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成语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分别是谁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22

四个成语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分别是谁

越王勾践
蜀国后主刘禅
西楚霸王项羽
北宋画家文同

下面成语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分别是谁

三顾芧(庐 ) 人物——刘备
负(荆 )请罪 人物—— 廉颇 万事( 俱)备 人物——诸葛亮
望梅止( 渴) 人物—— 曹操 煮豆( 燃)萁 人物——曹植
精( 忠 )报国 人物—— 岳飞 四面( 楚 )歌 人物——项羽

胸有成竹四个成语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分别是谁

胸有成竹的主要人物 文同
胸有成竹 [xiōng yǒu chéng zhú]
基本释义
原指画竹子要在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后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经拿定主意。
出 处
宋·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即逝矣。”
典 故
北宋时候,有一个著名的画家,名叫文同,他是当时画竹子的高手。
文同为了画好竹子,不管是春夏秋冬,也不管是刮风下雨,或是天晴天阴,他都常年不断地在竹林子里头钻来钻去。三伏天气,日头像一团火,烤得地面发烫。可是文同照样跑到竹林子对着太阳的那一面,站在烤人的阳光底下,全神贯注地观察竹子的变化。他一会儿用手指头量一量竹子的节把有多长,一会儿又记一记竹叶子有多密。汗水溼透了他的衣衫,满脸都流着汗,可是他连用手抹也没抹一下,就跟没事儿似的。
有一回,天空刮起了一阵狂风。接着,电闪雷鸣,眼看着一场暴雨就要来临。人们都纷纷往家跑。可就在这时候,坐在家里的文同,急忙忙抓过一顶草帽,往头上一扣,直往山上的竹林子里奔去。他刚走出大门,大雨就跟用脸盆泼水似地下开了。
文同一心要看风雨当中的竹子,哪里还顾得上雨急路滑!他撩起袍襟,爬上山坡,奔向竹林。他气喘吁吁地跑进竹林,没顾上抹一下流到脸上的雨水,就两眼一眨不眨地观察起竹子来了。只见竹子在风雨的吹打下,弯腰点头,摇来晃去。文同细心地把竹子受风雨吹打的姿态记在心头。
由于文同长年累月地对竹子作了细微的观察和研究,竹子在春夏秋冬四季的形状有什么变化;在阴晴雨雪天,竹子的颜色、姿势又有什么两样;在强烈的阳光照耀下和在明净的月光映照下,竹子又有什么不同;不同的竹子,又有哪些不同的样子,他都摸得一清二楚。所以画起竹子来,根本用不着画草图。
有个名叫晁补之的人,称赞文同说:文同画竹,早已胸有成竹了。

四面楚歌,胸有成竹四个成语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分别

四面楚歌 [ sì miàn chǔ gē ]
楚汉交战时,项羽的军队驻扎在垓下,兵少粮尽,被汉军和诸侯的军队层层包围起来,夜间听到汉军四面都唱楚歌,项羽吃惊地说:“汉军把楚地都占领了吗?为什么楚人这么多呢?”(见于《史记·项羽本纪》)比喻四面受敌,处于孤立危急的困境。
胸有成竹 [ xiōng yǒu chéng zhú ]
北宋时候,有一个著名的画家,名叫文同,他是当时画竹子的高手。画竹子以前,心里已经有了竹子的形象。后用以比喻办事以前,已经有全面的设想和安排。成:现成。

写出成语故事中的主要人物

杀妻求将 :吴起
语出《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齐人攻鲁,鲁欲将吴起。吴起取齐女为妻,而鲁疑之。吴起于是欲就名,遂杀其妻,以明不与齐也,鲁卒以为将。将而攻齐,大破之。"后因以"杀妻求将"比喻人为追求功名利禄而不惜忍心害理。

三顾茅庐( 刘备 )纸上谈兵(赵括 )东床快婿(王羲之)

