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属相》从内容上看是什么诗?如何鉴赏这类诗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06-07
蜀相从内容上看属于怀古诗。

如何鉴赏咏史怀古诗

一、咏史怀古诗内容分类及各类特征

咏史怀古诗词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或怀古以伤己,或借古
以喻今,或借古以讽今之作。即凡是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以及古迹进行叙述、评价、凭吊或借国家兴亡寄托个人怀抱的诗歌,都可以称做咏史怀古诗。因为诗涉历
史,所以在鉴赏时难度较大。无论是方若虚“怀古者,见古迹,思古人。其事无他,兴亡贤愚而己”的理解,还是学生对教材中咏史怀古诗的梳理总结,我们可以看
出,咏史怀古诗的结构、类别一般是临古地,忆古事,怀古人,思古史,以抒己志,叹人事,刺时事,论史实。即伤己、感时、刺世、论史。下面具体看各类的特
点。
1.伤己
“伤己”指借叙写某一历史人物,感慨自身的不幸遭遇,抒发愤懑不平,怀古伤情。借咏古人抒发自己的襟怀,即“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家之块垒”。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1)感壮志难酬,发不遇之恨,写人为主,触景生情、联想、虚实相生、对比、用典。如《登幽州台歌》
(2)感壮志难酬,发不遇之恨,写事为主, 直抒胸臆。如《过华清宫二首》
(3)感壮志难酬,发不遇之恨,写人为主, 触景生情、用典、借古讽今。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4)感壮志难酬,发不遇之恨,写人为主, 对比、拟人。如《咏怀古迹》
(5)感壮志难酬,发不遇之恨,写人为主, 以乐景衬哀情。如《蜀相》
作者追念古人一般是古人的身世与际遇和作者有了某种相似性,触发点在古人,落脚点在自己。抓住历史人物和诗人自我身世之间的连接点,找出共通之处。
(1)正比(同病相怜):自己和古人的遭遇相同,追思古人更体现自己的不得意。感慨身世,关照自我,抒发自己渴望建功立业或怀才不遇的感伤。

如韩元吉《霜天晓角·题采石蛾眉亭》:“倚天绝壁,直下江千尺。天际两蛾凝黛。愁与恨、几时极?暮潮风正急,酒阑闻塞笛。试问谪仙何处?青山外,远烟
碧。”诗人为什么要以怀念李白作结呢?因为作者与李白来采石矶时有共同点,落拓的南宋爱国诗人的愁和恨与李白因参加李璘幕府而被流放,最终死于此,十分相
似。李白想‘为君谈笑静胡沙’,却落得远贬夜郎路八千;如今奸佞当道,词人的前程也不会比李白好多少,怕是和青山之外缥渺的远烟一样吧。
(2)反比(对比失落):古人能一展抱负,建功立业,得遂心愿,而自己却因为某种原因被朝廷冷落或不能才尽其用,古今对比,从而有了郁郁寡欢乃至消极遁世之心。

如苏轼在被贬黄州期间写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始终刺激着苏轼的神经,它连接着同有匡济天下之心的他和周郎,周瑜英才年少而令“强虏灰飞烟灭”,而
自己双鬓染霜却功业未就,已过不惑却“心在天山”,身老黄州。与周瑜相比,简直不可同日而语,强烈的对比生发出浓重的“人生如梦”的感慨,今世之无奈只能
在清风明月间买醉。故地重游,联想古人,关照自己,正是有了这一层自我关照,才使这首词具有了更为普遍的意义,引起了多少人的共同的心理感受,正是这样,
这首杰出的赤壁怀古词才有了长久的生命力。
“伤己”类思想内容总结:感慨怀才不遇、感慨壮志难酬。

