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盛先生:人为什么活着(第二部分:人生的目标。)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8-01



写在前言:


本文节选录入,稻盛和夫先生2001年7月17日演讲内容,关于“人为什么活着(第二部分:人生的目标。)”。


本月初,一次偶然机缘,在音频平台中听到此文稿中稻盛先生对人生的清晰定义和分析, 命运的纵轴和因果报应法则的横轴,两相作用,主导着我们的人生。


更进一步劝告世人,人生在世时,要多种植善因种子的重要性。


由于听闻仅仅两三遍,很多宝贵的经验和实修方法需要在往后生活中践行。


文中佛语禅意浓浓,生活、工作、人生,乃至经营的智慧贯穿全文,多读多受益。


遗憾的是,种种因缘, 社会 业力洪流随转,虽然是宝贵的至理良言,在这个全民追名逐利的浪潮之下,很多人对这些最真实最宝贵的真正理念视而不见、闻而不解。


蒙佛母慈愿,遂发心以一晚粗略整理稻盛先生讲演语录于此,供更多人参阅揭开人生这道难题的真实面目,过上更好的人生。


正文节选:


1


接下来谈一谈人生的目标 。前面已经阐明了人生的真相。那么,我们应当抱着什么目的度过一生呢?答案就是人生的目标是提升心性。


我称之为净化心智、升华心灵。一言概之,人生的目标是 提升心性,净化心智,升华心灵。 或者说提升人性,提高人格,都是同义词,都是我们人生的目标。


人生在世,在命运和因果报应法则,这两大法则的共同作用下,我们度过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的一生。


这一生我们提升自己的心性,净化心灵,提高人性,磨练人格,这就是人生的目标。


换言之, 经历着人生中的波澜起伏,借此淬炼灵魂,这就是人生的目标。


在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的人生中打拼,磨砺灵魂,提升人性,提高品格,以此作为人生的目标。


以我本人为例,自年轻时候起,我就把人生的目标设定为,为 社会 、为世人鞠躬尽瘁。


倘若品格尚不完善,心智不高,则达不到上述境界。所以, 为世人鞠躬尽瘁是我的人生目标


为何得出这个结论,具体说来,我也好,诸位也好,都在为事业打拼。多年之后,名声鹊起,事业有成,不久,即将与世长辞。


人生在世,从出生到步入 社会 ,这20余年是充裕的预备期,在 社会 上尽心竭力日夜操劳约40余年能为世人鞠躬尽瘁。


那么,其后20年就是迎接死亡的预备期。于我而言,死亡是灵魂的崭新旅程。所谓其后20年,正是为灵活启程做准备。


最初20年,中间40年,最后20年。假设80年人生终结。那么,一生的时间,可以这样分配。


于是,60岁时我打算余下的20年为迎接死亡,踏上灵魂之旅做准备。


然而,俗事烦多,忙的不可开交,无从开始。65岁时,时不我待,开始修习佛法,觉知皮毛,这也是准备的一环。在这样的情境下,我开始直视死亡。


回首过往,所谓声名鹊起,事业有成。就我个人而言,是指创建京瓷、KDDI等。


在这过程中,我被戴上响当当的实业家这顶高帽,也被世界多所大学授予名誉博士称号等。


然而,一想到死亡,仅思考,那一切对我而言,到底有什么意义呢?


积蓄财富,创立一流企业,果真是我的人生目标吗?


年轻时,为把京瓷打造成备受世界赞誉的杰出公司,而不遗余力。若以此作为目标而奋斗,似乎也已经遂愿。然而,这果真是我的目标吗?


