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孩子的叛逆期?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8
一、强烈“镇压”,后患无穷

青春期的孩子,其实能应对的敌人就只有家长,虽然他们对 社会 啊对现象啊对体制啊也不爽,但是因为不爽也没用,谁也不搭理他们, 社会 还是照常运行,你该高考高考该中考中考,所以他们的出口只有父母。本来他们就填满了子弹等着突突你,你的镇压,正中下怀,所以一定要有耐心,讲究方法。

二、少说话,多引导

孩子本来就烦,你越说话他越不听,不如闭上嘴,多为他做一些事情,或者借助跟别人说话,把道理传递给他。比如他天天看电脑看手机,作为父母可以在吃饭的时候跟对方说,哎!老婆,我年轻时天天打dota,搞得现在有青光眼,飞蚊症,迎风流泪真的太痛苦了,再给我一次机会,肯定不那么霍霍自己!孩子一听,艾玛,以后我得跟我爸一样啊,大瓶盖带着,小眼泪流着,那我看起来得多失败啊!这样一来,慢慢的他就会控制自己。

三、宽严有度,明确界限

首先,得有耐性,因为他们这个年纪犯错误很正常,不犯错误长不大,不知道天高地厚的年纪自然也不知道很多事情是有代价的。从小事儿上你一定要多让他自己承担后果,少说话。比如:他不起床,上学快迟到了,作为家长可以偶尔试着不喊他,让他迟到,学校可不是家里,什么都由着他,当孩子急匆匆的跑到教室,大家都坐那,老师在讲课,他走进教室一定会被一群人拿斜眼来回瞟,有两次这种经历,自己就慢慢的约束自己了。

其次,要有原则。一开始给他讲明界限。告诉他我可以少管,但哪些事儿哪些界限你心里一定要清楚,这些是底线。再给他设定一个可做要挟的后果,比如没收手机、减半零用钱等等吧,虽然低劣但是有效。

四、以身作则

自从有了孩子,我慢慢地发现家长说什么不重要,做什么最重要。很多成功人士的孩子也非常出色,但他们其实并没有太多的陪伴时间。因为他们拼搏的身影,认真的态度,不服输的精神无时无刻不在言传身教。

从儿童的心理发展进程来看,每个个体都要经历两次人生的叛逆阶段。由于心理发展特点的不同,要采用不同的底层逻辑思维来应对,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第一个叛逆期:2岁左右的孩子,寻求自我阶段,觉得自己能做很多事情,有强烈的好奇心,喜欢去探寻未知的东西。他的感知能力很强,而表达能力还很弱。需要家长在保证孩子安全的前提下,放任其 探索 的行为,不要肆意去阻止和干渉, 探索 本身就是思考的过程,发展孩子成效感的最佳方式。更不能用这不行、哪不能做的话语来影响孩子对世界的认知。如果孩子的行为有危险性,可用转移其行为的方式,把注意力转移到安全的活动场所和方式。如果家长经常用一些强制的方式制止孩子的 探索 行为,孩子就觉得自己是无用、无能的人,做什么事都没能得到肯定。成人后不敢去做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最终成为一个平庸的人。

第二个叛逆期:青春期的孩子(11—18岁)。追寻自我统一性时期,这一阶段的孩子其身体和性的发育已接近成年人,心理成熟度还不够(如控制情绪、冲动等的前额皮质到25岁才发育成熟。)他的一些冲动性的行为,易激动的反应让家长觉得是针对自己,试图釆取一些强硬的手段来制止孩子,往往实得其反。青春期的孩子把更多的 情感 归属于朋友、同学,疏远了与父母的链接,让父母感受到失望、失落,从而用不同地方式去侵占孩子的心理空间,带来的是更多的失望。此外,青春期的孩子还有喜欢撒谎,他不想让你父母难过;他在努力想成为独立自我的思想意识中在积极的 探索 。