这种怀人有时不仅仅伤己,还伤同时代的人,如李清照的《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作者之所以追念项羽,不仅仅是作者
有那种巾帼豪杰之气,还因为当时南宋小朝廷偏安一隅,不思北伐,这让作者想起英雄项羽。这是一个声明,是一种讥刺,更是一种呐喊。对比之下,诗作的含义自
然比较明白:竖子苟且偷安,时代呼唤英雄。
2.感时
既然是怀古咏史,现实的不尽人意就难免使诗人触景生情,抒思古之幽情。抒发对事物由盛而衰、古盛今衰、盛衰无常的感伤,抒发对物换星移、物是人非、兴衰变迁、世态沧桑变化的悲哀之情。此类诗多写于社会动乱、民族危亡之时,长于情景交融。
(1)写事为主,触景生情、拟人、虚实相生、对比。如《泊秦淮》: 由南朝统治者的醉生梦死,联想到晚唐统治者的纸醉金迷。故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深沉感伤。(伤时)
(2)写事为主,对比、用典。如《乌衣巷》:昔盛今衰、世态沧桑变化
(3)写事为主,触景生情、联想、虚实相生、对比、用典、拟人、抑扬。
如李白《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至今只有鹧鸪飞。)将昔时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写出人事的变化,盛衰的无常。
再如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过去的繁华随风远去,只留下一片荒芜,这让人顿生物换星移、世事沧桑之感。
“感时”类总结:常运用古今对比,以自然界不变的事物(意象:古迹、野草、花鸟、树木、流水、明月),联想人事变迁,感时伤今。思想内容多是表达物换星移、物是人非、兴衰变迁、世态沧桑变化、盛衰无常的感伤。
3.刺世

古代诗人的主流是寒士,济天下拯黎民的念头使他们更多关注在国家政治、社会生活上。诗人们常借写古迹、古事来表达对现实的关切、热情、不满、警戒。怀古尽
管触点在古,但实际上表现了对现实的强烈关注。现实不合理想模式的时候就是怀古最有理由的时候。当他们对社会政治有所不满时,便借剖析史实来抨击封建统治
者。此类诗长于精辟议论,或借古讽今、借古警今,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或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
命运。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1)批判奢侈淫逸,写事为主,虚实相生、联想、用典。如《扬州慢》: 昔盛今衰、黍离之悲感时伤乱、伤今怀古。
(2)吊古讽今,写事为主, 触景生情、用典。如《桂枝香》: 借六朝皆以荒淫而相继亡覆的史实,希望当权者引以为戒。
(3)借古讽今,写事为主,触景生情、用典。如《石头城》: 借古讽今,写兴亡之叹。

“感时”类思想内容总结:或借古讽今、借古警今;或忧国伤时。
▲伤己、感时、刺世融合:

既有古人与今人对接,也有古事与今事对接;既有古盛今衰、物是人非的感叹,也有借古讽今的批判与警示。
4.论史:

前面“伤己”、“感时”、“刺世”三类诗歌,都是古今对接,触发点在古,落脚点在今,史实和现实扭和在一起,作者都身置其中,抒发一己之感慨。而“论史”
类则大多是作者在怀古咏史的同时,融进了自己切实的生活感受和独特的生活体验,在概括史实基础上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进行褒贬评论,是作者对历史所作的冷
静的理性思考与评价,具有强烈个人意识。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诗人的感慨只是画外之音。诗人自己不置身其中,而是跳出来,站在历史的高度,以诗论史,
理性反思,独抒机杼,表达自己对历史事实的独特观点,启迪世人。对同一古人古事,不同诗作由于作者的历史观和人生观不同,因而会表现出不同的看法。
写人、论史、 对比、倒叙、用典。如《马嵬》,警世、论史。

