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道教的泉州的道教著作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1

五代以后,泉州出现不少道教著述,其中一些著作对泉州乃至全国道教的流播起了促进作用。同时,也对保存我国的道教思想文化作出了贡献。泉州主要道教著作分列于下:
五代。有谭峭撰的《化书》6卷,即《道化》、《术化》、《德化》、《仁化》、《食化》、《俭化》。其道学理论多出于黄老,其间糅合儒家的思想,有的篇章具有朴素的唯物论思想,至今仍有积极意义。如《化书·术化》云:至淫者化为妇人,至暴者化为猛虎,心之所变不得变。是故乐者其形各,喜者其形逸,怒者其形刚,忧者其形威,斯亦变化之道也。小人由是知顾,六尺之躯,可以为龙蛇,可以为金石,可以为草木。大哉斯言!所谓至淫者人为妇人句,为封建社会对妇女的偏见,然《心变》一篇却道出心变人则变的朴素辩证法。即使有六尺之躯,只要心变坏了,其人的价值不如草木。
宋代。有吕惠卿撰的《道德真经传》4卷、《庄子解》10卷、《中太乙宫碑铭》等。《道德真经传》4卷,收入道教经籍总汇--《道藏》。此书所说的主要是宋神宗以高真之质而出应君师,以妙本之余而形为事业,这样的皇帝就可以同天下华胥,见神于姑射了。意思就是说,皇帝以《道德经》为准则治理国家,那么老百姓就能像姑射山上的仙人那样生活于无忧无虑之中。
曾慥撰的道教巨著《道枢》,全书42卷。涉及道教的哲学,如太极、坎离、黄庭、阴符、坐忘、水火、服气、炼精、胎息、返真,等等,各辑为专篇,并列诸家之说。全书所收道教丹家,都引原著,并注其真名,为研究道教炼养方术的重要著作。如《坐忘篇》上(卷二)云:心者一身之主,神之帅也。静而生慧矣,动则生昏矣。学道之初,在于收心离境,入于虚无,则合道焉。这里提到的所谓收心,即为内炼的基本功。所谓虚者,即有闻如不闻,有见如不见焉。毁誉善恶不入于心,其名曰虚。心虚则安心,安则道自来矣。这便是道教和《道枢》提倡的炼养方术的理论。
此外,《道枢》收集不少宋徽宗等帝王儒士的养生心得,提出导养之方,治性保形,行之不怠,进行长生的理论。这些炼养方术,既有辩证的成分,也有主观唯心的理论。所以《道枢》一书,不失为中华文化和中华科学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明代,《道枢》一书被收入道教经籍总汇--《道藏》。清代,又被收入《道藏辑要》。曾慥的道教著述还有《至游子》2卷和《集仙传》等。
此外,宋代泉州人的道教著述还有留元刚撰的《云峰入药镜序》。刘骥撰的《老子通论》2卷。陈权撰《道德经注》。黄址撰的《南华真经解》等。
明代,据民国《福建通志》、乾隆《泉州府志》,泉州市地方志编辑委员会编的《四库全书总目·泉州人著作目录提醒》,以及泉州市区道教文化研究会编印的《道教文化研究通讯》等书辑录,泉州人的道教名著有:汪旦撰的《道德经注》、《黄庭经注》、赵建郁撰的《参同契释》,李贽撰的《老子解》2卷、《庄子内篇解》2卷和《易因》2卷,陈用宾撰的《悟真篇注疏》、《还真大旨》、《大道指南》和《道德经契心录》、郭宗盘撰的《老子解》4卷、《庄子解》4卷,周茂中撰的《黄庭经注释》、《参同契注释》、《悟真篇注释》和《感应篇注释》,苏希栻撰的《庄子注抄》4卷,李光缙撰的《南华肤解》,郑字明撰的《阴符经注》1卷、《道德经注》2卷,黄乔栋撰的《老子解》,韦际明撰的《南华经注》1卷、《儒道释考》3卷,吴载螯撰的《阴符经运灼》,戴亮策撰的《老氏骊珠》、《南华知知解》,林欲揖撰的《道德经注》2卷,陈洪壁撰的《参同契解》,洪天馨撰的《参同契解》、《悟真篇解》,陈荣选撰的《道德经解》和《南华经解》。
明朝中后期,泉州人李贽(1527-1602年)著《易因》,后被收入道德经籍总汇《道藏》。李贽的晚年,用七年时间研究《周易》。据李贽的学生汪本钶的《卓吾师先师告文》云,李贽读《周易》的情况是每卦自读千遍,达到忘食忘寝的地步。李贽作《周易》的目的,是对历代注解《周易》之书的不满,以为多属臆测附会,使《易》道大丧,遂欲自著《易因》,阐发《周易》经传之本义。李贽认为孔子以后的《易》学,多悖《周易》大旨,所以他自命说夫子之所攸赖,担当起疏理《易》义的重任。后李贽又避祸入河南商县的黄檗山中继续研究《周易》,修改《易因》,直到友人马经伦保护他到河北通州,乃继续修改《易因》。一直到他被捕入狱前,《九正易因》方告脱稿。所以这是他最后学术著作。
清代,因为上层道教的衰微,地方世俗化的民间道教的盛行,所以泉州人研究道教的著作就不多了。有陈年撰的《阴符经解》2卷,王命岳撰的《感应篇引经征事》2卷,黄志美撰的《金丹指南》,李光地撰的《阴符经注》2卷、《参同契章句》和《鼎符》,蔡起撰的《道德篇》,黄煜撰的《修真要言》,李日升撰的《读老牖规》等。
近现代。民国以来,泉州的道教因受新文化运动和外宗教文化的影响而进一步式微,道教的著作更少子。唯有民国时期的周子秀撰的《性命圭旨评注》(手抄本)、辑的《诸真语录》(手抄本)和辑的《吕祖仙经》(手抄本)。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