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本书阅读该怎么上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0
吴忠豪教授认为,培养学生读书习惯是语文课程的头等大事。

一、如何上好名著读书交流课

1.读书交流课的重点在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读书习惯。

如果把读书交流的重点放在体会小说的艺术特点,体会作品中心心理活动描写和细节描写,对提高读书质量确实是有价值的,但并不符合儿童阅读的心里有成人化之嫌。

2.强调读书交流内容情景化,生活化,会激发学生交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位老师以西游记的整本书阅读教学设置了以下问题

二、整本书的阅读指导课怎么上?

阅读指导课的原则是要少指导,多让学生阅读。

1.阅读指导课重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是年幼的孩子对阅读的趣味性要求越高,只管鼓励孩子大量阅读喜欢的书籍,对书的内容不做过多要求。如果强迫孩子,必须按照自己的要求去阅读,孩子会觉得阅读是一件苦恼的事情。

阅读这件事是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只有积累够了足够的量,技能才能得到提升。

2.读书指导应该重视策略的指导,但是要选择适合学生的,有效的阅读策略,高层次的阅读策略不仅不会帮到学生,让学生用成人阅读策略去读书,会让学生产生严重的挫败感,对整本书失去阅读的兴趣

精读、品读、读思结合、边读边思、批注等是名家的读书策略,是成人的读书策略,超越的儿童的最近发展区,适合儿童的整本书阅读。

总之学生需要掌握的是最基本的阅读策略,不可好高骛远。

(对此,我存在疑问,三年级就提出了预测读,批注读等阅读方法,课内学到的方法,难道不应该在课外阅读中迁移使用吗?)

3.阅读指导课要少指导,多留出时间让学生阅读。

三、按阅读能力的发展与层次

范多伦教授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提出了阅读的四个层次

一位认知神经学家提出了阅读能力的发展路径。

如果把范多伦教授和认知神经学家的学说对比来看,萌芽级和初级阅读水平相当于第一层次基础阅读,解码能力相当于第二层次的检视阅读,流畅阅读相当于第三层次的分析阅读,专家级阅读相当于第四层次的主体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经过长期观察研究发现,学生的朗读要达到200个小时,默读要达到2000个小时,阅读水平才能达到半自动化的程度。所谓半自动化,相当于范多伦教授的分析阅读和神经学家的流畅阅读。

所以在苏霍姆林斯基的学校,儿童九年必须读完200本书。

总之,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达到熟练阅读的技能,需要大概十年左右的时间。

四、当前语文教学方式不利于阅读能力的养成

根据以上学说,儿童阅读的正确打开方式,应该是让儿童广泛的,大量的阅读。而实际上存在以下几种情况。

1.阅读定位不准。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没有明确阅读在语文课程中的地位。

2.教学目标越位。把分析课文深度阅读作为教学目标,超越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打击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学生的阅读能力本来停留在第二层次,老师却用第三层次——分析阅读来教学,使学生产生严重的挫败感。

3.教学方式不当。

而实际情况是,老师在课堂上大量的分析,讲读严重挤压了学生的阅读时间。

学生没有时间阅读,年龄在增长,年级在升高,但是阅读的水平,阅读的能力却并没有相应增长。研究发现,学生即使到了大学阅读能力,还停留在第二层次。

所以现有的分析阅读教学严重的超越了学生的认知水平,违背了学生阅读能力发展的规律,造成了语文教学的高投入低回报局面。

4 .阅读能力养成的认识不足

新课程标准要求第一学段的学生课外阅读量不低于五万字,第二学段不低于40万字,第三学段不低于100万字。

照这个保底数字来推算,

50000÷365÷2~69

400000÷365÷2~548

100000÷365÷2~1370

第一学段学生每天只需阅读69个字,第二学段学生每天只需阅读548个字,第三学段学生每天只需阅读1370个字。

按照默读速度300个字每分钟来计算,第三学段学生每天阅读时间只需4.7分钟。

总之,吴忠豪教授提出,在整本书阅读中,要重阅读轻讲解,重兴趣轻策略方法,在分享交流中要重生活轻套路,重参与轻引导。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