如同题诗杜牧的《题乌江亭》、王安石的《乌江亭》、李清照的《乌江》分别就项羽乌江自刎这一历史史实表达了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其表达的观点和情感态度迥
异,杜牧认为胜败乃兵家常事,只要忍辱负重、重整旗鼓,定能东山再起,为项羽自刎而惋惜,宣扬百折不挠的精神;王安石认为民心和形势决定了战争的胜负,项
羽失败是历史必然。李清照则表达了对项羽鬼雄精神的敬仰与肯定。
如杜牧的《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首诗变换视角,讥讽周瑜成功的侥幸。诗的开头二句,借物起
兴,慨叹前朝人物事迹,后二句议论:赤壁大战,周瑜火攻,倘无东风,东吴早灭,二乔将被虏去,历史就要改观。诗的构思极为精巧,议论新颖独特,发人所未
发,一反众口一辞的论调而又不悖情理,使人耳目一新。
如李商隐《筹笔驿》:“鱼鸟犹疑畏简书,风云常为护储胥。徒令上将挥神笔,终见降王走传车。管乐有才真不忝,关张无命欲何如。他年锦里经祠庙,梁父吟成恨
有馀。”这是一首吊古诗。作者用简炼的笔墨写自己来到筹笔驿的感受。诗中盛赞诸葛亮的政治、军事才能,为他未能统一中国而感到怜惜;同时对懦弱昏庸、最后
投降于司马氏的刘禅加以贬斥。全诗把抒情和咏史融为一体,很有韵味。
二、艺术手法:
1.对比:因为我们的汉语易于整齐、古代的诗歌形式追求整齐、我们的审美习惯、思维习惯都自觉不自觉地趋向整齐,于是习惯于事物两两出现,对比这种思维和
方法就特别的常见。在诗歌中,对比也相当普遍。在怀古诗中,最常用今昔对比。这大概是因为人的心理活动更常用一种基本方式——联想,相关联想、相似联想、
因果联想、对比联想等。古迹多是残砖断瓦、余柳遗桥,一派寂寞荒凉景象。今昔对比就很明显,很强烈。于是,怀古诗就自然而然地采用对比,尤其是今昔对比,
即虚实对比的手法,它可以使形象更加鲜明突出,结构更紧凑。
(1)提问方式:
①一般提问:对两首诗或词进行内容与主题、手法等方面的对比;或与学过的课文诗句做对比。
②变式提问:请说出两首诗词在某方面的相同点或不同点。
(2)答题步骤:
①找出相关的比较点
②对原诗中具体语句分别进行分析,分条做答。
(3)不同诗人同题材比较:
汴河曲  [唐]李 益
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
汴河怀古  [唐]皮日休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⑴两首诗都以“汴河”为题材,但所写的重点不同,抒发的感慨也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⑵这两首诗的表达方式各有侧重,请分别说明。
参考答案:
(1)李诗重在通过叙写汴河春色和隋宫的荒废,抒发了对隋王朝衰亡的感慨(喻伤今之意)。皮诗看似为汴河洗刷“罪名”,实则巧妙地对亡国之君进行了强烈的斥责。
(2)李诗以描写为主,触景生情;皮诗以议论为主,欲夺故予,角度独特。(意思对即可。)
(4)两首诗艺术手法的比较:
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环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而今惟有鹧鹄飞。
石头城 刘禹锡
山围古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从艺术手法的角度分析这两首诗的异同。

相同点:两首诗都采用了对比反跌手法,把历史上得意君王的一场春梦,与现实显示出这一梦境的残破景象——为辉煌历史哀鸣的翻飞“鹧鹄”和为辉煌历史见证的
“旧时”月亮,各自形成对比,共同传递出一种深沉的历史悲凉感;《越中览古》以“而今惟有”反跌一笔,振起全篇。《石头城》以“旧时月”暗转,隐隐反照的
是东晋到南朝近三百年的历史。
不同点:《越中览古》由历史典故发轫,由昔向今延伸,侧重状昔日的繁华,引渡到现实情景,勾勒出一幅动态画面;《石头城》从今往昔推移,反方向运作,侧重描绘今之荒凉,定格于一个静态镜头。
(5)一首诗内运用对比手法突出思想内容:
途经秦始皇墓(许浑)
龙盘虎踞树层层,势入浮云亦是崩。一种青山秋草里,路人唯拜汉文陵。
(1)请分析这首诗写了哪两个画面?各表现怎样的情感?
第一个画面写秦始皇墓气势宏大却无人凭吊,表现对秦始皇的嘲讽、鄙视之情;第二个画面写汉文帝陵普普通通而路人纷纷跪拜,表现出对汉文帝与民休养生息、清俭自律的敬仰。
(2)从全诗看,诗人主要采用什么方法表现思想内容?请简要评析诗人这样写的好处。
全诗主要通过对比手法,用秦始皇的“势人浮云亦是崩”与汉文帝的“路人唯拜汉文陵”两种情景的对比来抒发情感。这样写的好处是通过对比,使诗人抒发的思想感情更加鲜明地表达出来,使全诗更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再如姜夔的《扬州慢》:“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表楼梦好,难赋深情。”“杜郎”两句,是想象当年在繁华富庶的扬州写下了名噪一时的佳
句的杜牧,如今要是再来,面对荒凉破败的扬州城,恐怕再也做不成“扬州梦”,写不出“豆蔻词”了。含蓄地抒发了自己的抚今追昔之情。
2.联想:咏诗怀古诗既然是后代作家对尘封的往事发思古之幽情,因怀古人古事古迹而抒发感情,触发点在古,就必然会运用到联想。而且此联想必然有现实的原因或触发感慨的媒介。
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诗人登上京口北固亭,从历史上的孙权、刘裕以京口为基地坚持抗击北方劲敌,联想到南宋小朝廷在风雨飘摇中苟且偷安,这“京口北固亭”是触发诗人感想的媒介。而南宋小朝廷的苟且偷安,自己报国无门,是引发诗人诗情的现实原因。

