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政策论述题,结合实际分析

结合实际分析: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和新的形势下,如何有效地进行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建设,怎样才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真正深入人心呢?

要自己写的不要粘贴的,粘贴不给分 好的多给分,帮忙啊!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07-02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核心就在于坚定政治信仰。信仰与价值观相通,共同构成社会意识的内核,决定着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属性。当今中国,各族人民的普遍信仰集中反映在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对社会主义的信心和对党的领导的信任,而执政党、执政理念、发展道路这些外在的对象之所以能够内化为人们的精神依托,关键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目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都集中体现了“执政为民”、“发展为民”的原则要求,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人民群众的意愿在思想上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达成了深刻的共识。“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国家的发展强盛一刻也离不开统一意志,党的坚强领导一刻也离不开共同的思想基础,而无论统一意志还是共同思想基础,都离不开信仰作支撑。民无信则国不立,民无信则党不存。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民心者,民信也,信任成就信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断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指导新的实践,关键在于真信,真信才能真用,真信才能不动摇、不盲从,真信才能做到知行合一、保持一致,而这一切取决于我们党是否真正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否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关键在于以人为本。在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下,与所有制形式、分配形式以及对外开放环境相适应,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意识、价值取向越来越呈现出层次性。这种层次性的客观存在,要求我们在思想道德建设上既要鼓励先进,又要照顾多数,把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不能简单地用一个标准衡量所有人的思想道德水平,尤其不能因为存在着多层次的思想道德而降低甚至否定先进性的要求。在界定是非、区分善恶、判定美丑等原则性问题上,坚持先进性、高标准永远是必需的。但问题的关键恐怕还不在于思想道德建设是坚持一个标准还是运用多样性的标准,反而在于这个或这些标准由谁来制定和把握,即如何保证标准的客观科学有效。说到底,这是一个道德标准依据什么来制定的问题,是依据一元化的理论还是依据人们的社会实践?是把人的社会属性局促于既定的单纯道德角色还是从人的社会属性的复杂性出发?这不仅对能否实事求是地评判思想道德的先进或落后至关重要,而且直接关系到是否肯定具体的人能否成为道德实践的主体,这显然会影响到思想道德建设的成效,也会制约社会总体道德水准的提升,更关系到人的全面发展。明确人们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主体地位,既是以人为本的必然要求,也是保证共同理想深入人心的社会基础。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根本在于文化和谐。《决定》鲜明地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建设和谐文化。和谐文化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和内在规定的文化。和谐文化建设必然要求文化和谐,其中包含了中华文化内部多种文化元素之间的和谐,也包含着中华文化与世界其他文化之间的和谐,这种和谐绝非某种文化的一统天下,而是和而不同、多元共存,讲究宽容与整合。文化和谐是真正意义上的百花齐放,不是搞一支独秀,而是承认差异与冲突对促进文化繁荣进步的积极作用。文化和谐主张理一分殊,坚持对立统一的立场,既不人为地回避矛盾,沉醉于无条件的整合,也不赞成对立双方或多方的不可调和,大搞斗争哲学,而是努力促成矛盾各方的转换,因势利导地寻求共性和平衡点。这与传统文化那种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已有本质区别。另外,和谐文化建设不是无原则的兼收并蓄,而是恪守以我为主的准则,在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进步上,坚持不断吸收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吸收世界优秀文明成果,不断在实践中创新发展,并把它们不断充实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当中,融会成新的和谐理念、和谐氛围、和谐精神、和谐心态,从而使和谐取向成为一种新的价值取向和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推进和谐文化建设在世界观层面上不断得到新的拓展。

  提到青岛,人们会想到迷人的海滩、清爽的啤酒。今天这座美丽的海滨城市又多了一张靓丽的城市名片--"微尘"。"微尘",起初是一位青岛普通市民数次捐款时的签名,后来越来越多热心公益事业的人都留下了"微尘"的名字,"微尘"逐渐成为一个关爱他人的爱心符号,以它命名的募捐箱、徽章等走进了青岛的大街小巷。许许多多类似"微尘"的行动,汇集成了我们时代的共同价值追求,这也告诉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需要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
  古人说:论先后,知为先。正确的价值体系只有被人民群众普遍接受、理解和掌握并转化为社会群体意识,才能为人们所自觉遵守和奉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首先要加大研究和宣传力度,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使其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充分运用大众媒体的独特优势,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意义和基本内容,宣传广大干部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动实践和新鲜经验。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贯穿到理论武装、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社会科学等工作的实践中,以更好更多的精神文化产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进一步丰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内涵,提高创建水平,使人们时刻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感染和熏陶,真正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感知、所认同、所接受,内化为人们的价值观念,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事有千万件,总得抓关键。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领导干部是关键。领导就是领路引导,干部应该先行一步。领导干部的行为及其体现出来的理论素养、理想信念、精神面貌、思想境界、道德情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起着重要的示范和导向作用。每个领导干部都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镜子,日日照、时时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要求老百姓去做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老百姓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用自己的模范行动和人格力量为群众作出榜样。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坚持从青少年抓起。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到社会教育,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都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和渗透其中,使之成为贯通教育全过程的核心内容。根据青少年的认知水平、行为能力和心理特点,科学规划教育内容,改进教学方式方法,使青少年从小就养成基本的德育素质。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师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引导广大教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用自己的模范言行影响和带动学生。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重视引领好各种社会思潮。社会思潮是一定时期内对社会生活产生重要影响的思想倾向,在某种意义上是社会气候的"晴雨表"。必须及时了解思想理论领域的各种倾向性问题,认真分析各类社会思潮的本质特征、主要内容、表现形式、现实影响、形成根源,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引导其沿着健康的轨道前进,向着积极的方面发展。同时,要在尊重差异中扩大共识,在包容多样中共铸和谐,努力形成团结和睦、万众一心、共创和谐伟业的生动局面。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