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评价周公旦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3-09-23
武王战胜了商朝以后,不久就死了。周朝的政权由他的弟弟周公旦执掌。周公旦姓姬,名旦,据说死于公元前1095年。周朝利用商朝的奴隶的反抗而得到胜利,在它建立以后,它又积极地巩固奴隶制。这些巩固奴隶制的措施,都是和周公旦分不开的。由此他成为中国奴隶社会的一个杰出的人物。

他制定了一整套的维护奴隶制的上层建筑。这就是后世所称的“周礼”。据《左传》的记载,晋国的韩起到鲁国聘问,“观书于太史氏。见《易象》与鲁《春秋》,曰:‘周礼尽在鲁矣。吾乃今知周公之德与周之所以王也’。”(昭公二年)鲁国是周公旦之后,是当时文化最高的诸侯国。韩起是当时一个有名的奴隶主贵族政治家。太史是鲁国的史官。韩起到他那里看书,看见《周易》的卦象和鲁国的国史《春秋》。《周易》是一部占筮之用的书,但是它的卦象也概括了当时人对于自然界的理解。《春秋》的“书法”体现了一些奴隶社会的制度。可以说,这两部书在当时是关于自然界和社会有代表性的著作。韩起特别注意这两部书,并且用这两部书代表全部的周礼。韩起赞叹说:他看见了这些东西,就更进一步地了解周公旦对于周朝统治的贡献及周朝统治制度所以巩固的原因。

对于周公旦的“制礼”应该怎样评价呢?这要作历史的分析,要看当时的社会是处在奴隶社会的发展的哪一阶段,是处在上升的阶段,还是处在衰微的阶段。这个问题,历史家还没有解决。可以断定的是,它还不是处在像春秋时期的那种没落的阶段。再就其内容作具体的分析。其一个内容就是分封建国。这在当时说,是有进步作用的。

上面说过,商朝的纣王征伐东方部族,他的胜利促进了中原和东南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客观上对于中华民族的统一事业起了积极的作用。周朝替代了商朝,把这种事业也继承下来。

关于古代东南地区的部族和中原的对立,以前的历史家也有所记载。《后汉书》说:“夏后氏太康失德,夷人始畔。自少康已后世服王化。遂宾于王门,献其乐舞。桀为暴虐,诸夷内侵。殷汤革命,伐而定之。至于仲丁,蓝夷作寇。自是或服或畔,三百余年。武乙衰敝,东夷浸盛,遂分迁淮岱,渐居中土。及武王灭纣,肃慎来献石砮楛矢。管蔡畔周,乃招诱夷狄。周公征之,遂定东夷。”(《东夷列传》)照这里所记载的,在中原强盛的时候,东南的部族服从中原。在中原衰乱的时候,他们就和中原对立。所谓服从,也只是纳贡“献其楛矢”之类。商纣王战胜东夷,是不是改变了这种局面,如果有所改变,是怎样改变的,没有史料,不能断定。周公旦制定了一套促进统一的办法,就是分封建国。在击败商朝以后,周朝就把它的子弟和功臣,分封在各地方,叫他们在各地方建国。这就是在各地方建立了许多军事、政治据点,也就是经济、文化据点。这些据点各自扩大,联系起来,就成为面。这就把中原的经济、文化推广到全面。

比如说,周民族原来是处于西方的,当时称为西土,东方称为东土。武王和周公旦两次东征,灭了商朝以及商朝的残余势力。它占领中原,继承了中原文化。它封了它的两个文武重臣,周公旦和太公望,在东方建立了鲁、齐两个大诸侯国。这样,周朝就把它在中原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的势力推广到东土,一直到东海。这就把西土和东土统一起来。

柳宗元的《封建论》说:“夫尧舜禹汤之事远矣。及有周而甚详。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设五等,邦群后,布履星罗,四周于天下,轮运而辐集,合为朝觐会同,离为守臣捍城。”(《柳河东集》卷三)柳宗元在这里所说的是分封制早期的情况。他也认为分封制的早期是起了推动中华民族统一事业的作用。同以前比较起来,对于中华民族统一事业,分封制有很大的推进作用。

