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入「熵减」的事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3
抽象的概念,往往能有更大的外延。如“熵”这个物理中热力学概念,其规律也可以延伸到日常生活中。近日读到一个观点:“熵”代表混沌的水平,世界总体趋于混沌,所以熵永恒增加。在这个大前提下,做“熵减”的事情最有价值。这里我认为“熵减”的事情可以理解为梳理、整合、提炼。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重组信息,其实就是一件在做“熵减”的事情。根据重组的程度不同,也衍生出了很多的产品。从“搜索引擎”到“一点资讯”类的APP再到微信里的各类公众账号其实在做的都是信息重组的事情,从粗到细划分。“内容创业”我认为实际上也是一种“熵减”创业。

在工作中的“熵减”,可以是对工作档案、工作内容的分类整理与保存。对每天自己生产的及从别处接收到的各种工作信息进行收集整理,经过思考提炼后进行重组。随着时间的推移,你会发现自己的工作效率显著提升。这是一项非常值得做的事情,更是职场里十分需要的一项工作技能。

在生活中的“熵减”,我认为可以按照几个方面进行自我系统规划:个人信息系统,个人收纳系统,个人穿衣系统,个人学习系统,个人体验系统,个人创意(灵感)系统等。

目前,社会上尤其是职场上并没有对“熵减”性质的工作特别重视,也未意识到做“熵减”事情的高意义又高价值。面对现状,有两种应对思路。第一种是将个人的精力多集中于个人生活“熵减”系统规划上,让自己的生活正向循环。另一种是去思考探寻一种应用“熵减”的新商业模式,从而实现高价值。并且还可将自己的“熵减”工作理念应用于自己的商业模式运转、公司运营中。

@ 楚人长铗

情感世界我觉得不适用。人的思维分逻辑思维和意象思维,情感本来就不是理性,还有艺术与想象。

庄子里有一个故事,很能代表中国的思维方式:混沌之死:南海之帝为①倏②,北海之帝为忽③,中央之帝为混沌④。倏与忽时相与⑤遇于浑沌之地,混沌待之甚善⑥。倏与忽谋⑦报混沌之德⑧,曰:"人皆有七窍⑨,以视听食息⑩,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混沌死。

中国人是重视混沌的,一切都清楚了,混沌就死了。所以中国的思维方式不同于西方,有人称为诗性思维。中国人对于事物的接纳都倾注着情感,即使在逻辑上是对的真理,如果中国人觉得他不好,就可以置之不理。对又怎么样呢?我觉得不好,不好就是硬伤。

还有想象,如头脑风暴之类的也不属于理性思维

想象不同于思想,想的对象是“象”。像老子里说的“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庄子也说“得意忘言”“得意忘象”。道家对中国文学艺术影响极大。艺术重视直觉、整体感知以及对全部的把握,这次都类似混沌的概念,无法熵减。

再如显意识与潜意识。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的显意识,即人自己能意识到的意识,属于理性思维只占10%,还有90%的潜意识是人无法直接意识到的,但却在影响甚至主宰人的行为。而想象是沟通显意识和潜意识的桥梁。

理性很好,在有些情况和领域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有时甚至是无能无力的。一百次理性的不要,可能敌不过一次情感的要。

人的思维是有限的,语言也是有限的,还有一些不属于思维也不属于语言的感觉,特别是对无限的感知,只能用比喻暗示象征等办法。像中国的诗词里的意境,是多义模糊的。但每个人都能根据自己的经历体验读出自己的东西,这就是一种很丰富的存在,也是其魅力所在。凡事没有绝对,自己找到一个平衡就好。

所以,感性理性不可偏废,有时需要感性点,任性有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