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社戏》人物性格特点是怎么样的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1-04-12

1、作者本人:心地无邪,对封建教育极为反感,以“免念诗书”为乐事,所以更加向往农村生活。

2、母亲:表面势利、趋炎附势,内心深处善良、关心子女、体贴他人。

3、外祖母:有礼、知识渊博,本分,简朴,简单,喜欢小孩子。

4、双喜:心细如发,聪明伶俐、亲切体贴、关心他人。

5、阿发:淳朴,善良、富有生活童趣。

6、桂生:淳朴、简单。

7、六一公公:淳朴,老实,老实厚道、大方。

8、八公公:细心、生活简单朴素、生活有序。

《社戏》是现代文学家鲁迅写于1922年的短篇小说,发表于同年12月《小说月刊》第13卷12号,后收入小说集《呐喊》。这篇小说以作者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用第一人称写“我”20年来三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京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乡村看社戏。

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墨,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朋友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好品德,表达了作者对少年时代生活的怀念,特别是对农家朋友诚挚情谊的眷念。



扩展资料:

《社戏》在表现手法上,运用了强烈的对比手法。第一部分写“我”在北京看京戏,那荆具般的长凳,胖绅士的白眼,“冬冬哩哩的敲打,红红绿绿的晃荡”,使“我”感到“不适于生存”。看过戏之后,决心和它“告别”,在精神上也就“一在天之南一在地之北了。

但是,在偏僻的小村庄和农民孩子一道看社戏,那“宛转、悠扬的横笛声,使“我”“自失起来”,那模糊在远处的月夜中的戏台,使“我”疑心是画上见过的“仙境”。看过戏之后,虽然是“远哉遥遥”了,然而却一直念念不忘。

因此,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在北京看京戏和在农村看社戏,看戏时所接触的人物、环境、感受,就形成了鲜明强烈的对照。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