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保健 业余训练中如何运用脉搏进行医务监督

考试问答: 体育保健 业余训练中如何运用脉搏进行医务监督

第1个回答  2014-01-10
运动医务监督的研究范围及进展
医务监督是指用医学和生理学的方法,对从事体育运动的人,(包括运动员)的身体进行全面检查和观察,评价其发育水平,训练水平和健康状况,为体育教师和教练员提供科学训练的依据,保证运动训练顺利进行并取得较好成绩的一种手段。简言之,即在医学观察下,合理科学地进行体育运动,以期达到保证健康,预防伤病,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的目的。
运动医务监督是运动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务监督名词本身不能很明确表示出其实质内容,如研究运动对机体的影响,机能诊断方法的建立,运动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等均无所谓监督。与医务监督有直接联系的内容只有自我监督,场地卫生监督和教学训练的医务监督等。
根据目前的理解,运动医疗保健研究运动对机体的影响,运动参加者的健康状况和运动能力。其工作应包括以下内容:研究运动实践中出现的生理和病理问题;运动员机能状况评定;运动性疾病防治;病后训练安排;运动卫生;运动员选材;消除疲劳方法的研究等等。
(一)运动实践中生理和病理问题
这是运动医务监督日常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人体对运动适应的生理规律的科学研究及其在运动员训练中的实际应用。现代竞技体育的发展,要求运动员进行大运动量训练以获得最大的适应,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运动员在大运动量训练过程中产生的机体适应性改变有时和某些疾病现象相混淆,因此用一般人的标准来评定运动员的某些器官的形态和机能变化时往往发生误诊。如部分项目的运动员经过长期系统的训练会出现心脏增大,此时心腔扩张伴有轻度心肌肥厚,是运动训练的适应结果,而不是器质性心脏病征象;又如耐力训练为主的运动员安静时会出现心动极缓,每分钟心跳为30-40次,文献报道运动员最慢的心跳为每分钟21次,也是对训练的适应现象,但有时需与内科临床所见的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鉴别。运动后健康人出现的一过性蛋白尿可能没有临床意义,但有时需与病理性蛋白尿区别。运动员运动后贫血有些与训练强度大有关,一些可能是其他病因所引起,也要注意进行鉴别诊断。在大运动量训练过程中有可能出现负荷量超过机体所能承受的限度,而发生过度训练病理状态,研究这种生理与病理界限的诊断方法和认识过度训练的早期病理征象,乃是运动医学工作者重要的任务之一。
(二)运动员身体机能状况的评定
通过医学检查,综合地评定运动员的一般适应能力和专项适应能力、训练状态和机能潜力,为训练安排提供科学依据。在形态特点、机能情况和心理状态等客观指标的基础上进行评定,可分为初步检查和深入检查。初步检查适用于开始训练者,采用较简易方法和指标,如身高、体重、脉搏、血压、台阶试验或PWC170 、血红蛋白及尿蛋白测定、体脂、心电图、肌力(背力和握力)、神经反应、肌张力等。深入检查适用于高水平运动员,采用较复杂的方法,应用特殊的仪器设备,如用脑电图评定神经系统机能;用超声心动图、心缩间期、心输出量测定、最大吸氧量、无氧阈等,判断心肺功能;用肌电图了解肌肉情况等。运动负荷试验多采用自行车功率计或活动平板。
值得注意的是,在机能评定中,生物化学方法日益受到重视,如乳酸、乳酸脱氢酶、磷酸肌酸激酶、儿茶酚胺、尿素氮、血浆睾酮(T)、血浆皮质醇(C)、血浆睾酮/血浆皮质醇(T/C)、儿茶酚胺等均得到普遍应用。(三)脉搏监督在运动实践中人们发现,在运动过程中,在一定范围内,脉搏与吸氧量、与人体的做功能力呈线性相关。因此,在运动过程中脉搏的快慢能反映运动强度的大小;在安静状态下,脉搏反映反映机体的恢复程度。在运动实践中,人们常把脉搏作为反映运动机能状态的窗口,而广泛使用。
1.安静时脉搏 经过系统训练的耐力项目运动员,常出现窦性心动过缓的现象,即安静时脉搏低于每分钟60次,在多数情况下是机能状况良好的表现,是对长期系统训练的适应。运动员窦性心动过缓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报道也较多,运动员安静时心率最慢可达每分钟18--25次。运动员安静时心动过于缓慢时,应注意与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区别。
2.晨脉 即基础脉搏,是清晨起床前,清醒状态下,卧位的脉搏数,其特点是较为稳定,且随训练年限延长,训练水平提高而适当减慢。如果基础脉搏突然加快或减慢,常常提示身体过度疲劳或有疾病存在,此外应特别注意有无间歇,是否匀称,如出现间歇应及时查明原因。
3.运动中心率 运动中监测心率主要用于判断机体的疲劳程度和控制运动强度。
(1) 判断机体的疲劳程度。在定量负荷时、在完成规定的成套动作时,运动员心率较平时明显增加,说明运动员的机能水平下降或机体已经疲劳。
(2) 控制运动强度。用心率控制运动强度,要因人而异,因训练目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如,是发展速度还是发展耐力,是发展无氧耐力还是发展有氧耐力。下面谈谈具体应用方法:
①在重复训练中,根据脉搏的变化调整强度。重复训练中常要求运动员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同样的距离。使运动的强度保持在一定范围内,在一定时间内完成一定的距离时,运动员的脉搏数值也应当相对稳定。如果脉搏数值下降说明运动机能水平提高,则可将强度增加,促使运动水平不断提高。反之,脉搏数值上升则说明机能水平下降,或强度过大,应根据运动员的具体反应不断调整运动强度。
②在耐力训练中调整或控制运动强度。各国运动医学、运动生理学学者的研究证实:要提高运动员的心肺机能水平和VO2max水平,训练强度必须达到阈值,比如达到一定的乳酸阈值、心率阈值。换言之这一阈值可以反映在心率上,比如:我国的运动生理学专家,用遥测心率的方法,对国家级的优秀中长跑运动员越野训练途中跑时的心率进行测量后发现其心率男子为:26-26.6次/10s;女子为27-28次/10s;许多学者报道:在心率低于150次/分的强度进行训练不会提高VO2max水平;瑞典生理学家Astrand认为:当运动强度接近无氧阈时,即吸氧量接近最大值又不引起体内乳酸过多时,对提高有氧能力效果最好,其心率相当于160-170次/分。
4.运动后心率。在定量负荷后的规定时间内测定运动员心率的恢复速度,也可反映运动员的疲劳程度,身体机能良好时,运动员的心率恢复较快,而疲劳或过度疲劳时则恢复速度减慢。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