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场上中国军民手中的苏联造武器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3-06-01

抗日战场上中国军民手中的苏联造武器

马克西姆-托卡列夫轻机枪 

主要技术参数:全枪长:1330mm,枪管长:655mm,枪重:13kg,工作原理:枪管后退,口径:7.62mm,初速:850m/s,装弹方式:弹鼓/帆布带,载弹量:100/250发,理论射速是:600发/分,实际射速:100-300发/分。

20年代初期,苏联军方在马克沁M1910重机枪的基础上加装了风冷套筒以增加空气流通,改进了后坐力助推器,同时增加了同步射击装置,设计了一种新的PV-1 型风冷马克沁航空机枪。 1925年,苏联枪械设计师费迪瓦西列维奇托卡列夫在PV-1风冷式马克沁航空机枪的基础上增加了两脚架和枪托,去掉了同步器,设计了一种新型轻机枪,马克沁-托卡列夫轻机枪。

1926年,马克西姆-托卡列夫轻机枪开始批量装备部队并取得良好反响(马克西姆-托卡列夫是苏联红军装备的第一挺轻机枪)。不过,马克沁-托卡列夫轻机枪毕竟是脱胎于马克沁M1910重机枪。作为一款轻机枪,它有着先天的缺陷(枪身结构复杂,过于笨重),很快就被更先进的DP轻机枪所取代。苏联共生产了2450挺马克西姆-托卡列夫轻机枪,退役后被封存起来。

40年代,苏联向南京国民政府分批出售了1400挺马克西姆-托卡列夫轻机枪(苏联不仅清理库存,还退回很多农矿产品)。即使在抗日战场上,马克沁-托卡列夫轻机枪也已经严重落伍(马克西姆-托卡列夫轻机枪群士兵平均体重30kg以上)。不过在武器极度匮乏的中国,马克西姆-托卡列夫轻机枪也成为了“香饽饽”,主要在南京国民政府中央军的精锐部队。

DP轻机枪

主要技术参数:全枪长:1280mm,枪管长:605mm,枪重:9.1kg,工作原理:导气,口径:7.62mm,初速:800m/s,装弹方式:单/双层弹匣,弹容量:47/60/101发,理论射速:600发/分钟,实际射速:80-90发/分钟。

1923年,苏联武器设计师Vasily  Alekseevich  Deggarev开始了轻机枪的设计。 1926年,新型轻机枪研制成功,经苏联总兵器部批准,定名为DP轻机枪。 DP轻机枪操作简单可靠,零件少,结构简单,非常有利于大批量生产。 1927年12月21日,DP轻机枪开始批量装备部队,并很快取代马克西姆-托卡列夫机枪成为苏联红军的新一代制式轻机枪。

DP轻机枪在生产过程中经过多次改进,总产量高达70万支。苏联卫国战争期间,DP轻机枪几乎参加了苏联红军的每一次重大军事行动,深受士兵们的喜爱。它被称为德国MG42通用机枪的“克星”。1938年3月开始,南京国民政府分三批向苏联采购5600挺DP轻机枪。此时,国民党军队在与日寇的接连交战中,已经损失惨重。这批DP轻机枪的到来,可谓是给南京国民政府“雪中送炭”。

在抗日战争时期,除了国民党军队装备的DP轻机枪外,中共领导的人民军队也装备了少量的DP轻机枪。

马克西姆M1910重机枪

主要技术参数:枪全长:1107mm,枪管长度:720mm,枪重:24.5kg(含冷却水,不含枪架),工作原理为:管后退,口径:7.62mm,炮口初速:850米/秒,理论射速:600发/分。有效射程:2000米,装弹方式为:帆布带,载弹量:250发。

20世纪初,俄罗斯图拉兵工厂逐渐实现了马克沁重机枪的国产化。之后,军方将完全国产化的马克沁重机枪命名为M1905。此后,图拉兵工厂在生产过程中不断改进马克沁M1905重机枪,并将1910年生产的马克沁机枪命名为M1910。与马克沁M1905重机枪相比,马克沁M1910为了节约成本,尽可能以钢代铜,将光滑的冷却水缸表面冲压成纵向凸凹,并配备了索科洛夫枪架(该枪用两个小轮子和带防护罩的三脚架安装)。

马克沁M1910重机枪结构坚固,射速适中。与英国、德国生产的马克沁机枪没有本质区别。该枪在沙皇/苏联军队服役期间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苏俄内战、苏芬战争等。

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马克沁M1910重机枪依然忠实地履行着战争职责,可谓是重机枪中的“常青树”。马克沁M1910重机枪的总产量高达60万多支,1943年逐渐被更现代的SG43重机枪所取代。

抗日战争初期,南京国民政府从苏联批量采购了1300挺马克沁M1910重机枪。对于平均每月损失100多挺重机枪的抗日战场来说,1300挺马克沁M1910重机枪并不算多,但马克沁M1910重机枪的到来确实非常及时。

此时的中国军队刚刚经历过淞沪会战、南京会战、太原会战等战役,武器装备磨损严重。马克沁M1910重机枪的到来,对于中国军队战斗力的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