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典故、寓言故事中的哲学寓意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9-05
1.拔苗助长: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遵循客观规律为基础;违背客观规律就会遭到它的惩罚.
2.守株待兔:把偶然当必然,把现象当规律.
3.刻舟求剑: 否认物质是运动的,不懂得绝对静止的事物是没有的.
4.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物质运动是有其规律的;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
5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既要遵重客观规律,又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6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行而上学孤立地、片面地看问题.
7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
8杞人忧天:否认物质运动规律的客观性.
9 喜鹊叫喜、乌鸦叫丧:否认事物联系的客观性.
10量体裁衣、对症下药:从客观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1张冠李戴、良莠不分:抹杀事物矛盾的特点,混淆事物的性质.
12白马非马:割裂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主观任意地玩弄概念的诡辩论.
13画龙点睛:做事情要善于抓住重点,抓住主要矛盾.
14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任何事情都在一定条件互相联系着,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15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事物的变化发展从量变开始,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16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重要条件.
17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18画蛇添足: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原本怎样,人们就应该如实地反映它,决不能主观地、任意地歪曲它.
19掩耳盗铃:认为主现感觉决定客观存在,是荒谬的主现唯心主义.
20郑人买履:做事死板教条,不从实际出发,终将一事无成.
21凿壁偷光: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其内部的矛盾运动.
22舍本求未:颠倒主次矛盾关系,办事情抓不住重点.
23庖丁解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规律,按规律办事,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24 纸上谈兵:割裂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片面强调理论而忽视实践 .
25 物极必反,否极泰来:事物的发展是从量变开始,量变到一定程度就会导致质变,矛盾就会转化为它的对立面.
26百闻不如一见:实践出真知.
27 因势利导:遵循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办事,利用规律取得成功.
28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坚持两点论,全面地看问题.
29水滴石穿,积叶成书:事物的变化总是由一点一滴的量的变化开始量变引起质变.
30 田忌赛马:事物的构成成分及其排列组合的量的变化,会引起质的变化.
31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见部分,不见整体,形而上学孤立地看问题.
32胸有成竹:认识了事物的规律,就会由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
33 邯郸学步:共性的东西可以借鉴,但不可不顾个性,一味模仿,生搬硬套.34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新事物开始比较弱小,但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最终能战胜旧事物.
35竭泽而鱼、杀鸡取卵;无视联系的客观性,只顾眼前的利益,不顾长远利 益.
36士别三日,刮目相看: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不能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37教学相长:矛盾双方不仅是对立的,而且是统一的.
38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局部联系有时能影响联系的成败.
39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否则就弄不清事物的性质,得出错误的结论.
40东施效颦:只单纯仿效形式,不研究实质内容.
41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普遍联系的观点是我们任何时侯都不能忘记的.
42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人的知识构成不同,对同一认识对象的理解和反会有差别.
43相反相成,相辅相成: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始终是不可分割的.
44入山问樵、入水问渔: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5防微杜渐:事物的变化都是从量变开始的,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引起质变.
46好事多磨: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47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一定的结果都是由一定的原因引起的.
48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一成不变的事物 是没有的.
49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心为民的正确价值观.
50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
51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前途是光明的.
52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人们观察事物的立足点不同,立场不同,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53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事物的运动、变化、 发展有其客观规律;新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必定能战胜旧事物.
54黄金无足色,白壁有微瑕:对任何事物都要坚持两点论.
55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办事情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
56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并通过个别表现出来.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57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坚持两分法,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正确地认识事物.
58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没有无因之果;事物只在不断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
59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坚持两分法,全面地看问题,反对一点论.
60 讳疾忌医:回避和掩盖矛盾,否认矛盾的客观存在.
哲学常识中的谚语典故归类
1、 天地和气,万物自生. 宇宙之间的万物自然生存,不以人的意志所主宰.这说明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
2、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说明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又如,我们常听到的一些神话故事、宗教传闻、科学幻想,也都是客观事物的反映.不过有的是歪曲的反映,有的是虚幻的或者是夸大了的反映.
3、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说明了物质在先、意识在后,没有物质就不会产生反映物质的意识.充分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4、掩耳盗铃. 违背了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试图以主观愿望代替客观现实.又如,“画饼充饥”、“望梅止渴”、“郑人买履”、“削足适履”等,亦属此义.
5、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说明了意识正确与否,与一个人看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有着直接的关系.又如,“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等,也是这个道理.
6、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说明同一事物,由于个人的知识结构不同,看法也就不同.例如,一张《清明上河图》,画家是从美学角度看的,经济学家是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史学家则是从社会历史角度看的.
7、有志者,事竟成. 说明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会推动事物的发展进程;反之,会阻碍事物的发展.又如,“满招损,谦受益”、“人定胜天”、“事在人为”、“心灵手巧”等亦属同理.
8、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说明人的肉体与精神是统一的,不可分离的.形存神存,形谢神灭,这是唯物主义观点.又如,“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是说宇宙间万物不是神造的,而是自身矛盾运动的结果,亦属唯物论.
9、心外无物. 是说物质存在于人的意识之中,意识之外无物.这与“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等,同属唯心主义.
