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写作指导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16

1. 文言文写作要点有哪些

作为传统文化载体的文言文,在推动国民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方面功不可没,但目前我们的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式存在单一、被动的现象,学生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和能力,致使学习的过程困难而艰涩,哪里还谈得上读出文言文的美呢?而眼下新课程对学生的文言文阅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所以如何让学生从初中起就走近文言文,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真可谓迫在眉睫了。

面对这种现状采取怎样的策略才能适应“自主”学习需要呢? 一、重视朗读,感知课文,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通过朗读,学生进入课文情境,直接真切地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这是改变学生学习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发现的一个有效方法。

七年级学生在第一单元初步接触文言文,他们对于课文中字、词、句的意思落实有一定难度,所以让学生感知课文整体内容,不搞文白对译,通过反复朗读,读懂文言文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设计中,不采用教师分析讲解代替学生对课文的自主感悟,而是将朗读作为学生学习和领悟的重要手段。

根据学生情况设计文言文诵读教学的层次,每读一遍提出不同要求,这样由浅入深,通过读把感情主旨等主要问题解决了,从而提高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知能力。 如教学《童趣》(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可这样设计朗读: 1读: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认清字形,读准字音。

比如:项为(wei)之强(jiang)、鹤唳(1i)云端等。 3读:学生齐读课文并思考理解作者的童趣所在。

学生寻找表述童趣的语句,这时教师指导落实文言词语意思。 4读: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两幅图景的内容。

5读:看着板书尽量用课文的句子描述这两幅图景的内容。这时候,学生已能当堂成诵了。

可以说,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重点在读,难点也是读。但并不是一读到底,应注意读的变化,让学生通过初步感知,美读感悟,品读评析,研读理解,运用小组读的策略,最终达到“其义自见”的效果。

以读作为学习文言文的切入点,以读来感悟文本,结合自己的经验背景,加上阅读材料本身内涵的开放性,使学生兴味盎然地读,这样,不同的学生对文本会作出不同的“解读”。由于读得真切,心有所思,便会萌生倾吐,与人交流的冲动,自主学习便也水到渠成了。

二、提供平台,互动合作,让自主学习意识长久保持。 新大纲、新课改要求: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要允许学习有自己的见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绝对要避免“一言堂”,应精心组织学习活动,关注过程,为学生提供一个交互式的学习平台,通过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同桌合作、小组合作、全班合作,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意识长久地保持。

在具体的课堂操作中,可采用提出问题——自主思考——小组讨论——代表发言——达成共识的策略步骤。 三、拓展阅读,加强学生对阅读课外文言文的兴趣。

1.积累一些古代的文学现象及史学知识。 古代的文化现象是指古代礼制(器皿、工具、风俗习惯、人名、地名等),如“登轼而望”(《曹刿论战》)中的“轼”、“一封朝奏九重天”(《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的“九重天”,这些字词都是古代的文化现象,再如《岳阳楼记》中理解范仲淹为何要在“乃重修岳阳楼之前”写下“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八个大字,如果学生没有基本的史学知识,就很难体会范仲淹的“苦衷”,所以课堂上补充这方面知识就尤为重要。

2.注意古今词义的有效联系。 我们可以利用现代文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文言词义。

例如我们可以结合学生喜闻乐见的成语讲古汉语知识:《送东阳马生序》“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中“假”字译为“借”,我们可联系“狐假虎威”来加深学生的印象。 3.注重知识迁移能力的训练。

学生要获得阅读课外文言文的能力,光靠课内教材上为数不多的文言文练习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教师一方面应鼓励学生自己课外阅读文言文,另一方面还可以让学生有针对性做一些与课文有关的难度适当的文言文练习来加以巩固,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采用写作方法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方法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可以引导学生写“文言文”。给学生一定的材料,让学生用文言文的形式来表达,不讲究写法多么巧妙,只要求尽量用上学过的文言词。

再如:要求学生用现代的语言把古文的意境嫁接到我们熟知的现实中,把古文与现代文有机地联接,实现其生命的转换。

2. 初中语文写作技巧

我是大一的学生,很喜欢写作,我的写作兴趣就是在初中培养起来的!在我看来初中语文写作技巧在于几点:(1)初中偏向于记叙文的撰写,就要注意“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几个方面,以一条中心思想将这几点像串烧烤一样穿起来,最后点明所要表达的感情就行。

这样写出来的记叙文就很“美味”了!(2)散文的撰写,初中一般不建议写散文,你们老师不知道有没有和你们讲过,因为散文需要的文学功底很厚,驾驭文字能力要强,所以写起来不太好控制,如果很想写的话你可以尝试一下读精品散文,做好摘抄(不多,句子就可以。)

这样应该会有提升!(3)议论文,这也是一种让初中生甚至高中生都头痛的问题,他需要广博的知识面来为你随时随地提供论据,写他的话可以记住四个字——引,议,联,结。引出论题+进行议论(加入论据)+联系实际+结尾总结。

