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留情》:这世上根本就不存在完美的爱情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8
生在这世上,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张爱玲 《留情 》

这是张爱玲小说《留情》中的一句话,第一次读到,就被其通透的思想所震撼,又得知这是她在24岁时所写下的,语言虽简单,但就表达出的思想而言,却又像是一个已经经历过半生的老人一般。

《留情》的故事也很简单,全文共一万四千余字,讲述了年轻貌美的姨太太敦凤和丈夫米先生外出走亲戚的全过程。

书中的男主人公米先生是一个59岁的有钱人,而敦凤,是他的姨太太。敦凤今年36岁,出身极有根底,上海数一数二有历史的大商家,十六岁出嫁,二十三岁上死了丈夫,守了十多年的寡方才嫁了米先生。

米先生的原配大太太一直病恹恹的,住在另一个公馆。现在她快要死了,米先生想要去探望,而敦凤却闹起来了脾气,不想他去,所以借故要去舅妈家。

米先生一开始陪着郭凤去了舅母家,在那里呆了很久之后才去看望大太太,最后又冒雨回舅母家接郭凤回家。

成年人的稳定长期关系,是结成利益共同体,互相满足需求 。

就如米先生娶敦凤,是预先打听好,计划好的,晚年可以享点清福艳福。而敦凤,无疑是令他满意的,虽然已经嫁过人,但出身是好的,现在虽然30多岁,但是不打扮也像是描眉画眼的。

而敦凤,文中原话是说:“我的事,舅母还有不知道的?我是完全为了生活。要是为了要男人,也不会嫁给米先生了。”敦凤图的是米先生带给她的安稳富足的生活,所以才不管他大她23岁,坐在一起像个婴孩似的,在人前也羞于承认那是她丈夫。

婚姻各有所图才能长久,如果一方不能从另一方身上得到她想要的,那么长久下去自然心生怨言。不管是爱也好,金钱也罢,爱情和面包总要有一样。

成年人之间的相处,总是要靠需求来维系。所谓的一见钟情不过是见色起意,你有的刚好是我需要的,所以我们之间才有了开始。

一旦是哪天我不再需要你,我们之间也就没有了继续在一起的意义,那么我就会去寻找下一个需求。

稳定的婚姻关系一定是靠着需求来维系的,只有被需要,才能有存在的意义。

往往是相爱的人爱闹意见,反而是不相干的人能互相容忍。

敦凤面对一心想要去看大太太的米先生,心里是极不愿意的,虽然对米先生来说,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但她还是不高兴。于是做各种的小动作,阴阳怪气的跟米先生说话,还非要去舅妈家,面对跟上来的米先生也没什么好脸色。

敦凤虽然是因为物质嫁给了米先生,但日久生情,她们之间又何尝没有爱情呢。不然怎么会在过马路的时候有意地拣有汽车经过的时候才过街,耽搁一会。日常也是当心米先生穿衣吃饭,总想把他喂得好好的,能多活两年。

因为爱你,所以我才会在意你的心里是不是只有我一个人,会不会还在想着别人。因为相爱,所以才会有不满意就说,而不必因为怕失去而小心翼翼的过活。

反观现在那些没有爱情的相处,总是害怕失去现在拥有的生活,整天小心的相处,甚至是可以容忍对方在外面有其他的情人。

凑合的生活,是不会对他人提出意见的,只要能过的下去,就可以容忍对方的一切。只有相爱的人,才会想着让对方更好,在犯错的时候提出意见,甚至是不惜用吵架的方式。

只有相爱的人才不怕爱人离开,没有爱情,你做什么又与我何干。

这世上根本就不存在完美的爱情。

敦凤和米先生在外人看来,过的非常幸福,连舅妈都很羡慕敦凤的福气。可敦凤还是不满意丈夫心里还想着大太太,丈夫并不出众的外表让她羞于承认。

爱情都会带着缺陷的,就像是断臂维纳斯的缺陷之美,如果把维纳斯断掉的胳膊装好,那她跟普通的神像雕塑就没有什么区别了,也不会有这么高的声誉。

婚姻中我们都讲究三观合适,但是人的三观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也是在不断的发生变化,以前合适的三观在相处的过程中,也会出现彼此相悖的情况。而之前不合适的三观,随着现实的发展,思想的转变,也会慢慢的趋于一致。

人的思想不会是一成不变的,所以三观也是在不断的改变。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我们就产生磨合,就会有争吵。这时我们不能说彼此三观不合,而是对待看待事物的方式不同罢了。彼此一起求同存异,在不断的变化中寻求共同点,也许这一点就会你成为当下思想的转机。

不必羡慕别人的爱情,在你看不见的地方,别人也会有争吵。

就像书中说的 : 生在这世上,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然而敦凤与米先生在回家的路上还是相爱着 。 这世上任何人的爱情都不是完美的,从来没有一套标准能够来衡量爱情。所以我们不必羡慕他人,要好好的经营自己,珍惜眼前人。

【无戒学堂  日更28天 第十六天】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