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老人言:“小儿兴,必有祸!”这句话对吗?你怎么看?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5

老人言:“小儿兴,必有祸”,你问对不对,我不知道你是如何理解的。

有些人可能把这里的“小儿”理解成小孩子、儿童,但我认为古人留下的这句话,不应该是指小孩子。

你如果看过一些古装片,应该知道古人有时是用“小儿”来骂人的,意思是骂对方是小人,德行有问题的人。

整句话的意思是:德不配位的人如果为非作歹,一定会引起祸害。

这个“祸害”是指对 社会 的祸害,更是指他自己也引祸上身、自取其果。

还有句古话也有相近的意思:积善人家必有余庆,既不善人家必有余殃。

当然,这句话用到小孩子身上,也是同样适用的。

所谓“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我们做父母要从小对孩子进行德行教育,培养孩子的道德素质,这是很重要的事情。

如今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再加上 社会 上一些价值观的偏差,一些做父母的只知道用最好的物质条件去满足孩子的各种需求,关于教育也只注重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很重要的道德教育。

因此,才会出现很多“有才无德”的人,这些人只会给 社会 带来灾难,最终也会给他自己带来灾祸,你看看三鹿奶粉、地沟油等等这些东西,能制造这些出来的人,都是非常有才的人,但是,他们无德。

因此,“德”比“才”更重要,我们做父母的是应该记取老人说的这句话:小儿兴,必有祸。

时时告诫自己,要做个有德之人,更要时时教育子女,以德为重。

不知你是否同意我的理解,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说法一: 小儿兴,必有祸;小儿静,祸已起。

从字面上来理解为小孩子在兴奋的时候,由于其对行为后果理解有限,其行为又未受到行为限制,经常惹出一些祸端,或伤害他人,或伤害自己,是因好奇对世界 探索 的必然过程,很多事情不亲自尝试不会有个行为规范,就像家长干涉下的对危险事物的防范心理基础,比如我们告诉孩子玩玻璃危险,他(她)知道危险,但不知道危险程度,割伤了才会明白因果关系。还有一种是出于人的天性对危险的预警选择,类似于恐高症人群,生理反应要求做出危险规避;蚊虫叮咬造成的痒是一种需要被治愈的需求通过感官传达继而大脑下达的挠痒指令等。

小孩子安静的时候通常已经在专注的进行各种尝试了。

说法二:小人得志

何为小人?阴谋而不要脸吗?阳谋而脸厚吗?如此说来,《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岂非计计皆小人了,侵略也好,保家卫国也好,如按君子之道计计皆不屑了,那就是西部牛仔的决斗方式了,如此看来,小人不过是某个立场的对立面的统称了,比如大力士崇尚力量,而小个子需要灵巧借助工具,那么于大力士小个子就是小人了,因为大力士觉得力量才是荣誉的恒定标准,小个子是投机取巧,败给小个子自然就是小人了,那么大家要说了,大力士完全可以不搭理小个子,但这个小个子又会说大力士怯战了,大个子如何是好呢?所以我跳过这个思维空间得出的结论是:世界的力量本就是掺杂不齐的,各地气候地理也是不同的,因地制宜取长补短才是王道。至于小人当道也就是阶级固化下利益到了小部分人手里大部分人对于这小部分人怨恨还没有办法,只能咒骂其小人,自诩为君子的人成了利益即得者是否还架的住君子身份呢?这有待考证一番,毕竟生存境界决定了生存思维,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胡侃一番

这句话肯定是片面的,但有一定道理。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人的成长需要学习。可是有些道理,只在挫折中才能学到。一个孩子,如果从小一帆风顺,没经历过挫折。这部分道理,他就不懂。

当他成人,一旦遇到挫折,很可能会想不开,走极端。也可能遇到挫折,就陷入迷茫。然后人生从此再也爬不起来。举个例子,北科大某学生跳楼了。真事,原因就是他发现,自己从小暗恋的女生,不喜欢他。就这么点事。

怎么说呢,挫折教育,就像疫苗,一定要提前打。小时候,孩子遇到挫折也不会想不开,而且小孩子能有多大挫折,无非就是学习偶尔不好,打个架,失个恋。家长有能力帮他走出来。

可成年后,再遇到挫折,家长可就不一定能摆平了。全靠他自己,难免会走极端或者一直陷入迷茫中,失去自我。

总之,小儿兴,必有祸。主要是提醒家长,一定要注意挫折教育,不能完全放手,也不能完全不放手。这有一个度,自己把握。

我就纳了闷了,你们从多老的老人那里套环来这样的老人言!