如温庭筠《苏武庙》:“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
逝川。”这是一首吊古诗,是诗人瞻仰苏武庙时所写。诗人见到了苏武庙的古祠高树,这是其触发的媒介,作者由此①想到了苏武骤然见汉使的情景;②想到了苏武
幽禁在异域的情景;③想到了苏武归来人衰老的情景;④想到了苏武归来哭武帝的情景。通过追思历史,抒发了对苏武的崇敬之情和世事变迁的怅惘之情
3.借景抒情——以景衬情、触景生情、融情入景
因为怀古诗多是作者登临古迹,睹物思人,见景生情,多是观后感。源头上,本来就是触景生情;表达上,中国古典诗歌具有如画的艺术特点。这两者都合力促成怀古诗写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如杜甫的《蜀相》,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写走进武侯祠的所见所闻,“自”即“自己”,“空”即“徒然”。碧草映阶,也不过自为春色罢
了,诗人无心欣赏;繁枝茂叶里的黄莺,也不过徒然唱着春歌罢了,诗人无心倾听。为什么?诗人此刻想到诸葛亮一生功业付诸东流,自然涌起一种悲伤和落寞的情
怀,而眼前草色、黄鹂不正是这种心情的写照吗?诗人善于将感情融入景物描写中,融情入景,不着痕迹。而且这里的写景是以乐景衬哀情,渲染出苍凉的气氛,奠
定了全诗伤感的感情基调。
4.用典:使用典故,能用少量文字传递丰富思想,增强诗歌表现力。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连用了孙权、刘裕、刘义隆、佛狸祠、廉颇五个典
故,用历史事实来说明现实问题。对孙、刘的赞扬,就是对南宋统治者的指责;对刘义隆的讽刺,就是对韩侘胄没有准备急于收复中原的警告;对“佛狸祠下“的感
叹,就是对统治者不思收复中原的不满。最后以廉颇自比,则是内心的独白。这首怀古之作充分表现了作者的爱国热忱。
5.从小的角度写有深广历史意义的思想、认识。
例如杜牧的《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杜牧于会昌二年(842)出任黄州刺史期间,曾游览黄州赤壁矶。站在滔滔东去的大江之滨,观“赤壁”而思史,回忆三国时代在鄂州赤壁矶所发生的吴蜀联军大败曹兵,从而尊定三国鼎立局面的“赤壁之战”。抚今追昔,兴之所至,挥笔写下了这著名的咏史诗。

此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可谓大内容,大主题,但这大内容、大主题却是通过"小物""小事"来显示的。诗的开头两句由一个小小的沉埋于沙中的"折
戟",想到汉末分裂动乱的年代,想到赤壁之战的风云人物,后二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三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点明赤壁之战关系到国
家存亡、社稷安危。见解独到,写得具体可感。
6.讽刺:诗人在怀古咏史中,往往会对帝王将相的事迹发表个人的看法,这看法中由于诗人的人民性立场,多有批判意味的,由此构成讽刺,而且这讽刺因为对象的特殊性,往往用讽喻的方式,比较含蓄。