对于青春期孩子的父母,占位很重要,从教练员转变为陪练员,成为坐在副驾驶位的那一个人,不干涉但也不缺位。焦虑是青春期家长最普遍也是对孩子影响最大的情绪反应,做好你自己该做的事,不要为无法掌控的未来担忧。你需要做的是给孩子更多爱的信息,做好后勤保障,对孩子的行为不妄加评判、指责、干涉。你所感受到的所谓的孩子的不良行为,其实是青春期孩子心理发展特点所赋予的,并不代表孩子变了或者是不爱你了。再者,青春期的行为表现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一个短暂的时期,不会伴随人的一生,待孩子安全渡过这一时期,他会重新回归家庭,成为他想成为的那个人。

孩子的叛逆期一般都有。男孩子表现在16岁左右,女孩子表现在14岁左右。《黄帝内经》中告诉我们说:男子每八年一个生命周期,女子每七年一个生命周期。男孩儿八岁换牙,女孩儿七岁换牙。男孩16岁开始长喉结,女孩儿14岁来例假。这是性成熟以后,男孩女孩朦朦胧胧的认为他们已经长大了,可以和家长们分庭抗礼啦。在这个时期抓紧对孩子教导,最主要的是让他们承担家务,或者劳动。

心理研究已经证明,父母对青少年的行为有着巨大的影响。父母的一言一行,特别是父母对孩子的正面或负面的评价,都会在孩子心里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美国的一个心理调研小组曾经访问过一群12-16岁的孩子,问他们最想要什么样的父母。以下是他们的回答:

如果把以上的回答稍作整理,我们可以发现,好的父母需要具备以下三点:

1. 和孩子之间稳定的温暖的亲密的关系。 这是孩子与家人之间充满爱和关心的联结,这种联结能给孩子以安全感,使他们可以去 探索 家庭以外的世界。正如孩子的回答中所说的“对我们和我们做的事感兴趣”;“给我们很多的爱”;“永远支持我们”;“相信我们”;“有时间和我们在一起”,家长需要给孩子这样一个温暖的充满爱的港湾,在他们需要的时候给他们支持和帮助,耐心倾听孩子诉说的事情,不管是伤心的事情还是开心的事情,父母要能够和孩子共情,让孩子感觉到父母始终和他们是一起的。这样孩子才会有自信,因为他们内心有着强大的心理支持,让他们不害怕失败,勇往直前。

2. 给孩子成长的空间,让孩子发展心理自主性 。心理自主性是指一个人有形成自己观点的自由,有隐私,能自己为自己做决定。每个青少年的发展目标都是成为一个自主的成年人。在从儿童到成年的转折中,青少年需要建立一定程度的自主性和统一性,从而能够承担成年人的角色和责任。如果缺少自主性的话,青少年会容易出现问题行为,很难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成年人。所以他们会希望父母“不要把我们当成孩子”,“能接受我们是自己,不是他们期望成为的样子”。

3. 规则感。 和孩子保持一种亲密的温暖的关系,并不代表父母就要放任孩子屡屡犯错,甚至一错再错。相反,好的父母会设置孩子行为的规制和界限,让孩子学会自我控制。在许多教育婴幼儿的书籍文章中都提到一个词“温和而坚定”,这就是父母面对孩子无理要求时最好的态度,不放任,不纵容,不打骂,温柔而又坚定地说:“不行!”。同样,当面对青少年的时候,我们也要用这种态度,耐心地和孩子交谈,解释为什么这种行为是不合适的,以及这种行为会带来的负面后果是什么。青少年在和父母讨论的过程中,感受到了被尊重和参与决策的过程,慢慢地这种规则感会逐渐在他们心里建立起来。一旦他们内心认可了这种规则,他们会更愿意去遵守它并且维护它。

所以,总结以上三点,好的父母需要对孩子表现爱和关心,给孩子成长的空间和一定程度的自由,并对孩子的行为设定规则和界限。作为父母的你,学会了吗?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