三思之后发觉,也不尽然。人生在世,终其一生,为世间为 社会 为他人做出多大贡献,恐怕,这才是一个人的专属勋章。


甘于为世人奉献,需要有美好的心灵。所以,怀有美好的心灵,愿为世人鞠躬尽瘁,提升心性,磨练灵魂,这才是人生的勋章,才不枉来世间走一走。


随着死亡越来越近,我日渐彻悟,一颗历经淬炼、脱胎换骨的心灵,才是真正的勋章。


之所以这么想,是因为即便肉体灰飞烟灭,我的灵魂,凝聚在心中的灵魂不会泯灭。


心灵会如何发生蜕变,取决于经历波澜壮阔的人生之后,灵魂能否比出生之时更胜一筹。


人生有苦有乐,一言难尽。遍尝世间百态,从而磨砺而成的灵魂,才是我的珍宝,是人生的目标。


而且只有当灵魂踏上彼岸那一刻,才能知晓这一辈子是否无怨无悔。


人生的目标是提升心性,磨练灵魂。此事永无止境,因此,莫问提升到什么层次,磨练到什么程度。


关键在于,是否有自发的意愿。若曾发愿,尽力而为即可,磨砺心灵,磨练灵魂,最终抵达释迦摩尼佛祖大彻大悟的最高境界。


释迦摩尼佛祖通过修行、坐禅而悟道。若能抵达最高境界,人就会有璀璨夺目的美好心灵,高尚灵魂。


登峰造极之美是大彻大悟的灵魂,我们常人难以企及。


然而,生命终了之时,灵魂比出生时略有进步,心灵也稍经磨炼,这也算成就了人生的价值。


也有人带着堕落和污秽的灵魂去往彼岸,切勿如此。


决议把提升心性当成人生的目标,临终时灵魂比出生时更加美好,翠亮光彩大气的心灵。 这样才可谓达到了人生的目标。


一生完结时,心灵的境界,参差不齐。境界越高,固然越好,但生命终结那一刻的灵魂,心灵远胜于降临人世之时,一生便有了价值。


2


那么如何磨练心智 ?用我的话说,就是提升心性,拓展经营。就是哲学,在经营中必不可少。


换言之,思维方式,至关重要。在我的成功方程式“ 人生*工作的结果=思维方式*热情*能力 ”中,我也谈到思维方式非常关键。


作为企业的管理者,也必须具备哲学理念、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


所以,我提出提升心性、拓展经营,这种思维方式。所谓哲学,正是磨练心智的方法之一。


此外,还有我将向各位解说的释迦摩尼佛祖的教诲, 六波罗蜜这一修行的方法


我还常提到 企业管理者,必须具备经营哲学


每回我向诸位解说经营哲学时,我从不传授经营的独门秘籍之类。反而总谈及,关乎经营根基的哲学理念。


所谓经营的原理原则,并不只是经营就能行得通。


作为人何为正确,将作为人应该做的正确的事情,以正确的方式贯彻下去才是根基。它要求 经营者不仅懂经营,更要通人性


所以,我所说经营的根本哲学是与人的本分密切相关。倘若人的本分都做不好,谈何企业经营。


修习佛法后,我才意识到这番经营理论,与释迦牟尼佛祖所说的六波罗蜜本质相通。


六波罗蜜是释迦摩尼佛祖为帮助众人开悟,而点化的修行方法。


磨练心智,并以此作为人生目标,具体该怎么做?答案与六波罗蜜完全一致。


下面向诸位阐述, 何为六波罗蜜 ?所谓六波罗蜜,即通过六项修行,磨练心智,净化灵魂,最终抵达大彻大悟的境界。


首先是布施 ,为 社会 、为他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我们身为实业家,是企业的经营者,追求正大利益,通过盈利来养活员工,贡献 社会 。这一过程中,我一直相当重视利他之心,即有利于他人。


一般而言,经营者以自身利益为第一考虑,先行追求自身利益,有所余裕再分给他人。这是普遍作法,但却并不可取。


我向来提倡帮助并施于对手,我们的事业才能成功。


有品行恶劣的评论家对此嗤之以鼻,说提倡利他之心怎么可能搞好企业经营?我却认为,这才是事业的真髓,缺乏利他之心,不可能长久。


真正的事业。打个比方,泡澡的时候,近来家庭中一般都使用小型浴缸了。泡在澡盆里,用手掌把热水往对面推,水必定会反流回来。


恐怕有人觉得,这话无聊可笑。但道理正在于此。倘若为了对方而将水往对面推,水必定会重新回来。


常言道,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为别人尽心尽力,自己也会受惠。 助人即为布施 。并不只是向僧侣施舍香火钱,才称为布施。广助他人,才是布施。


