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尴尬症》——如何解决你人生的尴尬时刻?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6
人生的尴尬真是无处不在。把发给朋友的黄图发到了相亲相爱一家人;和心爱的暗恋对象独处时突然想放屁;进入一个陌生群体时看别人聊的热火朝天而自己插不上嘴。一切都让人觉得脚趾抓狂,想要钻到地缝里。那为什么人们会感到尴尬,为什么有些人格外容易尴尬,甚至替别人感到尴尬,我们又该如何缓解尴尬的情绪呢?

今天介绍这本书是来自哈佛和麻省理工田代教授的《社交尴尬症》。这本书向我们清晰地解释了尴尬的原因以及如何化解社交尴尬,成为高情商沟通者!

人类对于维持一些使自己感觉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心理渴求和吃饭、喝水这类生理需求一样基本而迫切,甚至在一些情况下不惜以牺牲生理需求为代价来满足归属需求。来自伊利诺伊州立大学的埃德·迪纳教授发现,对幸福感最有预测力度的并不是我们的工作、收入、达理想体重等等,而是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迪纳还发现,即使在食物充足、人均寿命几乎翻倍的发达地区,归属感依然对幸福感具有显著的预测效果。那些拥有满意人际关系的个体,其健康状况更好,寿命更长。甚至长期孤独会造成人体免疫功能受损、心脏病以及其他多种重大疾病。

这是人类作为地球生物最与众不同之处,这是人类更加团结协作的基础。人们通常在相识的最初几分钟会通过对方是否满足我们对社交的一些基本要求来判断对方是否是可靠的人。因此当人们发现自己无法满足他们的社交期待,做出一些违反社会规范的事情时,就会产生一种尴尬的情绪,以提示人们在融入环境这一事件上出现了问题,希望人们能即时修正自己的行为。

对于普通人来讲,偶尔一次未能满足他人或群体的社交期待未必是什么大事?然而有一些人却格外的尴尬,俗话说恨不得挖个地洞钻下去。这是因为他们过分看重了满足他人社交预期与良好人机关系的联结。认为一次失败就可能会造成人际关系的重大损失,进而导致自己在群体中被排斥甚至边缘的可能性。事实上一次失败并不会引起什么重大的人际损失,然而一直带着这种心态却会影响人际关系。

那么这种心态是如何产生的呢?易于尴尬的人的注意力总是会聚焦在那些灯光打得最亮的地方,从而使得他们所见狭窄,但理解更为深刻。这与“局部化处理”风格非常相似,它是指人们倾向于将注意力集中在一些树木而不是整片森林上。一旦人们形成了局部化处理风格,他们就倾向于进行碎片化和片面性的社会叙事。研究者发现,与不尴尬的个体相比,尴尬者更容易进行细节导向的信息处理,这意味着他们常常很难看到更广阔的画面。对一个尴尬的细节可能印象更为深刻,更加耿耿于怀。

我们对于一些事情容易尴尬往往是因为不熟悉,例如第一次去没去过的餐厅点餐时,往往会不知所措,但如果多去几次,事情就会变得轻松而容易起来。此外,要变得不那么在意尴尬,更重要的是了解尴尬的优势,接受偶尔一次的尴尬。尴尬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可怕,并不是一次尴尬的行为就会终结人际关系。相反,人们其实也更喜欢那么有一点点害羞和尴尬的人。加利福尼亚大学的马修·费因伯格和同事设计了一系列实验,以检验难堪是否具有这样一种社交功能,即向他人证明自己持有亲社会的价值观,也就是说,容易尴尬的人意味着更加在意并且会竭力避免伤害他人或者给人带来不便。费因伯格发现,在讲述自己的最尴尬经历时,那些表现得越尴尬的人,越容易被人们评定为亲社会的和值得信任的。更重要的是,人们表示,与尴尬水平较低的人相比,他们会更乐于与那些尴尬水平较高的人交往。换句话说,越是表现出尴尬,其社交价值就越容易被认可。此外,尴尬者也很容易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专心致志,并对这些领域中井然有序的一切感到无比欣慰,这也是尴尬者的巨大优势。

综上,我们可以发现尴尬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甚至在网络上还有很多小组,以分享自己的尴尬经历为快乐。当你讲出那些令自己尴尬无比的时刻时,你就会发现,人们并没有你想象的那样讨厌你,反而会爱上这个带给大家快乐的你!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