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触的人越多,对人性的深刻越理解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0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多接触、多理解两类人。

一类是我们可以与之发生实际互动、可以直接接触和了解的人。 比如家人、朋友、工作的同事和对象、以及其他和我们的生活有交集的人(比如保安、医生、服务员等)。

多接触我们现实生活和真实世界里的人,有助于我们从广度上了解真实、丰富的人性,有助于我们对各种各样的人形成直觉的感性认识。

不过,倘若只和第一类人接触,对于人的理解可能会变得偏狭,会囿于自己眼睛、视野和思维能力的限制,误以为他们所展现出来的就是人性本身。

常有人在说起他对旁人的了解时显得自以为是、头头是道,东贴一个标签西扣一顶帽子,彷佛他对此人洞若观火。而很可能,他对旁人的理解只不过局限于某些特定场合和特别的表象。

一类是我们不太能与之发生实际互动,只能从文学艺术作品中间接了解的人。 比如传记中的伟人、文学和影视作品中的典型形象、娱乐和体育明星等。

多接触艺术作品中的人,有助于我们从深度上洞察人性的明暗、以及两者复杂的交互。对于真实的人性,既不过于理想化又不过于悲观。

好的文学作品,有助于我们从历史的脉络,包括这个人出身的家庭、过去的经历、所受的教育,去理解一个人;有助于我们从作者乃至更多人的视角理解人物与他所在的世界;有助于我们超越时空、更超越民族、种族、文化的偏见去理解千变万化的人性...... 这些都是仅做第一类接触时所不具备的优点。

倘若只和第二类人接触,一味耽于各种各样的艺术作品,难免会使人对真实生活中的人产生“不真实感”。

比如,文学作品中的人几乎不会在衣食住行、吃喝拉撒睡上浪费什么时间,而这些内容却占据了我们生活的大部分时间。甚至可以说,正是这些看似无数没有意义的小事,支撑起了人生的意义。因此,只做第二类接触的人,就容易变得脱离生活,远离现实,可能只是自己心灵世界的“巨人”、现实生活的“矮子”。

而我们理应力争同时成为现实生活和心灵生活的“巨人”,绝不应做其中某一方面的“矮子”,导致在对人的理解和判断方面出现过度自信、以己度人或以偏概全的谬误。

深刻的理解仅仅是结果,原因在于广泛地进行前述两类接触。对于普通人来说,在数量上、质量上自然积累到一定的程度,也能形成颇有领悟的能力。

成为这样的“巨人”有什么具体的好处呢?

任何一个共同体,由小到大,如家庭、团队、社区、公司、国家、区域、世界等,无不是通过人与人的连接成为“共同”。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样的巨人,是一个能“聚”人的人。能聚人,便能成事。能聚的人越多,能成的事也越大。

如果内心狭隘到连一家人都互不理解、容纳不下,那么家庭就要面临破碎;如果在团队里不能理解、彼此倾轧,那么团队迟早要分崩离析;如果一个国家不考虑人民的利益、只满足少数人的私欲,那么国家将要面对更大的灾难。

对此,古往今来和我们身边都有无数的例证。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