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12
什么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
人民身体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

在第十二届全国运动会即将开幕之际,中央总书记于2013年8月31日在沈阳会见了参加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表彰会、全国体育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表彰会的代表,并发表重要讲话。 中央总书记强调,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是我国体育工作的根本方针和任务。

全民健身是全体人民增强体魄、健康生活的基础和保障,人民身体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是每一个人成长和实现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础。我们要广泛开展全民 健身运动,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

各级党委和 *** 要高度重视体育工作,把体育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切实抓紧抓好。 中央总书记指出,体育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

体育在提高人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促进人的全面 发展,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弘扬追求卓越、突破自我的精神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在全国体育工作者不懈努力下,我国群众体育蓬勃发展,竞技体育成绩辉煌,体育产业亮点纷呈,体育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 成就。

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残奥会的成功举办为标志,我国体育事业同其他各项社会事业一起,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 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增添了动力、凝聚了力量。 广大体育工作者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的以“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遵纪守法、团结协作、顽强拼搏”为主要内容的中华体育精神来之不易,弥足珍贵,要继承创新、发扬光大。

希望全国体育工作者保持优良传统,在新的起点上实现体育事业新发展新进步,在推动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 国迈进的征程中再创佳绩、再立新功。 。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意义是什么?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味着经济高质量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正是有了这样的基础,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涵更加丰富,标准不断提高。 20世纪末提出的“三步走”战略目标是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到党的十九大,这一战略目标的实现时间没有变,但现代化的标准提高了。 首先是把基本实现现代化作为第一个阶段目标提前到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第二个阶段目标则从基本实现现代化提升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仅从现代化国家提升为现代化强国,而且现代化的内容更加全面,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之后又加上美丽这一要求。

扩展资料 小康标准: 一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标志。

二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万元。 三是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8000元。

四是恩格尔系数低于40%。 五是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0平方米。

六是城镇化率达到50%。 七是居民家庭计算机普及率20%。

八是大学入学率20%。 九是每千人医生数2.8人。

十是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95%以上。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整版观察:全面小康意味着什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意义是什么?
*** 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要在本世纪头20年, 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党 的 *** 进一步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我们知道,在 上个世纪末,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已达到了小康水平,现在又提出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意义何在?建设小康社会是 *** 同志最早在1979年提出的,是他对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的一个简单通俗的描述。

党的十二大和十 三大对小康标准在理论上进行了完善。1991年在党中央、国务院 制定的《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 要》的报告中,对小康的内涵作了如下描述:“我们所说的小康生 活,是适应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

人民 生活的提高,既包括物质生活的改善,也包括精神生活的充实;既 包括居民个人消费水平的提高,也包括社会福利和劳动环境的改善。”上世纪80年代,许多地方尚未解决温饱问题,所以,从当时的 实际情况出发提出的小康社会,是一个低标准的小康社会。

邓小 平同志在1984年说:“所谓小康,从国民生产总'值来说,就是年人 均达到八百美元。 ”根据世界银行《1990年世界发展报告》的分类,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545美元为低收人国家,545 ~ 2200美元为中 下收人国家,2200 ~ 5999美元为中上收人国家,6000美元以上为 高收人国家。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党的十五大上就提出来了,而十六大进 一步作为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奋斗目标被提出,这是我们国家和 社会发展进人新阶段的标志。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要建设全面 的小康社会,是一次全面而深刻的社会变革过程,而不是单纯指提 高发展水平。

全面小康社会是什么模样呢?要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先要理解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 小康水平究竟有哪些内容。1991年国家统计局与计划、财政、卫生、教育等12个部门的 研究人员组成了课题组,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小康社会的内 涵确定了 16个基本监测指标和小康临界值:(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500元(按1980年的价格和汇率计 算,2500元相当于900美元);(2)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2400元;(3)农民人均纯收人1200元;(4)城镇住房人均使用面积12平方米;(5)农村钢木结构住房人均使用面积15平方米;(6)人均蛋白质日摄人量"75克;—100—(7)城市每人拥有铺路面积8平方米;(8)农村通公路行政村比重85% ;(9)恩格尔系数50%;(10)成人识字率85%;(11)人均预期寿命70岁;(12)婴儿死亡率3。

lfe;(13)教育娱乐支出比重11%;(14)电视机普及率100%;(15)森林覆盖率15%;(16)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基本合格县比重100%。用综合评分方法对这16个指标进行测算,1990年全国小康 实现程度为48%,2000年为96%。

到2000年,尚有三个指标没有 达到小康标准,即农民人均纯收人为1066元,实现88。 8% ;人均 蛋白质日摄入量为67。

5克,实现90% ;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基本合 格县比重实现80%。分地区来看,东部基本实现小康,中部实现 78%,西部实现56%。