议论文的结尾非常重要要简洁并且画龙点睛(是中考中的得分点)!暂时就介绍这三种常用的话,诗歌那些文体就不推荐了,希望能帮到你。

3. 文言文写作要点有哪些

作为传统文化载体的文言文,在推动国民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方面功不可没,但目前我们的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式存在单一、被动的现象,学生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和能力,致使学习的过程困难而艰涩,哪里还谈得上读出文言文的美呢?而眼下新课程对学生的文言文阅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所以如何让学生从初中起就走近文言文,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真可谓迫在眉睫了。

面对这种现状采取怎样的策略才能适应“自主”学习需要呢? 一、重视朗读,感知课文,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通过朗读,学生进入课文情境,直接真切地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这是改变学生学习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发现的一个有效方法。

七年级学生在第一单元初步接触文言文,他们对于课文中字、词、句的意思落实有一定难度,所以让学生感知课文整体内容,不搞文白对译,通过反复朗读,读懂文言文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设计中,不采用教师分析讲解代替学生对课文的自主感悟,而是将朗读作为学生学习和领悟的重要手段。

根据学生情况设计文言文诵读教学的层次,每读一遍提出不同要求,这样由浅入深,通过读把感情主旨等主要问题解决了,从而提高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知能力。 如教学《童趣》(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可这样设计朗读: 1读: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认清字形,读准字音。

比如:项为(wei)之强(jiang)、鹤唳(1i)云端等。 2读:指名学生朗读课文,要求在读准字音基础上准确把握句子的停顿。

这环节可让学生自己点评,然后教师适当点拨,如“昂首/观之,项/为之强,使之/冲烟/而飞鸣”等等。教师示范读第二节,学生体会怎样正确处理朗读节奏。

3读:学生齐读课文并思考理解作者的童趣所在。学生寻找表述童趣的语句,这时教师指导落实文言词语意思。

4读: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两幅图景的内容。 5读:看着板书尽量用课文的句子描述这两幅图景的内容。

这时候,学生已能当堂成诵了。可以说,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重点在读,难点也是读。

但并不是一读到底,应注意读的变化,让学生通过初步感知,美读感悟,品读评析,研读理解,运用小组读的策略,最终达到“其义自见”的效果。以读作为学习文言文的切入点,以读来感悟文本,结合自己的经验背景,加上阅读材料本身内涵的开放性,使学生兴味盎然地读,这样,不同的学生对文本会作出不同的“解读”。

由于读得真切,心有所思,便会萌生倾吐,与人交流的冲动,自主学习便也水到渠成了。 二、提供平台,互动合作,让自主学习意识长久保持。

新大纲、新课改要求: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要允许学习有自己的见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绝对要避免“一言堂”,应精心组织学习活动,关注过程,为学生提供一个交互式的学习平台,通过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同桌合作、小组合作、全班合作,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意识长久地保持。在具体的课堂操作中,可采用提出问题——自主思考——小组讨论——代表发言——达成共识的策略步骤。

如在教学《世说新语•咏雪》一文时,向学生提出探究讨论的问题:太傅对于谢朗和谢道韫的两个比喻未做出评价,只是一笑而过,那么你认为作者的态度如何,为什么?如果让你来评价,你觉得哪个比喻更好,为什么?学生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还着问题学习,让学生感受到文言文的亲切。

三、拓展阅读,加强学生对阅读课外文言文的兴趣。 1.积累一些古代的文学现象及史学知识。

古代的文化现象是指古代礼制(器皿、工具、风俗习惯、人名、地名等),如“登轼而望”(《曹刿论战》)中的“轼”、“一封朝奏九重天”(《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的“九重天”,这些字词都是古代的文化现象,再如《岳阳楼记》中理解范仲淹为何要在“乃重修岳阳楼之前”写下“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八个大字,如果学生没有基本的史学知识,就很难体会范仲淹的“苦衷”,所以课堂上补充这方面知识就尤为重要。 2.注意古今词义的有效联系。

我们可以利用现代文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文言词义。例如我们可以结合学生喜闻乐见的成语讲古汉语知识:《送东阳马生序》“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中“假”字译为“借”,我们可联系“狐假虎威”来加深学生的印象。

3.注重知识迁移能力的训练。 学生要获得阅读课外文言文的能力,光靠课内教材上为数不多的文言文练习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教师一方面应鼓励学生自己课外阅读文言文,另一方面还可以让学生有针对性做一些与课文有关的难度适当的文言文练习来加以巩固,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采用写作方法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方法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可以引导学生写“文言文”。

给学生一定的材料,让学生用文言文的形式来表达,不讲究写法多么巧妙,只要求尽量用上学过的文言词。再如:要求学生用现代的语言把古文的。

4. 文言文翻译及写作技巧

一、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

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二、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例如:《晏子使楚》中的“楚王”、“晏婴”、“晏子”等不用翻译。 “删”,就是删除。