人生在世,常存利他之心。身体力行,此为修行之一。


第二项修行,持戒。 恪守戒律,断除烦恼,遵循为人准则。


如前所述,常常有人这山望着那山高。原本应当对成功心怀感恩,知足而后行。他们却志得意满,没有半点感恩之心,甚至得寸进尺,愈发目中无人。这就是祸,即烦恼。


人心不足蛇吞象,欲望的无底洞,可称为贪欲。诸如此类,统称为烦恼。断除烦恼即持戒,抑制人的不义行为。


第三项修行是精进 ,即付出不亚于任何人。


布施,为世人尽心尽力,从而磨练灵魂。


持戒,杜绝不义之事,以此磨练心灵。


同时,精进,努力奋斗,是三者中最为重要的磨炼心智之法。


我们经营企业,夜以继日,任劳任怨。这番辛苦操劳,对磨炼心智、塑造人性最为有效。


因此, 如果一位经营者勤勤恳恳,一丝不苟,它绝对不会是恶人。而经营上,虎头蛇尾,却又穷奢极欲,已然不可救药。


凡事尽心尽责,兢兢业业,即便不刻意修行,也会造就杰出的人格。


劳动并不纯粹为了获取生存所必须的粮食,还能塑造人性,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然而,进入20世纪后,劳动这一行为的意义和价值,被过度的唯物化。


其中,劳动只不过是获取报酬的一种手段,为赚得生存所需的粮食而工作,这种思想广为传播。


好逸恶劳,沉湎于个人的 娱乐 逍遥、兴趣爱好,这种人生才叫精彩,我们一直灌输这样的观念。于是我们轻视劳动,不愿工作。


7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劳动时间不断缩减,误认为这是正确的方向。其结果,青少年游手好闲,犯罪率攀升,生母虐子等 社会 问题频发。


