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父母别再掏心掏肺对孩子好,教育走极端,比什么都悲哀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8-27

教育孩子是每位父母都要经历的,但也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 。也许你能在职场上雷厉风行,却在面对孩子的问题时,却时常表现出手足无措。

养孩子和工作有很大的不同,工作时只要努力就一定会收获相应的报酬,但对孩子明明已经无微不至、掏心掏肺了,可换来的不是孩子的孝顺和理解,反而是无尽的埋怨。

这时多数父母都开始批评责怪孩子,但却忽略了,孩子是自己一手教大的, 当孩子出现问题时,很可能是自己的教育出现问题了。

台湾亲子专家刘志雄在朋友家做客,当时朋友7岁的儿子非常调皮,一直在客厅里闹来闹去,甚至还用手拍打刘志雄的脑袋。

孩子的一系列行为让刘志雄感到非常不舒服,他认为孩子不应该如此,可尴尬的是只有刘志雄这样认为, 朋友一家人都没有任何反应。

最令刘志雄无法理解的是,7岁的孩子想上厕所时,竟然不是自己跑去卫生间,而是站在沙发上大喊“我要尿尿”。

全家人不觉得这样不礼貌,反而是争抢着拿便盆,孩子的爷爷拿到便盆后举得老高, 一边嘴里喊着“好孙孙,快尿吧”。

不难想象,这个7岁的男孩在家里一定是有求必应、为所欲为的,但这样没有节制地纵容孩子,只会让孩子变得越来越没有底线。

感情中最狠的报复,就是让一个人完全产生依赖,然后再狠心离开。亲子关系中的伤害也莫过于此, 满足孩子一切要求,却在某一天不得不拒绝他。

另外一种极端的教育,就是“你是我的孩子,我必须为你的一切负责”。

北大学生王猛拉黑父母6年,12年不回家,发一万字长文控诉父母。 可他的母亲却表示看了信没什么感受,甚至觉得以前对王猛的管教还不够。

这种爱和教育恰恰和以孩子为中心的满足相反, 把孩子置于最底层,而父母却是高高在上的。

李玫瑾曾经说过, 父母别再掏心掏肺对孩子好,这不是爱而是“毒药”, 等到父母想要管教时,却发现为时已晚了。

教育孩子不应该走极端,父母的教育越是极端,孩子存在的问题就越大

李玫瑾提出,父母要 做到“三不惯两不管” ,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才能少走弯路,父母的教育才算有意义。

所谓三不惯就是 尊重、责任感和底线不能惯。 对孩子的教育首先 该有对错是非的界限,如果连基本的行为约束都做不到,孩子就更容易走上弯路。

孩子的责任感和对别人的尊重是立足 社会 的基础,既不尊重别人做事又不愿承担责任,只会慢慢被淘汰。

而两不管是指 孩子能独立完成的事情不要管 ,孩子 能自己承受的小挫折不要管。

要锻炼孩子独立思考和处理问题,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给孩子尝试的机会。如果所有事情都替孩子安排好了,孩子就失去了成长的空间。

既然生了孩子,就应该让他们学会去承受,并享受自己努力的果实。正确的教育是让孩子成为有思想的独立个体, 父母的作用只是引导,过多参与和控制,会两败俱伤。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