如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华清宫是唐玄宗修建的行宫,玄宗和杨贵妃
曾在那里寻欢作乐。诗不明白说唐玄宗荒淫好色,贵妃恃宠而骄,而形象地用“一骑红尘”与“妃子笑”构成鲜明对比,“妃子笑”易使人联想到周幽王为博妃子笑
而亡国的故事。这样不用直抒己见而写作用意自明,且含蓄、耐人寻味。
7.衬托:指诗人从则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更加鲜明突出。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景物描写“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以壮阔之景为周瑜的出场作了铺垫,也从侧面衬托了周瑜的英雄伟业和豪迈气概。

8.拟人:以物作证,这个物都是具有永恒时空意义的,如月亮或长江等,它们已被人化成为见证历史盛衰变迁的见证人。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
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这个“旧时月”正是作为石头城六朝盛衰的历史变化的“见证人”出现的。
三、鉴赏方法:
1.抓住特征——明类型
先是抓关键语言(标题、注释、诗眼)、抓意象迅速确定诗歌类型;然后抓住特征分清伤己、感时、刺世、论史四种咏诗怀古诗类型。
2.知史论诗——懂背景
抓住“古”,弄清史实,了解古人古事。弄清作品所涉及的历史事实、人物和用典。用典有明用的,也有暗用的,有正面用的,也有反其意而用的。如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这就要求学生要积累一些历史知识。

如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乌衣巷在南京,东晋时是高门士族的聚居区,晋朝王导、谢安
两大家族居住此地,其弟子都穿乌衣,因此得名。朱雀桥在秦淮河上和南岸的乌衣巷相邻,昔日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荒凉残照。以燕栖旧巢唤起人们想象,昔
日的王谢权门现在已居住着寻常百姓之家。今昔对比,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令人叹惋再三。如果不了解这些历史知识,就很难深入的理解蕴涵其中的诗意。

其实,高考试题中所涉及的历史事实、历史人物或用典多是人们熟知的,不可能出生疏的历史事实、陌生的历史人物或教材中没有出现过的典故。对学生生疏的内容
一般给出注释。例如2004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第三套诗歌赏析题同第三册李白的《越中览古》的主旨相近,取用第一册的《勾践灭吴》的历史事实。比如
1996年考的是元朝阿鲁威的散曲《咏史》:“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
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赤壁之战这段历史,在课本和读本中屡见不鲜。1991年考的文天祥的《念奴娇》(也有人认为是邓剡之作)涉及到的也是
“三国”的历史,还涉及到《廉颇蔺相如列传》等。由此我们可以悟出这样一个道理:
①凡是课本、读本及其注释、练习中所出现过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典故都应牢牢加以掌握,切不可等闲视之。
②对于唐宋著名诗人的大体经历,也要略知一二,这样,在不懂得诗人创作该篇时的背景之情况下,也能做个大体的猜测,不至于两眼抹黑。
另外,怀古诗词的鉴赏还要涉及到其他许多知识,如诗中的景物描写、诗词中所用的修辞手法的鉴赏方法等等,也都需要有些了解。
3.知人论诗——懂作者

抓住“今”,知人论世,领会创作意图。揣摩作者写这段历史、这个古人的意图所在。后代作家对尘封的往事发思古之幽情,一定有现实的原因或者是触发感慨的媒
介。这就要求学生必须了解作者的简历,最好还要懂得诗人在创作该篇时的背景,以便感悟诗情,判明其情感时是伤已、感时、讽世还是咏史。
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被贬黄洲,到过当地一处叫赤鼻矶的地方(传闻就是当年三国时的古战场赤壁)凭吊,这赤鼻矶也就是触发诗人感想的媒介。
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诗人登上京口北固亭,从历史上的孙权、刘裕以京口为基地坚持抗击北方劲敌,联想到南宋小朝廷在风雨飘摇中苟且偷安,这京口北固亭是触发诗人感想的媒介。南宋小朝廷的苟且偷安,自己报国无门,是诗人引发诗情的现实原因。
4.知事论诗——懂对接
即古今对接,领悟诗人情感。在怀古诗中,咏史怀古是动因,言志抒怀才是最终的旨归。在鉴赏时,必须紧紧扣住诗中“古”“今”对接这一本质,寻找古今相似点,推敲作者对待这段往事、这个古人的态度,从而归结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5.知法论诗——懂技巧
即分析写法,体察作者诗心。在构思上,有以景衬情的,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有借助典故叙事抒怀的,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有议论引发的,如李商隐的《贾生》,对汉元帝的统治无能作了辛辣的讽刺。
在章法上,或作盛衰、古今对比,如李白的《越中览古》;或是侧面烘托,如刘禹锡的《石头城》,不从石头城入手,却从石头城四周景物(山、潮水、月)入手,写出了石头城这一“故国”的没落与荒凉等。不一而足。
具体如李白《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灭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至今只有鹧鸪飞。)将昔时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写出人事的变化,盛衰的无常。