究其根本,源于心灵荒芜,心智萎缩,缺少磨练才导致上述现象。


没有灌输正确的认识,也是问题之一。


然而,真正不辞劳苦,勤恳尽责的人,即便没有接受过这种教育,也能通过辛勤劳动,领悟出来。


二宫尊德并无满腹经纶,不过是一届农夫,孩提时双亲亡故,寄居在叔父家,干着店农的活,起早贪黑,他求知欲旺盛,夜晚在油灯下夜读。


叔父责怪其浪费灯油而大怒,于是只得中断学习。


即便如此,他依然披星戴月的在田地里劳作,不久已经得心应手,技艺超群,贫瘠的村庄在他的手中,接二连三的恢复了生机,众人交口称赞。


晚年二宫尊德为德川政权的将军府所启用,与众多的武士、诸侯,一同上殿。他的仪态举止、言辞谈吐,无一不让人误以为他出身贵族。


原为一介农夫,不曾学过礼数,却落落大方,温文尔雅。言语考究,不禁让人追问其缘由。


从早到晚扛着锄头、铁锹在田间劳作。二宫尊德的经历是劳动磨砺心志的明证。


换言之, 唯有脚踏实地、勤勉工作,才能磨砺心智 ,我是这么认为的。


想必诸位也有所了解,具备一技之长者,即便是木匠,也会成为木工翘楚。看他们的电视专访,全都人品出众。


运动界也不例外,心无旁骛,潜心练习,不断进取的选手,其人格品性,无不经过千锤百炼。


本月2001年7月,日本经济新闻,我的履历书专栏的主人公是铁臂投手道尾合九,道尾原就读于大分县一所默默无闻的高中,未能征战甲子园。


于是加入了当时的西铁棒球队,成为喂球投手。但他并未因此灰心丧气或愤愤不平。


1956年起,即我1955年大学毕业进入公司的一年后,当时我的月薪是八九千日元,那一年道尾高中毕业,加入职业棒球队。


文中记载了道尾的一段往事。道尾是渔民家庭出身,棒球星探来到家中,堆上了50万日元的钞票,当作契约金。


母亲看见后白了星探一眼,一挥手把钱推翻了。尽管道尾高高兴兴地加入了棒球队,但一同入队的田隆兴,因曾经出战的甲子园,被任为主力投球手,道尾非常羡慕。


两人结伴在场地练习,道尾作为喂球投手,每天投球200个。


当时的西铁棒球队中,中西酞、大夏红等高手挥舞球棒,击打出的球呼啸着与道尾擦身而过,打在身上必死无疑。


道尾一边提心吊胆,一边每日投球200个,甚至自己尚未进入名投手的行列。道尾一声不吭,日复一日,头球不止。


有一次道尾问起一同入伍队的两名高中毕业,比自己名气大得多的选手。你的签约金给了多少?一位回答是500万日。另一位回答是800万日元。


他心想如果问母亲为何瞥了一眼,50万日元就推翻了。她估计会要回答棒球手每月的工资也得50万日元吧。


差异正在于此,一般年轻人,会对世事怨气重重,常生猜忌。而道尾却总认为,那也无可非议,那些家伙是出战甲子园的名投手,我名不见经传,本也在情理之中。


他抱着这种想法,不声不响地继续投球。这样的人吃苦耐劳却甘之如饴,虽然意识到被欺骗,道尾却从没有一句怨言。


他第一天最先出场,第二天中途上场,第三天又继续投球。如此这般,西铁队才获得了第一次优胜。


总被这样被呼来唤去,无限度的被派上场比赛,道尾心里却毫无异议。


这位倍尝辛苦,不断精进的棒球手所写的自传文章,让人感慨万千,赞叹不已。


果然,倘若心性不完备。心智未曾经历磨炼,写不出那样的文章,那样的经验之谈。


文中也提到,高中时道尾读的是商科。数学却什么都不会,原本不会打算盘就无法毕业,最终学校好歹网开一面,说这家伙特殊对待,准予毕业。


学习成绩不行,学业结束后,开始的棒球人生,按理说应该并不会有多大出息。但道尾专心致志的打棒球,最终锤炼成出类拔萃的人格。


劳动有多大的价值,从这段故事中也能品味出来。


8


第四项修行是忍辱 ,即忍耐力。


释迦牟尼佛祖认为,人生有各种遭遇,如果能承受屈辱,并忍耐之。就能提升心性,塑造人格。


第五项修行是禅定 ,人世间终日喧嚣嘈杂。正因如此,至少一日一次静心打坐。


我们总是火急火燎,东奔西跑,即便不打坐。 哪怕略微控制心绪,平复心情,即为禅定。


能做到上述五项,从而抵达宇宙的智慧之境,释迦摩尼佛祖称之为开悟。 布施,持戒,精进,忍辱,禅定,这五项修行是提升心性的基础,通向开悟的捷径。 由此提高人格,塑造人性。


我着重强调, 企业经营者必备的哲学理念中,最重要的是利他之心,即布施。


另外, 经营者要持戒,遵守戒律,不可任性妄为,经营有道,分清是非曲直。


经营者还需精进,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吃得苦中苦。


换言之,我们为企业经营而呕心沥血,努力奋斗,便会提高人格,提升心性。


提高人格,提升心性,百折不挠,成为一个更好的人。临终之时,问心无愧,这至关重要,也正是人生的目标。


提升心性,塑造人格,如此一来,将会如何?通过事业,我们全力以赴的修行,塑造杰出的人格,将会抵达何方?人格高尚,自然会向善行善。


在因果报应法则的作用下,人生会走上坡路,事业也会随之逐渐有起色,一切都迎刃而解。


如此三番,心境好转,之前自恃甚高,一心谋利,如今却能够解脱这种束缚,通观全局,虽说尚未悟道,仅仅视角略为转变,你却更富洞察力。


例如,同行为争夺市场占有率而竞争,你就能发现,魑魅魍魉,你争我抢,机关算尽,洋相尽出,乌烟瘴气。


又例如,估摸着那家伙再这样下去,会吃苦头,还眼睁睁见他摔了跟头。


人为欲望纠缠时,看不清脚下。世间种种,大抵如此。如今我却看得一清二楚。


如此一来,即便不去争抢,你也垂手可得,甚至从天而降。从互不相让的蜂拥人群的夹缝中,露出来掉到自己头上,真是不可思议。


当然,我这么说,并非让诸位只是旁观,也必须得要工作,目光从个人的贪欲上转移,人才耳聪目明,洞悉事物的真相。


人生在世,勤于磨练心智,事情才能顺利进展。因果报应法则,也是同理。通过自己的心智,看待事物。


事业发展的过程中,诸位要不用于眼前,而是通过心灵观察事物。


如果我们心境高远,魑魅魍魉就无处遁形,也就能看清贪婪顽固的人们,如何互相争抢;堕入饿鬼道的人们,如何蠢蠢欲动。


置身其间,就会豁然开朗。自己应当如何过一生,在这一意义上塑造人格、提升人性是头等大事,这就是人生的目标。



推荐阅读:

稻盛先生:人为什么活着(第一部分:何为人生?)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