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色的偏色的产生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5-31

在拍摄的过程中,由于光线或角度的问题,拍摄的照片有可能存在偏色的情况。
如抓拍的照片,反射光线会照亮场景。或者,不正确的显影,打印、扫描等方式,都会使图像产生偏色现象。产生的原因一般是以下几个主要的因素:
一、亮度表测光 曝光不当
世上万物的色彩是靠物质对光线的反射来呈现的,人类在对光线的亮度测试研究中发现,无色的白雪反光率为98%左右,碳黑是2%左右,测得它们之间中点的反光率约为12.5%,故被称为“中灰”。而“标准灰板”即是反光率12.5%左右的中间灰;通过实验人们得知,物质18%的反光率与白种或黄种人的外露皮肤的脸与手背十分相近,故摄影师有用手背或面部为测光标准的惯例和实践。
但是亮度表在测量照度的同时,还兼顾测量了被摄物的反光率,在同样的照明条件下,测碳黑和雪白的读数悬殊极大,所以就造成了白雪不白,炭黑不黑。
二、环境色
周围环境的色彩反映到主体上,称为环境色。比如拍纪念照时,被摄者站在绿叶丛中,他的脸部就会出现绿色,如果站在红花丛中,他的脸又会变红。很显然,在实际拍摄中环境色很容易引起主体的偏色。环境色引起的主体偏色,无论在彩色扩印或彩色放大中,都很难校正。为了减少环境色的影响,拍摄时应使主体尽可能地避开浓郁的色彩环境(用环境色来渲染主体例外)。
三、相机色温与照明光线的色温不相符合
物体颜色会因投射光线颜色产生改变,在不同光线的场合下拍摄出的照片会有不同的色温。由于CCD不能像人眼一样会自动修正光线的改变。此时就需要人为地设置白平衡,以还原色彩。若白平衡设置不当,就会造成拍出的画面偏色严重。
四、彩扩中的主体彩色失误
由于目前的彩扩机几乎都是针对大批量流水生产设计的,对底片的色彩校正是按LATD自动进行的,如果底片上的主体在画面上所占的比例较小,而整个画面的色彩浓郁又单一,在彩扩中主体就会偏色,这种偏色被称为“画面主体的彩色失误”。比如将一只白色陶瓷工艺品分别放在红、绿、蓝、黑4块幕布上拍摄,所扩印的彩照会出现:放在红布上的工艺品偏青;放在绿布上的工艺品偏品红;放在蓝布上的工艺品偏黄;放在黑布上的工艺品不偏色,这就是LATD自动校色的结果。在实际摄影中,也常会遇到上述“画面主体的彩色失误”的情况,比如拍彩色证件照,如果选用红布作背景,则被摄者的脸会显得“苍白”(实际为偏青);如果选用蓝布作背景,则被摄者的脸会偏黄。而用“消色”(黑、白、灰等)作背景,则主体不偏色。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