老年人自古就是爱儿孙,对谁家的小孩子也不会出恶言。人起码的道德和良心,不会诅咒:小儿兴,必有祸!

这不是迷信,这也不是老人言!

这是对大人不满,诅咒人家的儿孙!

朋友,自己没有明白的问题多想想,这样的老人言不应该再往下传!

做人一定要留口德,没有口德也就没有人品!

我是春韵刘姥姥:自己想发泄不要牵扯老年人!

2020.3.17.

李敬业是唐初名将李勣的孙子。李敬业善于骑射,胆略过人。然而,英国公李勣却叹道:将来败坏我们家的,一定是这个孩子。


难道真的是“小儿兴,必有祸”吗?


英国公设计杀李敬业


徐敬业十多岁时,就已经显露峥嵘,骑马射箭,样样精通。


但他的祖父李勣却觉得他会祸及家门,因此,一心想要杀了他。


一天,天朗气清,李勣带着李敬业去打猎,到了目的地,李勣就叫李敬业去树林把野兽驱赶出来。


等李敬业深入树林后,早有预谋的李勣竟然点起了火。火借风势,很快就把徐敬业包围了。


李敬业见火势蔓延,成燎原之势,知道根本跑不出去,当下杀了马匹,躲在马腹中。


李勣心情复杂,牵马静等大火熄灭。


良久,大火终于熄灭了,李勣正要返回,却见李敬业满身血污,安然归来!


李勣惊诧莫名,心中既高兴又悲哀。高兴的是李敬业年纪轻轻,却如此果敢机智;悲哀的是李敬业没有死,或许李家将来会有大祸。





李敬业不按常理出牌


李敬业出身显赫,所以有很多怀着各种目的的人与他结交。与此同时,李家家教森严,李勣又不太待见他,对他非常严厉。


特殊的家庭背景和家庭教育,让他养成了目空一切又谦逊有礼的矛盾性格。


唐高宗时,很多贼寇据山为王,朝廷为此焦头烂额。


在各路势力推动下,朝廷任命李敬业为刺史,前去讨伐贼寇。说白了,讨伐贼寇就是镀金,一是几乎没有危险,失败了也不会责罚,二是如果杀了几个贼寇,有李家背景的加持,李敬业自然是大功一件。


但李敬业不按常理出牌。


出任刺史后,李敬问清贼寇的位置,不顾劝阻,只带了两个随从,就大摇大摆地进入贼窝。


更令人吃惊的是,李敬业竟然不费一兵一卒,就此瓦解贼寇,让贼寇自行散去。


李勣听说后,又是欢喜又是忧,说:“我从不这么冒险做事。然而将来败坏我们家的,一定是这个孩子。”


