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铁五局机械化公司良方标本兼治老大难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5-04
下岗职工管理,一直是企业的“老大难”。一方面,施工现场人员紧缺,需要从外面聘用人员,另一方面,企业内部大批人员待岗闲置,形成一个反差矛盾。  为了破解这一难题,2012年,中铁五局机械化公司痛下决心,对“老大难”动“大手术”,对“症”施“药”,研制出了一剂标本兼治的“良方”。142名下岗职工重新捧上“饭碗”,20余名员工被“请”出“饭局”,职工上岗率提高到90%以上,“下岗职工”这一词条正逐步退出职工花名册。
  把“脉”问“疹”查症结。2012年5月初,公司人力资源部集中力量开展“清仓”行动,对劳务中心下岗职工和项目内部待岗职工进行专项清理,先后翻阅查询了200余份档案资料,对下岗职工的基本情况进行了拉网式摸排,基本掌握了这一群体的“底数”,同时,对各路“人马”的下岗原因、年龄、学历、技能资格、当前状况等进行了一些外围调查,做到了“心中有数”。
  号准了“脉”就开方抓药。人力资源部开始与下岗职工进行正面接触,打电话、发信函、当面通知、托人转告,几条“腿”同时走路,全面“游说”下岗职工返岗。在短短的 10多天时间里,他们先后寄出了81封信函,打出了300多个电话。
  一石激起千层浪。接到组织召唤的职工反应强烈,有些已经10多年没有上班的职工更是有些不知所措。一时间,人力资源部的电话成了热线,铃声此起彼伏。一个个解释因由,一条条说明政策,一次次宣讲形势,一场接一场的“思想课”似乎没完没了,即便如此,电话那头还是有很多人难以转过“弯”来。
  连锁反应接蹱而来,陆陆续续有人到机关“造访”。有的振振有辞,声称“自由职业”很好,就是不想回来上班;有的声泪俱下,诉说着一本本难念的经,有心返岗却千难万难;有的诚惶诚恐,担心再也跟不上形势,生怕再次掉队……面对乱麻一团的局面,公司拿出既定“预案”,分别予以对“症”治疗。
  对55名因病痛或家庭特殊困难确实无法返岗的职工,公司认真进行个案分析,进行了合理安置。
  对59名在外谋职的“隐身”人员,公司在发出信函通知的同时,在湖南日报进行了登报寻找,已经有27名“潜出水面”主动“Q”人力资源部,要求返岗工作。
  对愿意返岗的职工,公司积极帮助他们消除岗前“恐惧症”,拿出了一付精心调配的药方——培训。
  2012年5月底,公司成立培训中心,配备了一名主任和3名专职教学管理服务人员,花费近30万元对原来的职工学校重新进行了装修,添置了新的教学设施。
  第一期培训班于 6月15日顺利开班。在开班仪式上,公司时任工会主席谭军殷切寄语:“开办培训中心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大家的技能水平、适应转岗需要。大家重新上岗后,家庭收入就有保障!”
  为了确保培训效果,公司出台培训制度,制定了培训项目和培训计划,安排了任课老师,要求老师提前备课、制作幻灯片课件和考核试题。在培训课程内容的安排上,人力资源部也进行了一番精调细配,安排相关职能部门全面宣讲公司当前良好的发展形势、美好的远景规划、以人为本的劳动保护、保险和保障政策,详细讲解国家的劳动合同法律法规、公司的劳动管理规章制度,有针对性地讲授物资管理、工程试验检测等专业知识。授课安排充分考虑了实用性,专业课安排了现场操作示范,保证了培训贴近实际。
  为了帮助参培职工尽快“收心”进入工作状态,培训中心“就地画圈”,由班级管理员每天进行点名考勤。对认真参加培训的学员给予优待,不但免吃免住,每月还发300元补助,考评为“优秀学员”的另发500元奖金,并优先安排上岗,先后有15名“优秀学员”受到了表彰奖励。对旷课的学员,培训中心“开小灶”,先后安排了10名经常开小差且考核不合格的学员参加下一期培训。
  如此办了物资管理人员培训班,接着又办试验检测人员培训班,连着办了5期后,142名下岗职工经培训考核合格,全部充置到项目部,让他们再次找到了归属感。
  为了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在岗位分配上,公司坚持双向选择、统一协调、兼顾平衡原则,小项目消化5人,大项目消化8人,力求使每个人能从事充分发挥个人专长的岗位。经过统一协调分配,142名培训学员分批安排到了6个专业分公司和20多个在建项目部,从事物资、机电、试验检测、混凝土加工、现场施工以及后勤服务等工作。既填补了施工一线人员需求的缺口,也较好地改善了当前人力资源的结构。
  为了巩固“疗效”,人力资源部把下岗人员“扶上马”以后,还特别“送一程”。坚持每季度对返岗人员进行一次“追踪”考评,对他们的现实表现及实际工作能力逐一评价,对积极上进的予以留任,对12名有专业技术的职工及时调整到了技术岗位,对9名有一定管理能力的职工聘任了管理职务,提拔2名同志担任了架子队副队长、拌合站站长。
  优者受奖,劣者受罚。对不适应岗位要求的部分职工,在给予一到二次的择岗、转岗机会后仍得过且过的,公司也适时念起了“紧箍咒”,安排7人到培训中心再次接受培训。对连续两次经培训仍不能胜任工作的小部分“屡教不改”者,公司发出了“最后通碟”,将按规定给予解除劳动合同处分。
  为了防止参培学员返岗后再蹈下岗覆辙,公司主动堵塞“退路”,撤销了劳务中心,由人力资源部全权接管培训中心,培训中心正式成为一个常设机构。从此,因工程项目结束一时间续不上新项目的员工,全部到培训中心参加学习,再也不必回家待命。这一步“棋”,消除了返岗职工的后患之忧,给他们吃了一粒“定心丸”。
  以情载理,情理交融,才能春风化雨。在下岗职工分流安置这样一件棘手的工作中,人力资源部门始终坚持了“三不”,不遗漏,不排斥,不冷落,做到了“三心”,热心交谈、耐心解释、以心感人。他们及时与工会联系沟通,为家庭特别困难的2名同志申请办理了定期困难补助,使他们再次感受到了企业大家庭的温暖。
  以心感人人心归。一小部分因家庭特殊困难暂时不能返岗的职工表示,一旦家庭状况好转,一定要重新上岗继续为企业贡献一份力量。
  用心留客客领情。对要求解除劳动合同的职工,人力资源部坚持走好“三步曲”,了解原由、劝留引导、慎重处理,避免了矛盾的喷发,先后有11名下岗职工办理了解除劳动合同手续,有8名职工办理了工作关系转移手续,期间没有发生“不愉快”的事情。
  下岗职工的分流安置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工作,通过情理交融这根“平衡木”,机械化公司顺利走完了开头的一小截路,接下来还有更长的路要走。
  怀揣民生之梦,迎着做实做强的曙光,机械化公司在管理升级的道路上大胆探索前行。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