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20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1
文言文教什么?言很重要,文也很重要,文言并重。文字,文章,文学,文化,一体四面,拿到一篇文章教师就是读者,怎么去考虑教学内容,怎样去教学设计,缘文体,定终点;缘学情,定起点。说的太好了,有一些学生模棱两可似懂非懂的东西就是我们教学的重点内容,原来自己连语文教学的门都没碰到啊,一定要好好的看书,学习。领会,开悟。做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每天都要去看点书啊。既然无缘于大富大贵,做一名小小的研究,过自己平凡的生活才是最重要。

这是值得你慢慢读的书,这是需要你用笔来读的书。

一、文言文的“一体四面”

我们平常所说的“古文”,指的是古代的书面语作品,包括“文言文”和古代白话文。文言文,是以“文言”这种古代书面语写成的文章,包括先秦时期的作品,以及后世历代文人模仿先秦书面语写成的作品。

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在文言文中,“文言”“文章”“文学”和“文化”,一体四面,相辅相成。

(一)文言文的特点,首先体现在“文言”

文言,是以先秦汉语为基础形成的一种古代汉语书面语。文言与现代汉语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词汇和语法方面。

大多数字词,与现代汉语相比,不是意义有所不同,就是用法有些两样。

在语法方面,差别也不小。“君美甚”现在说“漂亮得很”,当中必须有个“得”字。“不若君之美”的“之”字,按照现代语法是多余的。“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忌不自信”“与坐谈”等都是古代的句法。

短短的一段文字,我们看到,她与现代汉语的差别就这么大。文言与文言文的特点,首先体现在“文言”上。所以,我们学习文言文,前提是学习文言。

(二)文言文是“文章”与“文学”的统一。

中学语文教科书中的文言文,都是历久传诵的经典名篇。它们既是经世致用的实用文章,又是中国文学中的优秀散文作品。就这些文言文而言,“文章”与“文学”是统一的。

“文章”是指其功能。有些在当时有明确的实用功能,如《陈情表》《出师表》《答司马谏议书》;有些是载道,如《劝学》《师说》《病梅馆记》等;有些是言志,如《兰亭集序》《指南录后序》《项脊轩志》等。言志与载道的作品有游记散文、抒情小品,也有主旋律。学习文言文,实质是体认他们所言志、所载道。

“文学”是指其表现形式。诗歌与散文,是中国古典文学的正宗。而古典散文作品的文学性,主要体现在语言的锤炼和章法的考究这两个方面。学习文言文,研习谋篇布局的章法、体会炼字炼句的艺术是两个重点,目的是“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文言文的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往往就是坐着言志载道的关节点、精髓处。”文道统一“。

(三)“文化”在文言文中是多层次体现

文言文多层面地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下面我们从四个方面来展开:

1.文言。它本身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二者的同一程度超过了人们的任何想象。

2.文言和文言文所体现的传统思维方式。如《劝学》借重比喻论证,《师说》借重类比论证,都体现出偏于感性的民族思维方式。“语言不仅是思维的工具,它同时也影响和制约着思维。”

3.文言文记载着典章制度、天文地理、民俗风情等具体文化内容。这是显见的文化,对中学生的文言文学习而言,不是主要的方面。

4.文言文所传达的中国古代仁人贤士的情意与思想,即所言志所载道。

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直接体现,也是中学生文言文学习的主要方面。如《劝学》之“学”,是“学”人生的道理,并非体现在讲的记忆书本知识;《师说》的“学者”,是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学”,与今天讲的“学生”含义完全不同。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文言文中的故人情怀如《爱莲说》《陋室铭》《兰亭集序》等,在当代或已丢失,因而特别值得追念。

文言文教学不能缺失中国传统文化。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实际上就是一个文化过程。

学习文言文,最终的落点是文化的传承与反思。

文言文的“言”在当今社会中使用的概率极低,但是文言文最核心的“文化”“文学”部分,却显然是哪怕再历经百年已然葆有活力与魅力的部分,这些也将成为我们当代人思考学习的源泉。

二、文言文阅读教学的要领

(一)着力于文言文的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

文言文阅读教学设计,其主要的工作就是要在文本的教学解读中,找到这样的关键点,在教学设计中获取纲举目张的抓手。

(二)依原则处理文言文的字词

文言文的字词句,处理原则如下:

1.放过。文言文中的有些字词句,不需要特别处理。第一,古今一致,或古今词义直接对应,学生理解不发生困难的,无需处理。第二,生僻的难字难句,教科书有浅易注释的,一般让学生借助注释,知道即可。

2.突出。古今“同中有异”的“常用字词”,文言文阅读教学应予以突出。“敭(yáng)历三朝”的“朝”字,很容易望文生义,以为是汉朝、唐朝的“朝”。其实这里的“朝”,指一个皇帝在位的时期,所谓“一朝皇帝一朝臣”。这类词语,因注不胜注,教科书往往没有见解。即便注解,往往也就事论事,只做简单交代。因此需要语文教师格外注意,有时还要给学生补充一些词汇方面的知识,勾画这个词的词义发展网络。

3.深入。文言文中的有些字词句,光浅表地知道,是远远不够的。第一,集中体现作者情意和思想的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这是文言文阅读教学的重点,要由表及里,深入挖掘,引导学生充分领会。第二,需要学生调动生活经验,具体感受的字词语句。比如《黠鼠赋》(苏轼)“发而视之,寂无所有,举烛而索,中有死鼠”中的“发”“索”,就需要想想书童的同坐举止神态。这类字词语句,教科书往往不作注释,如不深入讲解,学生很容易滑过。即使有注释,也往往不足以以来。比如《答谢中书书》(陶弘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教科书注释“歇”:“消散”,“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颓:坠落,这仅仅是字面的意思,而理解这一处,关键是其“联想意义”。如果不引导学生充分想象所描述的情境,下文的“实是欲界之仙都”等,就不会有着落。上述两种情况中的字词语句,简单地读背、解释、翻译,都不足以应对。

