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淇华:从故事走向文学,从阅读走向理解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03

十九位不同作者的生命故事,黄国珍老师的《你的独特,我看见》,是一本从故事走向文学,从阅读走向理解,可以利用每日十分钟阅读,改变青少年一生的必读之书。

*本文摘自出版 《中学生晨读10分钟:你的独特,我看见》。

在欧、美、日、港的长期推行和研究都证实,「晨读十分钟」是引发青少年喜欢阅读、沉潜品性、与提升自我的最有效运动。而台湾也推广晨读多年,但为何二○一六年底甫公布的二○一五P I S A 国际学生能力评量成绩,台湾学生「阅读素养」表现大幅退步,竟从第八名退步到第二十三名?

在教育现场多年,我必须很沉痛的说,即使台湾有许多像鹿鸣国中杨志朗老师一样,利用阅读大幅提高升学绩效,翻转学生与学校命运的实例,然而台湾仍有八○%的老师不相信阅读。他们将晨间全排给了考试,阅读教育是「玩假的」。就算全校安排晨读时间,老师还是会像躲猫猫一样,在推动晨读的行政单位巡堂时,会「好心」提醒学生:「赶快将考卷收起来。」
但吊诡的是,现在连升学考试都是「阅读导向」,一般没有阅读习惯与阅读理解的学生,一看到长长的题干,早就弃甲曳兵、不战而败。

台湾自一○六学年度开始,早自习的时段将逐年走入历史,但不代表这是推广阅读最坏的时代。相反的,今日可能是阅读最好的时代,因为更多学校警觉到推广阅读的刻不容缓,更大力推广阅读。例如个人服务的学校,已明定下学期取消早自习,但同一时间,却是有史以来,国文老师第一次合作将阅读纳入正式课程。

但课程不比活动,课程需要教材,更需要方法

有鉴于此,二○一○年起,邀请了学养丰富的张曼娟、廖玉蕙、王文华、方文山、杨照、殷允芃、刘克襄等作家,为中学生推出不同类型的选文主题。二○一七年邀请品学堂总编辑黄国珍老师选编《你的独特,我看见》,更是一本好看,提供不同视角,帮学生厘清生命的好书。

在辑一〈我看见〉中,我们在〈用手走路的发明王〉刘大潭、〈在爱里,我逆着光飞翔〉黄裕翔、〈我的11年移工青春〉Liena、与艾玛.华森的〈争取两性平权:舍我其谁?更待何时?〉文中,看见了人与人间的身体差异、国籍差异、与两性差异。辑二〈我思考〉、辑三〈我理解〉、辑四〈我超越〉中,更是篇篇动人肺腑的好文,例如辑三尉天骢先生的〈众神〉:
我想起了中国乡间所信奉的一些神。我有位朋友是研究社会学的。据他调查,仅仅在台北的万华一带,人们所信奉的神就有十几种之多。这些神严格来说都不是属于宗教的,他们只是某某年代的人,因为在某些地方做了某些事,那里的人由于感激便一代一代纪念下去,久而久之,便成了那个地方的守护神……

这平淡的文字帮我们理解,原来台湾的众神,严格来说都不属于宗教,而是属于人间情意,那些不想忘记、被「神格化」的深情与深意。又例如辑四林白夫人的〈别了,海滨——带回大海的智慧〉中,林白夫人点出人类共同的困境:

我们每个人做为一个单一的个体,根本无法应付太多的其他个体,因此才索性将其他的个体都简化成抽象的名词「大众」。我们因为应付不了现存的种种复杂问题,所以常常跳过了现在,活在过度简化的未来之梦中……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