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的兴亡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30

隋朝的兴亡

隋朝的兴亡
一、隋的建立与统一
隋的建立
隋的创立者是杨坚,华阴(陕西华阴)人,其父杨忠系北周的开国功臣,是北周“十二大将”之一。杨坚的女儿杨丽华是北周宣帝的皇后,周宣帝只统治了二年,579年传位于子,第二年死。580年周静帝立,年仅8岁,杨坚以社会声望与才能势力入朝执政,把持了政、军大权。杨坚为了收搅人心、巩固地位,入朝后即进行一系列改革,《隋书·高祖纪》载:“宣帝时刑政苛酷,群心崩骇,莫有固志。……至是,高祖大崇惠政,法令精简,躬履节俭,天下悦之。”从而形成了一个新的政治集团。
杨坚执政后,北周王族还有一定势力,先后在相州(河南安阳)、益州(四川成都)等地起兵,但不到70天,即都被杨坚很快削平。接着,杨坚又镇压了一批北周的宗室,如宇文氏赵王招、陈王纯、越王盛、代王达……等,腐朽的宇文氏被完全孤立,代周条件已成熟。
581年2月,杨坚迫使周静帝退位,用“禅让”的形式让位于他。因父杨忠曾封“隋(随)国公”,故国号“隋”,改元开皇,杨坚即历史上的隋文帝。他仍以长安为都城,但次年(582年)在长安东南龙首原建筑大兴城,第三年迁到大兴城,即新长安城。
隋统一全国
隋朝建立时,当时北方有突厥,南方有后梁(都江陵)与陈。隋文帝先解决北方,用“远交近攻,离强合弱”的办法,使突厥内部发生分裂,北方形势缓和,可倾全心对付南方。后梁地方小,人口很少,兵也弱,所以很快便被隋灭掉。主要的任务是灭陈。
陈的最后一个国君是陈叔宝(陈后主),他统治下的陈朝政治非常腐败。陈后主宠爱张贵妃、孔贵嫔与一些小人,花天酒地,饮酒赋诗,把政事交给宦官处理。所作所唱的诗歌均是一些靡靡之音,如《玉树 *** 花》,被后人称为“亡国之音”。
公元588年三月,隋文帝出兵,下诏列举陈后主二十条罪状,以晋王杨广(炀帝)为行台尚书令,率领五十万大军,沿长江分十路同时进兵。
当时陈朝甲士只有十万,可陈叔宝仗着金陵有“王气”,不作任何准备。589年初,隋将韩擒虎率五百士兵夜渡采石矶,陈的士兵尽醉,很快被占领。隋另一大将贺若弼也从广陵(扬州)渡江,二路军合攻建康,陈军一哄而散,陈后主与张贵妃、孔贵嫔逃入枯井中不出,隋军扬言要扔石头,才爬出被俘。余下各地闻风而降,只有四个月陈即灭亡,隋朝统一了中国。
从东汉未年起,中国分裂了近四百年,到隋朝又重新统一。隋统一的原因:
(1)政治上的因素
(2)民族融合的结果
(3)经济交流的要求
北方从北魏后战争相对减少,经济有了发展。而南方在西晋未年时,大量北方内迁者把先进的生产工具与技术带到南方。南方战争相对较少,经济也较繁荣。南、北两地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也要求统一。
统一由隋完成,也与隋文帝所采取的一系列政治措施有关。
二、隋文帝巩固封建统治的措施
581年隋建立后,隋文帝就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灭陈统一全国后,将改革后的中央集权制度推行到全国,从而巩固了封建统治,发展了社会经济。
确立三省六部制
秦汉时期的中央官制是三公九卿制,后来三公成为虚衔,尚书台成为中央决策机关。隋文帝加予改革,正式确立三省六部制。三省是指内史省,主管草拟诏令,长官为内史令。(后内史省改称中书省,长官为中书令)。门下省,主管审议诏令,长官为纳言,后改侍中。尚书省,主管执行政令,长官为尚书令,副长官为左右仆射。三省长官均为宰相,三省互相牵制。