平心而论,李敬业单刀赴会这一招,着实让人眼前一亮。但谁敢说没沾英国公李勣的光呢?贼寇更多的是卖李勣的面子,而非李敬业的面子。




李敬业发动叛乱


弘道元年(683年),唐高宗李治驾崩,李显继位。但皇帝宝座还没坐热,就被武后废为庐陵王,流放均州。


这个时候,李敬业和两个兄弟都因受赃贬官。在扬州,李敬业碰上了同样被贬的唐之奇、骆宾王等人,几个心有愤懑的人聚在一起,越想越气,随即,一拍即合。


于是,以李敬业为首的几人,打着帮李显复位的旗帜,趁机起事于扬州。几十天的时间,竟然组织了十多万的兵马。


要知道,唐高宗李渊起兵之时,不过三万兵马,七年时间,就打下偌大的大唐江山。


随后,大才子骆宾王写下了那篇千古流传的《为李敬业讨武曌檄》,据说武则天看到这篇文章时,不怒反笑,笑骂“宰相之过,安失此人”。


对武则天而言,他真没把李敬业放在眼中。因为李敬业不仅没有携天下之势,直取洛阳,反而玩起了龟缩战术,妄想建造巢穴,先过把皇帝瘾。


如此这般,四面八方哪里会云集景从?反而人心离散。


是故,武则天任命李孝逸为扬州道大总管,领兵三十万,讨伐李敬业。志大才疏的李敬业的势力,不到一年时间,就被击溃。李敬业被部将王那相砍下头颅,向官军投降。


平定李敬业后,武则天下诏追削李敬业祖、父官爵,收回了李世民赐给他们的“李”姓,甚至还刨了李勣的坟。


讽刺的是,一辈子都为唐朝在边疆和“夷狄羌狄”作战的李勣,部分逃过一劫的血脉竟然“皆窜迹胡越”。


李敬业刚愎自用,一手好牌愣是被他打得稀巴烂。李勣一语成谶,果真是被李敬业败了家。




真的是小儿兴,必有祸吗?



回顾李敬业的一生,在他小的时候,也称得上一句少年英才,说他“小儿兴”也没毛病,但他的家族败在他手上,真不能说他是“小儿兴”从而“必有祸”。


细想一下,李敬业成也是因为他的家庭背景和教育环境,败也是因为他的家庭背景教育环境。


徐敬业很聪明,加上出身好,自幼都泡在甜言蜜语中,说他“胆大”不如说他被捧得高,所以目空一切。徐敬业有小聪明,但称不上有谋略,因为他一生太过顺利,这导致他太过于相信自己,在关键时刻,没有采用魏思温“直指河洛”之策,最后落下个“叛乱”的罪名,还株连亲族。


为什么他的祖父李勣一定认定他会给自己的家族带来祸害呢?


因为李勣真有识人之明。


李勣一生经历战阵无数,他每次指挥行军作战时都审时度势,临敌应变时举止都合乎机宜。李勣与人一起谋划计策时,都有自己的判断,而且他知人善任,听到别人一点好的计谋,都会欣然接纳,大大有赏。


李勣正是看到徐敬业掩盖在光芒下的致命缺点,才做出这个判断。毕竟虎毒不食子,李勣第一次没得手后,再也下不去手。


同时,很多古人太相信那虚无缥缈的“命”,李勣杀徐敬业不成,认为这是“命该如此”,竟然就此对徐敬业放任不管。此后,李敬业听到的都是他想听的,没人引导,放飞自我,捧得高,自然摔得重。


“小儿兴,必有祸”有它一定的道理。如果小时候过于顽劣,疏于管教,大了恐怕会引来祸端。


但如果都像李勣一般,把责任都推给“命运”,对嫡孙徐敬业放任不管,那就毫无道理可言。因为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更需要的是关怀和引导,才能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在我看来,这句话更多的是告诫我们,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要松弛有度,适当给他一些出错的机会,让他在错误中总结成败得失,才是正确的引导方式。与此同时,家长也要以身作则,以道德传家,才能让一个家族更加长久。

对于这句话,我个人认为也有另一种说法与之相似“有一欢,就有一蔫儿”。

这是老父亲在我儿时特别兴奋的时候经常说的一句话。并且老是应验

所谓的兴和欢,都是指孩子在特别兴奋的时候,身体分泌大量的肾上腺素等激素,毕竟孩子还小,还不成熟,有时候就会做过激事或者不考虑后果的事。

①例如孩子之间打闹儿玩,正起劲儿时,很容易失手弄哭一个;

②例如孩子做运动,跳来跳去,一起劲儿,不考虑后果,弄伤脚;

③例如孩子滑冰,正兴奋时,不考虑后果向冰薄儿的地方滑,掉冰洞等等

这些都是因为孩子太小,不算太懂事,在加上兴奋时激素分泌过多,不考虑后果,做出错事而受伤害或者伤害到他人。

个人认为应该是这个意思,希望能够帮到你!

古人说这话,是对的,没有毛病。但是,现在再看这句话,却并不准!要想知我为什么这么说,我们还需理解这句话的真正含意!