根据这个测算结果,我们可以豪迈地向全世界宣布:一个13 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在新世 纪,我们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我们已经总体达到小康水平是有具体的#量指标的。那么这 个小康水平,与我们要全面建设的小康社会有何区别?(1)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是低水平的。

低水平,就是指刚刚 进人小康的门槛。一是指人均水平还不高,二是指还有相当比重 的人口还没有进人小康。

正如 *** 曾经指出的,“到本世纪末, 中国的四个现代化即使达到了某种目标,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人均水平也还是很低的”。①确实如此。

大体上只有百分之七八十 的人口进入小康,还有四分之一左右的人口还达不到这个水平。 这一方面说明了我国人均生产的物质产品和社会财富较少,劳动 生产率较低;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我国人均占有及能够用于扩大再 生产和消费的物质产品较少。

因此,我国目前只是刚刚跨过小康 的门槛,加速经济发展,提高人均收入水平的任务还很艰巨。(2)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是不全面的。

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 水平,是就全国总体状况和基本面来说的,实际上是很不全面的。 “不全面”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当前小康的实际内容不全 面。

这种不全面性主要表现在:偏重于满足物质消费、生存性消 费,而精神消费或文化消费,特别是发展性消费还得不到有效满 足。 社会精神生活还未达到理性化的境界,还存在着崇尚和效仿 国外不健康消费的行为。

二是小康的衡量标准不全面。有些国际 公认的重要指标没有包括在内,如城市化水平、农业劳动生产率、 贫困人口比例、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的比重, 等等。

三是产业发展不全面。 同国际社会相比,目前我国三次产 业结构不够合理,农业和农村经济过分落后,工业超常发展和比重 过大,从而形成典型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第三产业不仅比重很 低,而且层次较低;由此还造成人口和劳动力分布很不平衡,城市 化水平大大落后于工业化水平。

(3)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是发展很不平衡的。 确认我国。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含义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含义发布时间: 2005-4-7 10:53:25 被阅览数: 145 次 来源:小康移民处打印本页 自动滚屏(右键暂停)农村小康指标体系属于一种社会指标体系。

为了制定能够充分反映我国农村小康状况的指标体系,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参考了国内外有关研究的最新成果。组织了两次专家问卷调查,召开了一次全国农村小康研讨会充分讨论,进行指标筛选,并向中央有关决策部门、计划部门、理论研究部门以及实际工作部门的有关专家和大学教授进行了咨询,最后确定为以下16个指标,反映农村小康生活的六个方面。

其基本框架如下:1.收入分配(1)水平:人均纯收入(2)差异:基尼系数2.物质生活(3)消费:恩格尔系数(4)营养:每人每日蛋白质摄入量(5)衣着:人均衣着支出(6)住房:钢筋砖木结构住房比例3.精神生活(7)文娱:电视机普及率(8)服务:文化生活服务支出比重4.人口素质(9)健康:平均预期寿命(10)知识:受教育年限5.生活环境(11)饮水:农村安全卫生水普及率(12)用电:农村用电户比重(13)交通:已通公路的行政村比重(14)通讯:已通电话的行政村比重6.保障安全(15)保障:农村享受五保人口比重(16)安全:农村每万人刑事案件发案件数以上16个指标,分为收入分配、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人口素质、生活环境、保障安全等六个方面。这六个方面全面系统地反映了农村小康的特征和要求,是具有内在联系的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1收入水平是实现小康的决定因素。2收入差异则体现了小康社会共同富裕的程度。

3物质生活的富裕,包括消费结构、吃穿住用等方面,是小康的核心内容。4精神生活的充实,则是实现小康的重要标志。

5人口素质,无论是健康状况的改善,还是知识水平的提高,都是小康社会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6而生活环境的改善则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条件;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与否以及社会治安状况的好坏,直接影响居民能否安居乐业、安康度日。
【如何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
在新的世纪,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要建设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更全面的、发展比较均衡的小康社会.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涵义,可以从时间、空间和质量这三个方面加以理解和把握: 从时间上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要从一个起点开始不断向终点趋进的过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起点是从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目标的第二步战略目标开始,即以人均国民生产总值800美元、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为起点;终点是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即到本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4000美元,基本实现现代化. 从空间上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可以分作空间结构和空间布局两个层次.在空间结构上,它是一个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环境等全面发展的目标,其基本要求是: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接受良好教育,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人与自然更加和谐;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足、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在空间布局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发展比较均衡,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缩小,城镇人口比重超过50%,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家庭财产普遍增加,广大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的过程. 从质量上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由低水平向更高水平趋进的过程.就是用大约20年的时间,使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人均超过3000美元,相当于当时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使我国进入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如何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和目标
党的 *** 报告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出新的更高要求,这是我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对全面小康社会认识的不断深化,是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框架体系、目标要求的充实、完善和提高。