尚书省下设六部,也叫六曹。各部长官称尚书,副的称侍郎。具体分工:
吏部:管官吏的选拔、考核。
礼部:礼仪、教育、科举。
兵部:军政事务。
都官:后改刑部,管刑法。
度支:后改民部、户部、管户口、钱粮。
中央任免州县属吏
隋以前,州县属吏来源一是征聘、二是官吏推荐,这样做地方官可以为所欲为,同时容易培植私人势力。隋文帝规定九品以上(最小的官)的官员,一律由中央 *** 任免。同时,加强对地方官考核(有时故意派人行贿),还规定地方官三年一换地方,不能重任,不许用本地人。并且合并郡县,压缩官员数字。这样既打击了地方世族特权,也节省了国家开支。
创立科举制
隋以前的九品中正制,是按门弟、靠推荐的,对世族地主有利。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把各州县的学生与推荐者送到中央,参加“秀才、明经、进士”考试,优异者任命作官。科举制度的建立,适应了世族地主衰落与庶族地主兴起这样的历史趋势,有利于没有政治特权的庶族地主子弟通过读书来作官,从而扩大了地主阶级政权的基础。
改革法律
隋以前,各国法律不一,但都很苛重。隋文帝即位后,命大臣杨素等十余人参与修改,制订了《开皇律》。《开皇律》对旧律作了许多减轻,如去掉枭首(音肖,悬头于木上)、宫刑、车裂等酷刑。除了谋叛,不可灭族,死刑也只有绞、斩二种。审讯犯人时刑杖不能超过二百下,中途不能换人。并简化刑法条文,从原来二千多条简化到五百条,分十二卷。史称“刑纲简要,疏而不失”。(《隋书·刑法制》),为以后《唐律》修订打下了基础。
建立租庸调制
582年(开皇二年),隋文帝颁布了关于土地与租调的新令。基本上沿袭后齐制度,也有一些改革。一夫受田百亩,其中二十亩为永业田(死了不上缴),八十亩为露田,死后还给国家。妇女受露田四十亩,奴仆受田与常人同,丁牛一头受田六十亩。
关于租调,一夫一女叫“一床”,每年交粟三石、调绢四丈。丁男每年服役一月,后来提高丁男年龄,从十八岁到二十岁,又到二十二岁。服役减为每年二十天,五十岁后不服役。若不能服役,用三尺绢顶一日役,叫庸。三者即为租、庸、调制度。
这种土地制度,名为均田,但农民实际受田达不到此数。同时,又规定官吏永业田可有40亩——100亩,还有职分田1——5顷,所以还是有利于地主阶级的。但与前朝相比,毕竟负担减轻了些,对农民也有一定好处。
大索貌阅与输籍法
585年,隋 *** 为了加强对人民控制,准确地掌握全国户口数,并且增加赋税收入,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大索貌阅”。即按户籍上的年龄与本人外貌相核对,看是否年龄故意报大报小,以逃避赋役。同时也清查没有报入户籍的人,不实者加以处罚,并鼓励互相检举。585年,一次清查出44万3千人。后来又进行过几次,“大索貌阅”,把164万遗漏户口编入户籍。
输籍法是大索貌阅的补充,即按人民财产多少,定出不同的纳税标准,编入 *** 的户籍册子。把户籍与纳税结合一起,地方官不能作弊,人民也不能逃税,大大增加了中央的财政收入。
三、隋朝的灭亡
隋末阶级矛盾的激化
隋文帝建立隋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缓和阶级矛盾,在历史上被吹捧为“节俭”的皇帝。他穿洗过的衣服,坐补过的轿子,一餐只有一个肉菜。但也很虚伪,如建仁寿宫,工程巨大,大臣杨素严督民工,天又大热,民工死了三万。隋文帝却不闻不问,宫成后赏杨素钱百万、丝织品三千匹。如果说隋文帝还有所节约的话,那继位的隋炀帝便是变本加厉、竭尽淫逸之能事。