还有一点必须提醒,作为咏史怀古诗,不少篇章在吟咏的主要人和事之外,还会引用一些其它的典故,比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共用了六个典故。再
如,我们可以用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
了,阑干怕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
搵英雄泪!)出这样一道题:“辛弃疾填词喜欢用典,不懂得典故及其用意就看不懂辛词。词中张翰、刘备的典故和桓温的话各表现了什么?”如果了解这些史实典
故就回答:“以张翰、刘备两个典故表达自己不想追求闲适生活,只想建功的崇高理想。以桓温的话抒发了英雄失意,年华虚掷的的痛苦。”对于这些典故,一定要
有所了解,并且要很好地体会作者用典的目的。至于用典时有明用的,也有暗用的,有正面用的,也有反其意而用的。在分析时,也要留意。
不同的写法,是由主题的需要而决定的。我们要在对具体篇章的分析中仔细体味,从中领悟作品的基本风格。
总结:欣赏咏诗怀古诗,我们往往要了解的是作者写了怎样的古人、古事(弄清史实),诗人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古事(领会意图),他在诗中表现出什么态度(体会情感),这种态度又是运用什么方法来表达的(分析技巧)。
四、特点归纳:
1、形式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即直接以历史人物、历史地点入题),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
2、结构/类别:临古地,怀古事,思古人,以抒己志,叹人事,刺时事、论史实。即伤己、感时、刺世、论史。
A.前代的都城:咸阳、长安、金陵、姑苏、洛阳、汴京
B.发生过重大事件的地点:骊山、赤壁、新亭、隋堤、马嵬、华清宫、汴河
C.历代帝王与名人的故居、陵墓、祠庙:湘妃祠、乌江亭、陈琳墓、李白坟
D.特定的历史朝代:六朝、吴国、隋代、安史之乱、南唐后蜀等。 
E.常见题材:勾践灭吴、项羽自刎、昭君出塞、赤壁之战、李杨爱情等
F.常见人物:屈原、贾谊、王昭君、曹植、诸葛亮、隋炀帝、项羽、唐明皇、杨贵妃、李煜等。                            
3、内容:深重的忧患意识;借题写心,抒发诗人内心的情感。
古人(伤己):悲叹年华易逝,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古地(感时):昔盛今衰、盛衰无常、物是人非
古事(刺世):国运衰微、统治者荒淫奢侈、昏庸腐朽
古史(论史):评价历史,启迪后人
像古人那样建功立业,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
4、意象:历史人物、乌衣巷、吴钩、淮水、《后庭花》、六朝、华清宫、台城、柳、明月、鹧鸪、烟柳雾堤、山川草木
5、手法:对比(古今、正反)、衬托、虚实结合、借景抒情(触情入景、寓情于景)、用典、借古讽今、吊古伤今、抑扬、拟人
6、语言:或讽刺,或含蓄
7、风格:或雄浑壮阔、或含蓄沉郁
8、艺术特征:
(1)“诗”与“史”的结合:文学性与历史性的统一;
(2)“咏史”与“言志”的结合:对现实政治的强烈关注。咏史是动因,言志抒怀是最终的旨归;
(3)“古”与“今”的结合:多维的时空组合。一般先怀古,即由眼前所见之景物,引发思古之幽情,然后再伤今,即由凭吊古人引发对当下的时代社会或作者自我生存状况的感慨和思考。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