小儿,在这句话中并不是指小孩,它不是贬义词,也不是代指那些品行不好的人。它代指的是男童。兴,也不是高兴的意思,在本句中它代指的是数量,多。所以说,小儿兴就是指男童多。

古时侯,兵荒马乱,战争频发,改朝换代那是经常的事。每一个王朝的建立,都是用无数士兵的尸骨堆垒起来的。能上战场打仗的士兵大都是男性,并且他们当兵大多数都是被逼迫的。当时上战场的女性极少。像梁红玉,花木兰那样的人物,万中无一。


过去物资资源比较少,为了争夺资源,经常发生暴动,引发战争。过去战争,属于冷兵器时代,这,就离不开好战的男人。因为,在其过程中,揭杆而起的,发动起义的或叛乱的,基乎都是由男性发动。而男童多,就意味着以后的十几年,男人多。男人多了,兵就多,兵多了,为掠夺资源就极易发动战乱。面对极其不公平的现实,男性比女性更易成为领导者,男人好战,更易暴动。


另外,男人多,就易多出领导者,带领大家反抗现实,反抗压迫!再加上能当兵的人极多,这样就极易引发战争!而在古人眼中,战争就是祸乱的代名词。它代表的祸乱,往往令下层的人们苦不堪言,民不聊生。反观,当男童少时,就意味着成年壮工少,在冷兵器时代,没兵怎么打!?打不了,就算统治者想扩张也扩张不了!在这种情况下,人口少, 社会 物质资源也会相应宽松一些。老百姓能吃上饭,能有安稳的生活,谁还愿去过兵荒马乱的生活,自然而然,祸乱就少了。


从以上分柝不难看出,″小儿兴,必有祸″它是指男人多,必有祸。结合 历史 ,我们不难看出,这句话还是很有道理的。

您好!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关于“老人言:小儿兴,必有祸”,这么一说。

首先,由于不理解古人的意思从字面上来看,小孩子多(兴旺),会招来祸事,肯定是不对的,我们所了解的,多子多福,子孙兴旺是我国自古以来,最美好的祝福语!古人是不会这样来说的,所以肯定不是这个意思。

其次,也是从字面上理解,孩子在兴奋的状态下,会做一些过激的行为,从而招来祸事,提醒孩子们安静的意思。

最后,我认为古人的意思应该是 小人得志,必定胡作非为,殃及他人,招来祸事。是古人提醒我们做人的道理。

以上是我个人对那句话的理解,希望能给到您一些帮助。

同时附上一张我家六岁孩子写的正楷字,希望她能像我们中华汉子一样做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小儿兴,必有祸。这话对不对,看你怎么理解认识的。如你把“小儿兴”把小儿看成真正的小孩子,把这话理解成小孩儿兴起,就必然会有祸害,那就是不对的。

把小儿当小人看,小人即是人格鄙劣者,与君子相对那种小人小儿,如果任由其兴起,任由兴风作浪,为害四方,那就是必然多灾祸发生了。谁都会无故惹祸招灾横直遇害。

谁的人格都无法百分百高尚,是人都有私心,有私心就无法完美,人格中总有鄙劣的一面,如果做人任由鄙劣一面发展,盖过了高尚一面,那这人就会被人视为卑鄙狠毒之小人,就会为己为私不顾他人而只顾利己害人损人,会被人讨厌痛恨,唯除之而后快。人稍不注意,就会滑向小人行列,那怕是英雄豪杰,也会犯过“小人症”,充当过小人,所以,做人不但要求人监督,更要自己清醒,时时反省检点自己,不让自己成为小人,成为人格鄙劣者,小人兴而大作,真是为祸百端,为害无穷的。

小人无处不在,无人不有,靠外在的去扑灭是治标不治本的,要靠自身去认识纠正,从内而外才最好,才是治本去标的。做人要时时提防小人,更要提防自己不知不‘觉中成为小人,成为他人打击痛恨的对象。别看某某贵为总统,但所做所为却都小人伎俩,小人嘴脸,为祸为害不浅,遭人痛恨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