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多角度思考问题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8-05-08
你一定常常听到“多角度思考问题”,而且已经听到发臭……但真正给你一块儿内容,要你多角度做出选题,你却不知从何处下手,或者有了选题,却做不出内容!多角度思考,不能顺利落地,就只能是空想,把思考落实到实际成果才是王道。
说到这里,我要结合我去年下半年突然迷上了《聊斋》,想做一个《聊斋》的思维导图专题整理的实例来加以说明了。
初筹——当时想了两个思路:
一是时间线。按照《聊斋》里故事的发生时间把《聊斋》整理成编年的历史故事集;
二是地点线。按照《聊斋》里故事的发生地点把《聊斋》整理成地方文化旅游故事集。
这两个思路的起因是,一部分的《聊斋》故事确实有明确的时间,如“明末”、“清初”、“某位皇帝年号年间”甚至是很精确的“皇帝年号+XX年”,还有许多故事中所记载的人物,在正史中确实有史料可查,可以借以推出大致的年代。综合以上这些时间标签确实足以撑起《聊斋》的编年录;地点线的思考,则是因为多数的《聊斋》故事都有明确的省份、府名、县名,甚至有的还精确到村镇名。这些地点标签也足以撑起《聊斋》的地方文化故事录。这便是我最初的思考。
初尝试
经过以上的初步思考,我开始入手阅读并整理《聊斋》,我所用的软件是IMIND(一款思维导图制作软件)。最初,我将时间线与地点线做在了同一张导图里。但随着整理的不断推进,我发现《聊斋》的时间、地点框架很大,大到我的IMIND文件在打开的瞬间崩溃,原本用于整理思维的导图也杂乱不堪,于是,我开始将时间线与地点线分别做在两张图里。
这个转变,发生在我做原来的图做了近两个月之后,突然醒悟,导图的杂乱不是因为我只做导图的技能太差,而是众多跨了多个地点、多个时间段的故事让思维导图实在无法保持清晰的面目(因为线路混乱,就像史书的编年体和纪传体,只能彼此独立,不可完全杂糅)。
正式的实践
两张不同领域导图的存在让导图免去了一图多用的杂乱,但到了导图制作过半的时候,我又发现了新的问题,也或者说新的思路:
因为有些人物在作者的故事中曾出现多次,如毕济有、唐济武、孙禹年、孙景夏等人。这些人物分别有多个故事与其相关,于是我便又想到在原有的时间、地点线外再增加一个人物专题整理;继而,我又想到了更多的元素专题整理,如历史事件专题整理——徐鸿儒、吴三桂、清军入关、三藩之乱等。
物品专题整理,有哪些物品,在众多的故事中都被作为重要的故事元素,如女子的绣鞋、金手镯、丝帕;故事主题专题整理,有哪些是在歌颂真挚而坚定的感情,哪些是在反映什么样的社会问题;故事的发生地点专题整理,哪些是发生在寺庙,哪些发生在大宅,哪些发生在旅馆,故事的背景文化专题整理,哪些是根据已有的文化传说、现实的遗存古迹所写……这些都是在正式的实践中所发现的问题和新思路,以上只是列举了一部分我的思考。
从思考到落地
从初筹到现在,基本上快一年的时间了,有的整理工作已经基本结束,还有的刚刚开始,也有的中间因为做得太累,也觉得不太合适,又没有准确的落地思路,就直接坑在那里待填。
总之,到现在这个庞大的思维导图整理工程也没有结束。
如果说,有哪一点最让我认识深刻,就是关于“思考——空想”、“实践——现实”的取舍。
想法很美好,现实很残酷,大概是多数“思考”与“实践”的距离:想得很多,但工程太大,“现实”无法按照预定的时间完成“实践”,或“想”得很美好,“现实”根本无法足够支撑完成预定的“实践”,所以多角度思考有时候真正想想就是个伪命题,思考的目的是为了成果,没有成果,就是空想;但思考又是动手实践的起点,没有思路,实践也根本无从下手。
所以,思考本身并不是“思考”的目的,实践才是。
“空想”与“现实”
怎样多角度思考?jint速读记忆专家建议,就是从现有的资源中大胆而广泛地搜集关键词,如我以上的各种专题类别思考;思考的成果不是凭空臆造,而是有现实的根基,确实有内容可做;而要把“空想”转变为现实,则需要不断在实践中推敲,哪条路走得通,哪条路走不通,还有没有其他的路可供甄选……在此过程中,不断丰富、不断求证、不断否定与落实,便是我以为的,思考的“空想”与“实践”之间的桥梁。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