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例如:“寡人反取病焉”的“焉”是语气助词,可不译,本句的意思就是“我反而自讨没趣。”

(《晏子使楚》)又如:“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中的“而”是连词,可不译,整句意思是“子猷与子敬都病重,子敬先死去。” “补”,就是增补。

(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一词是“妻子、儿女”的意思;(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如《人琴俱亡》中“语时了不悲”,翻译为:(子猷)说话时候完全不悲伤。 “换”,就是替换。

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

例如《人琴俱亡》中“何以都不闻消息”,“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宾语前置句,意思是“为什么”。 “变”,就是变通。

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子猷问左右”(人琴俱亡))中的“左右”指的是“手下的人”,“左右对曰”(《晏子使楚》中的“左右”指的是“近臣”。

古文翻译口诀 古文翻译,自有顺序,首览全篇,掌握大意; 先明主题,搜集信息,由段到句,从句到词, 全都理解,连贯一起,对待难句,则需心细, 照顾前文,联系后句,仔细斟酌,揣摩语气, 力求做到,合情合理,词句之间,联系紧密。 若有省略,补出本意,加上括号,表示增益。

人名地名,不必翻译,人身称谓,依照贯例, "吾""余"为我,"尔""汝"为你。省略倒装,都有规律。

实词虚词,随文释义,敏化语感,因句而异。 译完之后,还须仔细,逐句对照,体会语气, 句子流畅,再行搁笔。

三、中考文言文翻译方法十字诀例析 随着《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中考文言文翻译也随之有了根本的改革,绝大多数的试卷都增加了直接翻译题型。这既能考察学生对实词、虚词、不同句式、古代文化常识和句子间语意关系的掌握和领会,又能考察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这比以往的选择题型,难度加大了许多。因此,要做好文言文翻译题,就必须掌握必要的方法 (一)增。

就是增补,在翻译时增补文言文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1、增补原文省略的主语、谓语或宾语。例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译句:“(桃源中人)一见渔人,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来的。”例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再”“三”后省略了谓语“鼓”,翻译时要补上。例3:“君与具来。”

“与”后省略了宾语“之 ”。 2、增补能使语义明了的关联词。

例:“不治将益深”是一个假设句,译句:“(如果)不治疗就会更加深入”。 (二)删。

就是删除,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和凑足音节的助词等虚词,因在现代汉语中是没有词能代替,故翻译时无须译出,可删去。例1:“夫战,勇气也。”

译句:“战斗,靠的是勇气”。“夫”为发语词,删去不译。

例2:“孔子云:何陋之有?”译句:“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删去不译。例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译句:“从师学习的风尚已经很久不存在了。” “也”为句中语气助词,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

在翻译时,完全可以去掉。 (三)调。

就是调整,在翻译文言文倒装句时,应把古汉语倒装句式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才能使译句通顺。这就需要调整语句语序,大体有四种情况: 1、前置谓语后移。

例:“甚矣!汝之不惠。”可调成“汝之不惠甚矣”。

2、后置定语前移。例: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可调成“能面刺寡人之过群臣吏民”。 3、前置宾语后移。

例:“ 何以战?”可调成“以何战”。4、介宾短语前移。

“ 还自扬州。”可调成“自扬州还”。

(四)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物名、人名、官职、地名等,在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例:“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译句:“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到巴陵郡做太守。”

“庆历四年”为年号,“巴陵郡”是地名,可直接保留。 。

5. 【积累古文的写作材料~为了给我的作文增添多一些亮丽的色彩,我开

我平时爱极诗词及小说.现在我专本同修.专修英文.本修中文.所以由于同属文科.所以对国外及中国古典文学常多加留意.有时由于找很多文学材料.我会经常浏览于各大网站.这是我平时经常搜索文学网站所留下的经典.也有很多诸如我们从小到大学过的从简单到复杂的文学.多用用吧.下面为你介绍经典三个文学网址,你可以去借鉴一下.经常看这些网址.你就会积累更多的素材.这和说英语是一样的.不说不用就是不行的啦.1、中华经典文学网(囊括诸子百家、诗经、楚词等多种古典文学体裁.并有名家赏析.)2、中国新世纪读书网--古典文学(本网站囊括大量各种体裁古典小说、明清小说、古典散文、古典戏曲、诸子百家及其他文学形式诸如随园食曲、文心雕龙等等.还有儒家、道家等各家章句经典.并有大型讨论区.)3、秋雁南回(*****注:该网站是我最喜欢的文学网站,自1999年秋,致力于中国古典文学发展的网站《秋雁南回》开通,至今已经包括古典文学、网络文学、古文作品、名句欣赏、成语典故、古代文人、古文学苑、休闲时尚、聊天室、论坛等栏目.其中古典文学作品为主要栏目,古文作品已经收录了几十万篇,也是目前收录古典文学作品最全的文学网站.作品按年代分别收录在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朝,元朝,明清的栏目中.)最后祝你成功。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