随着历史的发展,条件变了,分封制转化成为中华民族统一事业的阻碍。这就需要秦朝的郡县制来扫除这种阻碍。在春秋、战国大转变时期,一直到秦朝统一以后,还要主张维持、恢复分封制,这是反动的。在殷周之际,实行分封制,这是进步的。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原来是革新、前进的事物转化成为复古、倒退的事物。这是辩证法,历史本来就是这样辩证地发展的。

从西周以来,在人们思想中逐渐形成了“中国”这个观念。《诗经》说:“惠此中国,以绥四方。”(《大雅·生民之什·民劳》章)中国是对四方而言的。还逐渐形成了“华夏”这个观念。《左传》说:“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左传》定公十年)华夏是对于夷狄而言。中华民族是以中原文化为中心,团结各时期的四方各民族而形成的。这样中华民族的意识,到现在还是团结我国各民族的一种很大的力量。我们现在的社会主义祖国仍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国号就表明这一点。

在西周初年是不是就可以施行秦朝式的统一?那是不可能的。这一点,柳宗元也已看得很清楚。他的《封建论》说:“夫殷、周之不革者,是不得已也。盖以诸侯归殷者三千焉,资以黜夏,汤不得而废。归周者八百焉,资以胜殷,武王不得而易,徇之以为安,仍之以为俗,汤、武之所不得已也。”(《柳河东集》卷三)意思就是说,武王伐纣,联合了当时许多民族或部落共同努力,才推翻了商朝的统治。在成功以后,不能不承认这些民族或部落的存在。那就只好对于他们加封号,使他们在名义上成为周朝统治下的诸侯。这就是柳宗元所说的,“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柳河东集》卷三)同时又在这些本来存在的诸侯国中加沙子,分封周朝的子弟、功臣,在各地方建立据点,扩张周朝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的势力。这是合乎当时的实际形势和历史趋势的。秦朝式的统一,是经过西周、东周几乎一千年的演变才能实现的。
第2个回答  2013-09-23
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第四子,武王的弟弟,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曾两次辅佐周武王东伐纣王,并制作礼乐,天下大治。因其采邑在周,爵为上公,故称周公。
在周文王时,他就很孝顺,仁爱,辅佐武王伐纣,封于鲁。周公没有到封国去而是留在王朝,辅佐武王,为周安定社会,建立制度。武王崩,又佐成王摄政。据《曲阜县志》记载:"武王十三年定天下,封公于少昊之墟曲阜,公不就封,留相武王,成王即位,命世子伯禽就封于鲁"。新建立的周王朝面临着严重的困难,商朝旧贵族们准备复辟,而周公辅政,又有违于王位世袭制中父死子继的原则,引起周室集团内部的矛盾。结果残余势力即与周室内部的反叛势力勾结起来,他们的代表是纣王子武庚与「三监」管叔、蔡叔等人。结果周公东征平定三叔之乱,灭五十国,奠定东南,归而制礼作乐。

周公惟恐失去天下贤人,洗一次头时,曾多回握着尚未梳理的头发;吃一顿饭时,亦数次吐出口中食物,迫不及待的去接待贤士。这就是成语「握发吐哺」典故。周公无微不至地关怀年幼的成王,有一次,成王病得厉害,周公很焦急,就剪了自己的指甲沉到大河里,对河神祈祷说﹕"今成王还不懂事,有什么错都是我的。如果要死,就让我死把。"成王果然病好了。周公摄政七年后,成王已经长大成人,于是周公归政于成王,自己回到大臣的位子。

后来,有人在成王面前进谗言,周公害怕了,就逃到楚地躲避。不久,成王翻阅库府中收藏的文书,发现在自己生病时周公的祷辞,为周公忠心为国的品质感动得流下眼泪,立即派人将周公迎回来。周公回周以后,仍忠心为王朝操劳。周公辅佐武王、成王,为周王朝的建立和巩固作出了重大贡献。特别是他在受成王冤屈以后,仍忠心耿耿,为周王朝的发展呕心沥血,直至逝世,终天下大治。周公临终时要求把他葬在成周,以明不离开成王的意思。成王心怀谦让,把他葬在毕邑,在文王墓的旁边,以示对周公的无比尊重。

周公为后世为政者的典范。孔子的儒家学派,把他的人格典范作为最高典范,最高政治理想是周初的仁政,孔子终生倡导的是周公的礼乐制度。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3-09-23
辅业兴邦 是治国之能臣
关键写了一部不朽的 周公解梦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