隋炀帝名杨广,是隋文帝次子。太子杨勇深居宫中,而杨广率兵南下灭陈,有一定威望。杨广为了篡位,功于心计。每次外出向父亲辞行,哭哭啼啼地表示是孝子。平日假装不好声色,身边虽有许多美女,但父母到时,让老宫女接待。还把乐器的弦扯断,放在那儿表示从不动用。杨广又勾结了有势力的大臣杨素,结果隋文帝废太子杨勇,立杨广为太子。604年,杨坚病重,杨广叫心腹张衡杀杨坚,“血溅御屏,冤痛之声闻于外”。(《资治通鉴》卷180)。并杀死杨勇,自己即位,即隋炀帝。
隋炀帝统治时期,大兴木工,赋役沉重,给劳动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也使阶级矛盾迅速激化。
(1) 生活的奢侈淫逸
(2) 滥用民力
(3) 政治上的残暴
(4) 征高丽所造成的经济破坏。
隋未农民大起义的爆发
611年,即隋炀帝发布征高丽的诏书之时,起义首先在长白山爆发。长白山在今山东章丘境内,山东、河北是隋统治者征高丽首当其冲的受害地区,成为各类矛盾的焦点,故起义首先爆发。
大业七年(611年),王薄自称“知世郎”,在长白山首先举起义旗。他作了一首《无向辽东浪死歌》,号召农民起义:“长白山前知世郎(王薄的义军),纯着红罗锦背裆(一律穿红背心),长矛肖(长矛)侵天半,轮刀耀日光。上山吃獐鹿,下山吃牛羊(地主的)。忽闻官军至,提刀向前荡。譬如辽东死,斩头何所伤”。
在王薄起义推动下,许多地方聚众响应。孙安祖在高鸡泊(山东恩县),高士达、张金称在清河(河北清河)也起兵。窦建德与孙安祖联系也起事,但因事泄窦建德全家被杀。窦建德率二百人投奔高士达,孙安祖死后,余部也前来投窦建德,逐步发展到一万人。
农民起义发生时,大贵族杨玄感也乘机起兵。杨玄感是杨素之子,官居礼部尚书。613年隋炀帝征高丽,他留在河南督运粮草,乘机起兵,很快发展到十多万人。杨玄感进军洛阳,隋炀帝从征高丽的前线退兵,进行镇压,杨玄感兵败自杀。他的起兵属于统治阶级内部的夺权斗争,但一定程度上牵制了隋的军事力量,扩大了统治集团的分裂,削弱了隋的统治,给农民起义的迅速发展在客观上创造了有利条件。
杨玄感兵败自杀后,隋炀帝竟认为:“玄感一呼而从者十万,益知天下人不欲多,多即相聚为盗耳,不尽加诛无以惩后”。(《资治通鉴》卷182)。所以大规模镇压起义军,进行大规模屠杀。
屠杀政策激起了人民更大的反抗,起义从黄河下游向全国发展,百余支义军从分散趋向联合,逐步形成了三大主力义军。即窦建德领导的河北义军,翟让领导的瓦岗军,与杜伏威、辅公袥(音石)领导的江淮义军。
(1)河北起义军
(2)瓦岗起义军
(3)江淮起义军
隋朝的灭亡
三支主力义军互为呼应,起义浪潮席卷全国。617年未,大部份地区隋已无法控制,隋的兵力只余20多万,分别控制洛阳、江都等几座孤城。在这样的情况下,一批大地主大官僚看到隋的灭亡已成定局,纷纷起兵割据,主要的有:
李渊,隋的唐国公,镇守太原。615年起兵,617年11月攻下长安,立隋炀帝孙杨侑为帝,第二年废杨侑自立为帝,国号唐。
罗艺,据涿郡,自称幽州总管。
梁师都,据朔方(内蒙),国号梁。
刘武周,据马邑(山东朔县),称皇帝。
薛举,据金城(甘肃兰州),称西秦霸王。
李轨,据武威,称大凉皇帝。
肖铣(音任),据巴陵(湖南岳阳),称梁帝。
沈法兴,据吴兴(浙江湖州),称梁王。
隋炀帝也知未日将到,对着镜子对肖后说:“我这脖子长得可真不错,就不知以后挨谁一刀”。果然不久以后的618年3月,他的禁军将领宇文化及带领禁军在江都(扬州)发动政变,杀死隋炀帝,隋王朝基本上已灭亡(还有残余势力被唐建国后铲除)。

