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观察者的偏见——你如何才能看出真正发生了什么?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0
这句话有没有让你感到震惊或者疑惑?如果有,让我们来看一则《心理学与生活》当中引用的有关观察者偏见的非常极端的例子。

在20世纪的开始,一位重要的心理学家雨果·蒙斯特博格给大量听众,包括很多记者作过一次关于和平的演讲。事后,他以如下方式对记者的见闻做了总结:

观察者偏见是由于观察者个人的动机和预期导致的错误。

在这个极端的案例中,观众、记者、广播员都受到观察者偏见的支配。那么,你如何才能看出真正发生了什么?

这是一个对客观性的挑战。

演讲者站在那里,记者们通过自己的用心观察得出了自己的结论。他们肯定对自己的见解深信不疑。但如果,我们来假设一下,如果他们有幸能够看到雨果对他们这些见闻的总结,或者再有幸些听一听雨果本人对当初演讲时的内心真实的感触,那么,他们必定目瞪口呆。

这一点都不夸张。每个人看待事物的出发点、结点,立场、动机各不相同,乃至大相径庭。

呈现于我们眼前的物事无不是复杂的、多样的、立体的,而不同的人会在观察它们时,快速地将其归纳、总结、过滤,一些东西被认为是有关系的和重要的,而另外一些则被忽略为无关的和不重要的。

就如同我们分析一部作品,而后写出书评影评、得出结论与感悟,我们或许觉得自己通过深刻的研读与思考,已经挖掘出作品的精髓,感知到作者的心声,或者说已经临近写作者内心想要表达的东西。然而,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莎士比亚这句话是否在说,于他心中,哈姆雷特是独一无二的呢?答案自然是肯定的。

所以说,我们这些喜欢书写感悟的作者尽管放飞思想便是,或许你接近了也或许你偏离了作者的本意,都无关紧要。这些都已经和作者没有关系,而是完完全全成为你自己的东西。作品原本就是写给善于思考的人的,无论从中收获怎样的果实都是原作者的馈赠。

再回到观察者偏见本身,文学作品、影视作品毕竟是愉悦读者和观众的精神食粮,在这里我们可以将自身的认识和偏见巧妙地转化为滋养思想的养料,但是,现实生活却不会出现“无论怎样都好”的那般幸运结果。当一件棘手的事情摆在你面前,你如何来尽可能的摆脱笼罩着你的期望和偏见?

颜回偷食的故事,想必大家都知道,在此引来一用:

大多时候人们都不怀疑自己亲眼所见的,可是,亲眼所见的并不一定靠得住。那么用心去体悟总可以了吧,然而,心同样会出现偏差。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二者看似矛盾着,实则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看清一件事,了解一个人,是十分不容易的事。客观的物事,摆在那里,不会改变,能变的是我们的主观内心,怎样摈除期望与偏见,仍需自己去思索、去探究、去尝试。

不过,如果可以舍弃期望,放下偏见,把自我抛开在外,或许一切就变得简单起来。

平淡是真,简单是福。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