10、不惟上、不惟书、只惟实. 这是陈云同志的一贯主导思想,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反对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经验主义和迷信盲从的奴隶主义.也就是说要坚持唯物论,反对唯心论.
11、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说明物质和运动是密不可分.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离不开运动;物质是运动的载体,运动也离不开物质.
12、刻舟求剑. 是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违背了物质是运动、变化的观点.又如,“守株待兔”等亦属此类.
13、人两次不能踏入同一条河. 说明客观事物是在不停地运动变化着.与此相反,有人提出“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走向了极端,否定了相对静止,是一种不可知论.
14、天行有常,不为饶存,不为桀亡.意指自然界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它不因为饶是圣王而存在,也不因为桀是暴君而消亡.又如,“鸿雁出塞北,举止万余里.冬季食南稻,春日复北翔.”表明生物的运动都是遵循着自然选择、适者生存的规律.“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沈括)
15、揠苗助长. 需要上升到理性认识.因为感性认识只是对事物表面的、片面的认识,只有上升到理性认识,才是对事物内在的本质的认识.
52、盲人骑瞎马. 比喻离开正确理论指导的实践,是一种盲目的实践.因为正确的理论是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反映,因而它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又如,“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即是这个道理.
53、熟能生巧. 是说只有积累了大量的感性材料,才有可能上升到理性认识.要占有大量可靠的感性材料,就必须深入实际,反复实践,切忌“走马观花”、“蜻蜓点水”.54、眉头一皱,计上心来.比喻感性材料只有经过人脑的思维加工,方能上升到理性认识.由于人们获得的感性材料往往是精粗混杂、真伪并存、彼此相隔、表里未辨,所以,需要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综合过程,才能形成理性认识.又如,“多想出智慧”、“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同属此义.
55、邯郸学步. 比喻不动脑筋,一味模仿别人,结果弄巧成拙,闹出笑话.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认识事物不仅要做到“心中有数”,而且还要善于开动脑筋,积极思维,否则就不可能形成正确的认识.又如,“东施效颦”、“囫囵吞枣”等同属此类.
56、举一反三,闻一知十. 是说人们要想获得新的知识,就必须掌握推理的思维方法.因为,只有学会推理(包括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才能掌握事物的规律性,从而使人的知识不断地扩展和深化.
57、活到老,经不了. 比喻客观世界是不断运动变化的,人的实践和认识也是随之变化发展的,停止的观点,无所作为的观点都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
58、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比喻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人的认识是通过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而获得的,离开了实践,认识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又如,“真理无价宝,实践里面找”、“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不打不相识”等,都是讲的这个道理.
59、书到用时方恨少.是说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人们到实践中才会发现自己的知识的不足,从而激励自身不断地追求知识,扩展视野,深化认识.正如恩格斯说的:“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又如,“吃一暂,长一智”、“失败乃成功之母”、“学然后知不足”等,同属此理.
60、学以至用. 是说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人们认识的根本目的不在于解释世界,而在于改变世界.所以,那种“坐而论道,纸上谈兵”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61、事实胜于雄辩. 是说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只有实践才能把认识同客观事物联系起来,并用实践的客观结果来检验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际.又如,“说了不算,做出来再看”、“路遥识马力,日久见人心”等,同属此理.
62、众人是圣人. 是说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人类历史的创造者.它不仅创造物质财富,也创造了精神财富.那种认为“英雄造世事”的说法是毫无根据的.又如,“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也是说这个道理.
63、为有源头活水来. 比喻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人类精神财富的来源,也是各种艺术活动的源泉,离开了人民群众在实践中所提供生动活泼的素材,任何创作都会成为死水一潭.
64、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是说在虚心学习间接经验,认真读书的同时,一定要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因为间接经验诚然宝贵,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消化、运用、检验和发展.又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也是强调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
65、失群孤雁终难行. 比喻个人的实践必须同群众的实践相结合.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有所成就,必须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否则,将一事无成.
66、苦尽甘来.是说一个人只有在实践中,不怕苦,不怕累,敢与困难作斗争,才会取得辉煌的成就.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在科学上面是没有平坦的大路可走的,只有那在崎岖小路的攀登上不畏劳苦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又如,蒲松龄落地自勉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同属此理.
67、阴阳二气充满太虑,比外便无他物,亦无间隙.天之象,地之形,皆其范围也.(王夫之)宇宙是由元气构成的物质实体,在物质世界之外不存在另一个精神世界.规律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这就肯定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又如:“气者,理之依也”,“气”是变化日新的物质实体,“理”(精神)不能脱离“气”而存在.
68、“心之官则思”(孟子)、“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荀子)、“人的记忆皆在脑” 三者的共同点在于说明人们的思考活动必须有一定的物质器官的基础.
69、有意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说明一切客观事物都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事物及其运动规律都是客观的.70、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自己知道什么就说什么,不了解什么就承认不了解什么,这样的态度才识明智的.这句名言告诉我们,要把自己当作客观事物来把握,从自己实际出发,正确认识自己.
71、入山问樵,入水问渔. 樵夫熟悉山中的情况,渔民了解水的习性,故要“入山问樵,入水问渔”.这句俗语说明人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从实际出发.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