隋朝法制的得失与隋朝的兴亡有何关系

仿北齐律的结构,<开皇律>确立并完善了封建刑律的十二篇体制,删除了北周不少苛酷的刑罚内容,标志着封建刑罚制度趋于成熟,很好地维护了封建宗法关系,有效地巩固了封建皇权与封建国家的统治,为隋初的社会兴盛和国家统一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并直接影响到唐代.隋文帝统治后期和隋炀帝在位期间以法坏法、有法不依、滥用酷刑,使自己制定的良法如同具文,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矛盾,加速了隋王朝的灭亡

隋朝的兴亡的启示至少写两个简洁一点

隋朝的灭亡,除了隋炀帝穷奢极欲,穷兵黩武外,最重要的原因便是轻视人民,无限地剥夺人民的财富,隋朝的富有是建立在人民的贫困之上.在豪华的都城外,随处可见穷困潦倒的老百姓,隋文帝时,遇到灾荒,朝廷有时还拿出一部分粮食救济灾民,隋炀帝登基后,几乎没有赈灾的举措,而那年的元宵灯会,却要花费万万两白银.百姓的反抗,一但有火种,便会迅速为燎原之势.
隋朝灭亡的另一重要原因,就是堵塞言路.反对的声音隋炀帝一句也听不进去.农民起义几乎遍及全国,大臣却没人敢说一句实情.隋炀帝不愿听,说实话的不是被罢免,就是下大牢,有的还丢了性命.
隋炀帝到死都不明白他的败因.当反叛的禁卫将士要杀他时,他问:我有什么罪,你们如此对我?将士们历数的罪恶,其中一条是亏待百姓.隋炀帝承认他亏待了百姓,对禁卫将士说:我的确亏欠了百姓,但是我给了你们荣华富贵,你们为什么竟然如此对我?隋朝大势已去,天下共恶一人,隋炀帝必然要被抛弃.
唐太宗李世民的“贞观之治”,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吸取、改正隋朝覆灭教训的之治.
隋朝的兴衰给后人留下了许多思考和感慨.虽然封建社会早已灭亡了,如今执政的 *** 其唯一的宗旨便是“为人民服务”,共和国的政权本身就是人民的政权,但从历史这一面镜子,我们仍然可有所启示,隋唐这段兴衰史,使我们更知“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之重要;更深地体会到新一届国家领导者提出的“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之久远意义.

其实没有秦朝和隋朝打下的基础,是不会有汉朝和唐朝的兴旺.和大家印象中的不同,秦二世胡亥和隋炀帝杨广并非昏庸无能,他们也是绝世之才.只是无论是秦始皇、隋文帝,还是秦二世和隋炀帝,都有一个毛病,就是政令实在是急躁.他们做下的贡献其实应该分几代完成,但他们都在同一时代做成了,所以会有不惜民力的下场——农民起义,然后被其他的贵族借机推翻.历史有时候真的很无奈.

隋朝的兴忘亡给你什么感受

唐太宗名言可以概括
君依于国,国依于民。刻民以奉君,犹割肉以充腹,腹满而身毙,君富而国亡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 )年,隋朝灭亡.

618

隋朝灭亡后隋朝皇室的结局好吗?

看你如何理解“结局”啦。从北周到隋到唐,统治集团都是“关陇集团”。隋灭亡后,皇帝和少数皇帝的死党当然必须死!但作为“关陇集团”内部的一个大势力的“杨家”并没有被消灭。相反由于“杨家”与另一个大势力“李家”(就是唐的皇家)在利益上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杨家”照样活得好好的。整个“关陇集团”内部,虽然在争皇帝位子时也是掐得你死我活,但其它利益方面还是共同点远大于分歧。因此,无论是北周、隋还是唐朝初年,“关陇集团”内部总体来说是利益远大于矛盾。所以,北周皇家“宇文家”、隋皇家“杨家”在唐初都活得不错。

唐朝比隋朝兴旺吗隋朝比唐朝怎样唐朝真的比不上隋朝

隋朝太短了,你说的这个是什么时候和什么时候比,隋朝最兴盛的时候和唐朝最兴盛的时候比吗,那么很显然各方面都是唐完胜,唐坐享其成了隋朝的大运河的便利。
但基本一直到了开元盛世的时候,唐才在比如领土,富裕超过隋朝,早期的贞观之治时期是不如隋朝最兴盛的时期的。

隋朝的灭亡时间?

隋炀帝的暴政,导致大规模的农民起义.611年,山东农民首先发动起义,全国各地农民纷纷响应,发展成大规模的农民战争.翟让、李密领导的瓦岗军势力最大.瓦岗军攻占兴洛仓后,开仓散粮,赈济饥民,百姓归附,迅速发展到几十万人.隋朝在瓦岗军和各地起义军的打击下,土崩瓦解.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
隋朝灭亡.

唐朝的兴亡

唐高祖李渊称帝时还没统一中国 到了唐太宗李世民时有贞观之治 直到唐玄宗统治前期还是很兴盛的 到了他晚年 奸臣当道 如李林甫 后来就由盛转衰了
天佑四年(907年)梁王朱温篡位 唐灭亡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