党的 *** 报告,在党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新要求是基于对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新阶段提出来的,新要求赋予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新的内涵,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思想。

新要求提出发展新理念,理清发展新思路,指明发展新路径,绘制发展新蓝图。 一、在发展中不断深化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认识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25年前,在党的十二大(1982)报告中,“小康”这个词第一次出现在中国 *** 的奋斗目标里,这让人们看到了民族复兴征程上一个里程碑式的显著标志。5年前,党的十六大报告(2002)确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对小康社会作出比较全面的描述,初步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目标体系。

小康,是一个有着浓郁中国韵味的词汇。从最初的“小康水平”到“总体水平的小康”,再到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它表明中国 *** 领导中国人民探索的现代化道路,从形式到内容都是具有中国特色的。

然而,具有中国特色的全面小康社会,所要达到的经济社会指标、生产力进步程度、科技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模式、社会保障体系、区域协调以及人民生活状态、政治民主和文化建设等,其体系框架的具体内容以及标准是需要在发展中不断完善的,这不仅需要对全面小康社会的基本内涵有更深刻的认识、更全面的把握,也需要根据国内外新形势、新变化进行动态的调整。党的 *** 报告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新要求,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理念,是对原有的全面小康社会的基本框架进行不断充实、丰富、完善和提高。

改革开放近30年,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消费结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城镇化等都发生变化,我国已从生存型社会向发展型社会过渡,在这个阶段,“生存性问题”压力减弱,“发展性问题”压力增大,已经到了突破发展瓶颈的关键时期。 从人类发展的角度讲,我国面临着两大矛盾和两大任务。

两大矛盾:一是经济快速增长同发展不平衡、资源环境约束的突出矛盾;二是公共需求的全面快速增长与公共服务不到位、基本公共产品短缺的突出矛盾。两大任务:一是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二是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基本有保障的公共服务。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生态文明社会,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对于促进公平、可持续的人类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和国家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

党的 *** 在认识和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规律的基础上,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作出及时、科学的调整和完善,这将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建设更高标准的全面小康社会 党的十六大提出用20年时间,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然而仅仅过去五年,我党又站在新的历史高度,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重新审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之路,对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提出更高标准。 第一,指标值由“总量”调整为“人均”,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

总量反映国力,人均反映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共同富裕程度,它构成了判断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的公平表征。指标变化表明从追求经济增长、强调产出能力的绝对量,转向追求经济发展、强调生产力水平提高的相对量,人均考虑了人口增长因素,突出了人本的科学发展理念。

我国经济总量突破21万亿元大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2002年的1000多美元增加到2006年的2000多美元,提前实现了本世纪头一个10年翻一番的预期。我国经济位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国民总收入排名第129位(2004年数据排名)。

根据世界银行的《2003年世界发展数据手册》,世界人均国民总收入是5120美元。无论从排位还是从绝对量比较,我国人均水平与世界平均水平相差很大。

当初GDP翻两番,考虑人口增长因素,到2020年预期达到人均GDP3000美元(这是20世纪工业化的重要衡量指标)。如今,我们有条件也有能力尽快提高人均水平,按人均GDP翻两番,考虑汇率和人口因素,届时将可以实现人均4000美元左右。

这意味着我们将根据21世纪初的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状态,与时俱进,提高了实现工业化的标准。对于人均GDP翻两番的理解,也不能仅限于数值的概念,这个总体水平的平均,是有最低底线的,即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

这一点正是党的 *** 着重突出的“人本理念”,也是对小康社会之“全面小康”含义的补充,即“全民达到小康水平以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标准提高,难度增大,要求发展的进程也要加快。

第二,目标值由“基本实现工业化”调整为“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党的 *** 报告谈到全面认识新形势新任务时,在党的十六大强调的“四化”基础上增加了信息化,即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

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已经出现了两次现代化进程,第一次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
如何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就是要建设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更全面的、发展比较均衡的小康社会。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涵义,可以从时间、空间和质量这三个方面加以理解和把握:

从时间上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要从一个起点开始不断向终点趋进的过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起点是从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目标的第二步战略目标开始,即以人均国民生产总值800美元、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为起点;终点是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即到本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4000美元,基本实现现代化。

从空间上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可以分作空间结构和空间布局两个层次。在空间结构上,它是一个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环境等全面发展的目标,其基本要求是: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接受良好教育,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人与自然更加和谐;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足、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在空间布局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发展比较均衡,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缩小,城镇人口比重超过50%,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家庭财产普遍增加,广大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的过程。

从质量上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由低水平向更高水平趋进的过程。就是用大约20年的时间,使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人均超过3000美元,相当于当时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使我国进入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新闻来源:《 *** 报》)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