鹤立鸡群(嵇绍)
原作“野鹤在鸡群”,比喻一个人的仪表或才能在一群人中显得非常突出。晋朝戴逵《竹林七贤论》:嵇绍入洛,或谓王戎曰:‘昨于稠人中始见嵇绍,昂昂然若野鹤之在鸡群。’”后世多作“鹤立鸡群”,元代耶律楚材《和景贤十首(其一)》:“节操??捐鼠饵,风神野鹤立鸡群。”又作“鹤处鸡群”,唐代郑启《严塘经乱书事二首(其二)》:“鲲为鱼队潜鳞困,鹤处鸡群病翅低。”又作“鸡群鹤立”,清代王韬《月仙小传》:“(刘父)于稠人中见庄生,颇垂青眼,以为此少年者,鸡群之鹤”,比喻在一群人中仪表或才能最为突出的人,也用于事物。清代梁绍壬《论交十六首(其七)》:“宁为凤队鸦,勿作鸡群鹤。”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景皓)
语出《北齐书·元景安传》:“初永(元景安父)兄祚袭爵陈留王,祚卒,子景皓嗣。天保(齐文宣王帝高洋年号)时,诸元帝世近者多被诛戮,疏宗如景安之徒,议欲请姓高氏,景皓(元景安堂兄)曰:‘岂得弃本宗,逐他姓?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景安遂以此言白显祖(指高洋),乃收景皓诛之,家属徙彭城,由是景安独赐姓高氏。”
“逐他姓”则生,“不逐他姓”则死,最终元景皓因不易姓而被杀,表现出对自己人格尊严的坚决维护。后来,这一典故被抽象出来,含义也大大升华,用以比喻宁愿为高尚、正义的事业做出牺牲乃至献身,也不为小利而苟全,千百年来一直沿用。
多行不义必自毙(共叔段)
“多行不义必自毙”这话,出自《左传·隐公元年》:郑庄公登上国君之位后,其弟共叔段不断扩充自己的势力,图谋不轨,左右劝庄公尽早采取措施除掉他,可庄公却下不了决心。劝得多了,庄公便说:“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罪恶昭彰之徒终于自毙,人们对其得到的下场感到欣慰从而说出上述的话,确有儆告顽劣之徒幡然悔悟的意思。从这个角度讲,出发点无可厚非。实际上这话说得并不完全对。翻开一部古今中外史,不少却是不义者毙义者的大量事实。这里姑举二例:一、就在郑庄公说了“多行不义必自毙”不久,鲁庄公的庶兄庆父把合法继位的子般杀死,后来又把合法继承的鲁闵公杀死,以至鲁国人发出了“庆父不死,鲁难未已”的呼号;二、唐德宗时,卢龙节度使朱泚勾结其弟朱滔叛变,被讨平后本应除恶务尽,但德宗心慈手软,虽免了朱泚节度使之职,却仍以太尉衔叫他留居长安。次年,泾原兵在京城哗变,朱泚便趁势夺了唐朝政权,国号秦,年号应天。所有这些,均充分说明,相信“自毙”的人,最后都吃了错误认识的苦头。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韩信)
这则成语典故,也可以简说成“成败萧何”。它讲的是萧何与韩信的故事。
据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韩信,少读兵书,好带刀剑,然而贫穷不能自养,曾以乞讨为生,也曾受过胯下之辱。当项梁响应陈胜、吴广起义渡过淮河的时候,韩信便投奔了项梁。项梁战死,韩信又归项羽领导,也仅为“郎中”小官而已。当时他屡屡进策,项羽都没有采纳。
西汉元年,汉王刘邦率部队入汉中,韩信弃楚归汉。本想出人头地,但归汉以后也仅为“连敖”这种有职无权的小官。后来韩信又因与十三人犯法被判斩首。非常幸运的是,在行刑时,被滕公夏侯婴保释。经滕公推荐,刘邦让韩信当管理粮草的军官,这样便有了接触总后勤官萧何的机会。萧何听韩信谈兵,头头是道,极为赞赏。到了汉中首府南郑,韩信见自己仍然未得提拔,便不辞而别。萧何闻讯,连夜追赶,这便是“萧何月下追韩信”的典故。
由于萧何极力推荐,汉王刘邦拜韩信为大将。此后三年,韩信发挥他的军事指挥才能,协助刘邦,战胜项羽,取得楚汉相争的胜利。因此,韩信被加封为齐王、楚王。后来又有人告发韩信要谋反,就把他降为淮阴侯。
汉高帝十一年,刘邦还在前线讨伐陈希,有人密告韩信与陈希通谋,要杀吕后和太子。随后,吕后与萧何相谋,由萧何出面对韩信说,陈希已被击败,让韩信立即入朝相贺。韩信相信萧何,便入了宫。吕后就命令武士把韩信捆绑起来,不经审讯,就斩首了。
韩信受萧何推荐而拜为大将,又因萧何设计而掉了脑袋。人们哀叹韩信之死,并且偏重于外部因素,所以就用“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加以总结。一“成”一“败”系于一人,看起来扯平了,其实,功过、是非、利害、得失,谁又算得清?况且,韩信的“成”与“败”,根本原因还是主观因素,个人行为。
江苏省沛县汉城里,汉初三杰的塑像同立于刘邦像旁边。张良,智者,功成身退,因而保全了生命;萧何,忠厚,功高驯良,于是终老天年;韩信,雄杰,失职殃殃,这才招致大祸。

韩信
刘禅

四面楚歌(项羽) 纸上谈兵(赵括) 望梅止渴(曹操) 三顾茅庐(刘备、诸葛亮)南柯一梦(淳于棼) 江郎才尽(江淹)

下列成语故事中的主要人物

孙敬、苏秦;伯牙
悬梁:汉朝人孙敬,读书时疲倦了想睡觉,就用一根绳子系住头发,另一头拴在房梁上拉直。这时候如果再打瞌睡,就会被绳子拉醒。
刺股:苏秦读书欲睡就拿锥子扎大腿。
传说先秦的琴师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这是 描绘「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伯牙惊道∶「善哉,子之心而与吾心同。」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身不操,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