4.分离。语文课程标准所列的文言文常用字词,以及一些句法,是要求学生在“古代汉语”意义上掌握的,在文言文阅读测试中出现频率较高。这类词语和句法的学习,主要靠记忆,因而需要反复练习。这种练习,与所学习的文言文的理解和感受,其实没有什么关系,因而宜与阅读教学相对分离------或放在课前,或放在课后,或布置家庭作业;也可有计划地利用黑板、墙报等强化记忆。穿插在课中,与文言文阅读教学混合,其结果往往是两头都不着落,两败俱伤。

(三)重视文言知识的应用价值

文言文阅读教学,当然需要学习文言的知识。适当地引入一些文言知识,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并获得举一反三的迁移能力。比如:“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昼夜勤作息”(《孔雀东南飞》),就应当引入“偏义复词”这一知识。

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语素组合成一个词,在特定语境中,实际只取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另一个语素只起作陪衬音节的作用,这类词就叫偏义复词。

文言偏义复词的运用,按词的构成关系来看,常见的有两种形式:

1、 两个 语素 意义相对或相反

例一: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 浅深 (《 石钟山记 》)

——“浅深”是反义词,此处只取“深”的意义

2、 两个 语素 意义相近或相关

例一:今有一人入 园圃 ,窃其桃李(《墨子·非攻》)

——“园圃”是相近词,分别是“种树的、种菜的地方”,此处只取“园”之意

“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捕蛇者说》),“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木兰辞》),“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主人下马客在船”(《琵琶行》),就应该讲解“互文”这一知识。

互文,也叫 互辞 ,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 修辞方法 。古文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合而见义。”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互辞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 [1] 说的是一件事

单句

(即在一个句子中的互文)

所谓单句互文,即在同一句子中前后两个词语在意义上相互交错、渗透、补充。例如:

(1)烟笼寒水月笼沙。(杜牧《泊秦淮》)

我们应理解为:烟雾笼罩着寒水也笼罩着沙;月光笼罩着沙也笼罩着寒水。如将此句译作:“烟雾笼罩着寒水,月光笼罩着沙”,那就大错特错了,意思怎么也讲不通。

(2)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

从字面上看,“秦时明月汉时关”是“秦时明月照耀着汉时关塞”的意思。但不能理解成“月亮还是秦时的月亮,边关还是汉朝的边关”,而应译作:秦汉时的明月和秦汉时的边关。句中的“秦”、“汉”、“关”、“月”四字是交错使用的。理解为“秦汉时的明月照耀秦汉时的关塞”。即“明月依旧,关塞依旧,却物是人非”。更让人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悲惨。

对句

(也叫互文相补)

对句互文就是对(下)句中含有出(上)句已经出现的词,出(上)句里含有对(下) 句将要出现的词,对句出句的意义相互补充说明。例如现行教材里的:

(1)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木兰辞》又名《木兰诗》)

这也是一个互文句,完整的句子是“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这一句写出了木兰从军十二年(古文中,数字一般为虚数,所以不一定是十二年)后凯旋时看到旧物的那种久违重见时的喜悦与激动。

(2)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木兰辞》又名《木兰诗》)

这两句亦为互文,当窗亮敞,对镜顾影是理云鬓,帖花黄的共同条件,意指“当窗、对镜理云鬓帖花黄”。

(3)“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辞》又名《木兰诗》)

按字面的解释是“将军经历千百次的战斗而后战死沙场,壮士从军十年凯旋。”这就不能不使人产生疑惑,为什么死去的都是将军,而归来的都是壮士呢?事实上,“将军”和“壮士”,“百战死”和“十年归”是互相渗透,互相说明,在意义上是合指兼顾的。这句话的正确的翻译是:“将士(将军战士)们从军十年,经过千百次战斗,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

(4)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诗中“惊”、“鸣”互文,正确的翻译应为“(半夜里)明月升起,惊飞了树上的鸟鹊,惊醒了树上的眠蝉;轻拂的夜风中传来了鸟叫声和蝉鸣声。”这样理解,词的意境才更显丰富幽美。

(5)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这两句中“将军角弓”和“都护铁衣”为互文,应理解为“将军和都护(这里代指全体人)的角弓都(僵硬)无法张开,铁甲冷得无法穿上。”才更合理。

(6)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阳楼记》)

这句话实指“不以物喜,不以物悲,不以己喜,不以己悲”,为互文的修辞手法。

文阅读教学的要领

(一)着力于文言文的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

文言文“文言”“文章”“文学”和“文化”的一体四面,指引者文言万阅读教学的着力点。

在上面的讨论中,我们曾得出如下结论:

文言文的特点,首先体现在“文言”上。

学习文言文,实质是体认它们的言志与载道

学习文言文,研习谋篇布局的章法、体会炼字炼句的艺术,是两个重点。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往往就是坐着言志载道的关节点、精髓处。

学习文言文,最终的落点是文化的传承与反思。文化的主要方面,是文言文所传达的中国古代仁人贤士的情意与思想,即所言志所载道。

这些结论,把我们指引到“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和“所言志所载道”,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今天早晨起来送俺妈去姥姥家,回到家儿子看着电视

吃着饭,nice。哈哈哈哈哈哈哈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