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运动背景简介

我要54运动的背景资料,谢谢

五四运动背景如下:

1、政治方面

辛亥革命的成果落入北洋军阀的手中。民初,袁世凯、段祺瑞相继当权,实行军事独裁统治,破坏民主共和,压制革命卖国求荣,以致政局动荡不安,国人对北洋军阀的倒行逆施,极为愤慨。

2、社会经济方面

欧战期间,西方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但日本乘机提出“廿一条”,西方列强在战后也有卷土重来之势,国人希望改变此等情势,于是抵制洋货的运动不断发生 。

3、外交方面

民初,国家权益大量丧失,尤其是袁世凯政府接受的廿一条”,包括日本可继承德国在山东的权益,其后段祺瑞政府又表示欣然同意,形成了“山东问题”,国人对北洋政府的屈辱外交深表不满.。 

4、文化方面

民初,新旧思想互想冲击,北洋政府鼓吹尊孔复古,而以陈独秀为代表的知识份子则倡导新文化运动,提出民主与科学的口号,新文化运动以北京大学为中心蓬勃而起,对青年学生的奋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10-20
五四运动,一般指1919年5月4日发生于中国北京的以青年学生为主和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阶层广泛参与的一次示威游行、请愿、罢课、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形式的爱国运动,起因为巴黎和会中,列强肆意践踏中国主权把原德山东权益转让给日本,即山东问题。它和较早兴起的新文化运动一并成为中国历史上一次规模庞大影响深远的政治思想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迄今之政治、社会、文化、思想影响甚巨。在台湾教科书中,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多并为一谈,一般民众亦皆称两者合为“五四运动”,可视为广义的五四运动定义。
五四运动的背景:
1.外交背景:1919年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胜国在法国巴黎召开“和平会议”,巴黎和会不顾中国也是战胜国之一,决定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此消息传到中国后,北京学生群情激奋,学生、工商业者、教育界和许多爱国团体纷纷通电,斥责日本的无礼行径,并且要求中国政府坚持国家主权。在这种情况下,和会代表提交了关于山东问题的说帖,要求归还中国在山东的德租界和胶济铁路主权,以及要求废除“二十一条”等合法条件。但结果,英、美、法、日、意等国不顾中国呼声,在4月30日终于签订《协约国和参战各国对德和约》,即“凡尔赛和约”,仍然将德国在山东的权利转送日本。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直接引发了中国人的不满。
2.新思想的传播与白话文运动.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人权、自由等大旗,从思想、政治、文化领域激发和影响了中国人尤其是中国青年的爱国救国热情,从根本上为五四运动的出现奠定了思想基础和智力来源。
3.北京大学为首的高等教育发展.中国的教育制度在清末的新政中即学习西方及日本学制而改革,但了民初,高等教育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尤其在北京为首的北京大学在校长蔡元培的领导下,引进了开放的学风,提出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办学方针,李大钊、陈独秀、章士钊、胡适、辜鸿铭(英国文学)、刘师培、鲁迅(周树人,教中国小说史)、钱玄同(教音韵学)、吴梅(教戏曲史)、刘半农(教新文学)等被聘请于北大任教,同时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开放进步的思想和精神,这种思想和精神成为五四运动的重要动力。
4.民初以来的反日以及国耻情绪.1915年,日本提出二十一条,北洋政府在5月9日,接纳了其中大多数的要求,这原本日方要求保密的协定,为新闻界所得知,激起了民族主义的情绪,使中国知识分子及民众对于日本以及“卖国”的政府强烈的不满,被认为这是国耻,同时也引发了不少反日的活动,这种情绪在五四运动中进一步发展而发挥作用.
5.一次大战期间工商阶层的发展. 清末以来,中国的工商业虽有所发展,但在西方产品的输入情形下,中国本土工商业的发展仍然有限,一次世界大战的发生使欧洲各国产业无力东顾,中国的工商业获得很大的发展,参与工商业的人口持续增加,民族工业,尤其是轻工业得以巨大发展,城市中的工商阶层在中国社会中的地位也更形重要,在五四运动中,他们成为声援爱国学生的主要力量。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04
背景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借口对德宣战,攻占青岛和胶济铁路全线,控制了山东省,夺去德国在山东强占的各种权益。1918年大战结束,德国战败。1919年1月18日,战胜国在巴黎召开“和平会议”。北京政府和广州军政府联合组成中国代表团,以战胜国身分参加和会,提出取消列强在华的各项特权,取消日本帝国主义与袁世凯订立的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归还大战期间日本从德国手中夺去的山东各项权利等要求。巴黎和会在帝国主义列强操纵下,不但拒绝中国的要求,而且在对德和约上,明文规定把德国在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北京政府竟准备在“和约”上签字,从而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21-10-18
五四运动背景如下:
1、政治方面
辛亥革命的成果落入北洋军阀的手中。民初,袁世凯、段祺瑞相继当权,实行军事独裁统治,破坏民主共和,压制革命卖国求荣,以致政局动荡不安,国人对北洋军阀的倒行逆施,极为愤慨。
2、社会经济方面
欧战期间,西方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但日本乘机提出“廿一条”,西方列强在战后也有卷土重来之势,国人希望改变此等情势,于是抵制洋货的运动不断发生 。
3、外交方面
民初,国家权益大量丧失,尤其是袁世凯政府接受的廿一条”,包括日本可继承德国在山东的权益,其后段祺瑞政府又表示欣然同意,形成了“山东问题”,国人对北洋政府的屈辱外交深表不满.。
4、文化方面
民初,新旧思想互想冲击,北洋政府鼓吹尊孔复古,而以陈独秀为代表的知识份子则倡导新文化运动,提出民主与科学的口号,新文化运动以北京大学为中心蓬勃而起,对青年学生的奋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第4个回答  2007-10-20
1919年初,法,英,美等国召开巴黎和会,中国代表在会上提出取消外国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废除”21条”(是1915年日本妄图毒霸中国而强迫袁世凯政府签定的不平等条约)等合理提案,遭到和会拒绝.会议竟决定将德国在中国山东侵占的一切权益转给日本.消息传来,举国震惊!54爱过运动就此爆发.
这还是翻历史书找到的‘呵呵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