲望”也分毫不差,这必然会带来“焦虑”,到这时崇尚国学传统文化的我们把老祖宗的教训“揠苗助长”就抛在脑后了,急功近利是很普遍的现象。

以上只是说的“义务教育”之外的乱象,我们的义务教育自然更会继承过去“教育荒漠”时期的“优良传统”,“成绩”仍是界定教育成功与否的主要标准。我闺女所在班级一班有四五十个学生,一个年级有十几个班,这很明显义务教育资源压力很大,而老师是如此状况的直接承担者,我参与其中能够直接感受得到。

在如此大环境下,主要任课老师也就是班主任老师面前的是性格能力各异天性好动喜欢 探索 的孩子,背后则是直接的教学考核和家长们的教育要求,要确保教学秩序教学目标的教育职责的实现的最“简单”办法就是题主的疑问中的教学态度。况且很多家长也是持同样观点,在家里也是如此对待孩子的。

这种教育现象,可以说是对传统教育“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的现代 社会 特色的畸形延伸,我们需要从小就消除“个体”的差异,以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衡量教育成功与否。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我们的“尊师重教”其实是为了树立一个教育者的绝对“权威”,而作为被教育者的孩子们只能被动地接受,忽略无暇顾及每个“个体”的自我发展是常态,被尊重更是无从谈起,每个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只是这样的教育生产线上的一环。

如果大多数教育工作者只是把所谓“好心”当做是“权威”的强加,如果我们更加崇尚“优胜劣汰”的利益至上的 社会 达尔文主义愈演愈烈,我们只看到眼前的教育“成绩”,那这个问题是“无解”的吧?

所幸,或是在他人眼里的“所不幸”,我有一个我家自闭症女王闺女这样的“优胜劣汰”竞争链底层的孩子,我唯有选择挣扎,孤身一人抵抗这个教育大环境。

老妈是人民教师。这句话我最熟悉不过,她在我们的成长阶段,就是这么做的,好像记忆中,很少见她给过好脸色。

等我有了孩子,老妈也灌输:对孩子不能给好脸色。可是,难道我要让我的孩子回忆起老母亲,永远都是拉着一张脸吗?

对老师,亦是如此的道理!现在这一代孩子,他们是在一个飞速发展的 社会 阶段,大家都在拼命的要好感,你却刻意给他营造一个紧绷,没好脸色的气氛,能让孩子愉快的学习吗?

所以,适度的给孩子一点“颜色”是应该的,也是威严塑造必备。但绝对不是整天以此为教条,搞得自己和孩子都好累。

作为老师即要给学生好心,又要给学生好脸。如果不给学生好脸,学生心理受到压抑,时刻都有威惧,能安心听课吗?老师讲课也不能收到好的课效果。只有师生都处在欢乐的氛围中,才有可能收到良良好的课堂效果。

作为老师,给学生所谓“好心”,我的理解就是一颗爱心,这个是一定的;所谓“好脸”,应该包括和颜悦色的表情,赞许欣赏的目光,点头默许和大拇指称赞、握拳激励的肢体语言,甚至还包括语言肯定和鼓励等。

搞清楚了好脸涵盖的意义,结合教育需求和教育学生实践,“真的应该不要给学生好脸”的说法显然很片面。

不给好脸,只能用于有些端庄、严肃的场合和对学生的某人某事需要严厉制止、爱心正义管教的时候,大部分的教育活动还是要既有爱心,又要好脸色的。

学生的转变和进步,不是靠“不给好脸色”“逼”出来的,而是靠心灵交流沟通,引导激励而成长的。

作为老师,必须热爱学生,关心学生。要严于律已,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使学生信服佩服。老师对学生的要求指令,不用多费神舌就能贯彻下去。这是好心的结果。平时对学生以温和的脸孔出现,以炽热的爱心温暖学生,鼓励学生 健康 成长。对偶犯错的学生,不要苛责,以诚恳的态度指出错在哪里,为什么会错,并指出如何改正,使其口服心服。对经常犯错的学生,以严肃认真的态度批判教育,甚至采取惩戒的措施,限期改过,必要时甚至通知家长配合教育。所有的一切,都是从爱出发,因材施教,使学生不断进步,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学生。

老师,教书育人,一颗真心为学生。

但是,老师的脸不是嘻皮士的脸,老师的脸色是为学生的表现而变化的。

出题的人,难道当你的孩子做错了,你还是笑着表扬他吗?

当学生表现好时,老师会微笑表扬

;当学生做错事时,老师就严肃批评。

一个会当老师的人,都懂得这样做,就不劳出题的人操心了。

当教师应该有慈善心和含而不露的外表,把严父和慈母融为一体。让学生对你从心里佩服和敬畏,一言一行都是学生表率,都有学生暗地模仿。对学生因人施教,对学习好的学生应和颜悦色点头微笑而已,对差等生要有耐心,有点进步给于鼓励,对熊孩子要表扬和批评兼有之,却不能走极端化,使他有逆反心理,产生不良后果。更为注意的是,现在家庭普遍孩子少了,不免产生溺爱对教师要求更高,什么都要求有适度,才能 社会 稳定,才能培养更合格接班人。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