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附子干姜类方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5
干姜附子汤

原文: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伤寒论》(61)

原方:干姜一两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切八片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 一升,去滓,顿服。

......

四逆汤

原文:1.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伤寒论》(29)

2.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伤寒论》(91)

3.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差,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四逆汤方。《伤寒论》(92)

4.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伤寒论》(225)

5.自利不渴,属太阴,以其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伤寒论》(277)

6.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伤寒论》(323)

7.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此胸中实,不可下也,当吐之。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也,当温之,宜四逆汤。《伤寒论》(324)

8.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伤寒论》(353)

9.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汤主之。《伤寒论》(354)

10.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伤寒论》(372)《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11.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伤寒论》(377)

12.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汤主之。《伤寒论》(388)

13.既吐且利,小便复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内寒外热,脉微欲绝者,四逆汤主之。《伤寒论》(389)

14.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原方:

伤寒论:甘草二两,炙  干姜一两半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 一升二合,去渣,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金匮要略:附子一枚(生用) 干姜一两半 甘草二两(炙)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注:

东子:四逆即手脚冰冷,甚者头部冰冷。厥逆而恶寒为主证,发热、下利为或然症。

夜雨寄北:下利清谷不止。下利清谷就是泄泻时所泻之物清稀,并杂有不消化食物。

清谷就是排泄的大便中都是未消化的食物,就是我们说的吃什么拉什么,排的都是完谷,而不是正常大便。

不止,不停的意思。一直排的大便都是没消化的食物或者一直拉大便,腹泻不停止,而且拉的都是没消化的食物。

......

四逆加人参汤

原文:恶寒脉微而复利,利止亡血也,四逆加人参汤主之。《伤寒论》(385)

原方:甘草二两,炙  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  干姜一两半  人参一两  上四味,以水三升,煮取 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

注:

东子:本应下利,利止无可下,是亡津液,谓之亡血。亡血加人参也,可知后世谓当归川芎为补血药乃谬论也。

......

茯苓四逆汤

原文: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伤寒论》(69)

原方:茯苓四两  人参一两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甘草二两,炙  干姜一两半  上五味,以水五升,煮取 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二服。

医案:

龙志勇:患儿,男,22个月,营养一般。2016年12月15日初诊。从小体质偏弱,经常感冒,往往到医院吊水及服用退烧药治疗一周或半月余始愈,唯留时时咳喘,久久不愈。此次随妈妈至深圳游玩,不慎受寒,咳喘又复发,伴有发热。在某药店开处中药麻杏石甘汤加味(其中麻黄10克,有紫草、青黛),并处中成药“小儿至宝丸”予服。连服12天。服完后第二天,即出现发高热,唇口绯红,面红,无汗,微咳,无恶寒及鼻塞。急忙电话、微信求诊于我。起初,未及细问,先后开方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甘露消毒丹、麻黄升麻汤,历时4天而未有效果,始终发高热38~39.5℃,高热时妈妈给予布洛芬混悬液可汗出热退。第五天,又复热起38℃多,伴无汗,烦躁,少眠而吵闹,易惊,精神稍差,口唇绯红,舌尖及上下嘴唇溃疡,不渴,不喜饮,手足冷,舌苔白腻多涎,纳差,大便每天一次,小便偏少。突然醒悟,此患儿高热、面红、口腔溃疡当为虚阳浮越,小便不利、舌苔白腻乃水湿内郁。烦躁是茯苓四逆汤证的主证。遂处方:茯苓四逆汤、潜阳丹加味。茯苓30(剪碎),红参片10(剪碎),制附片10,甘草15,干姜10(剪碎),砂仁6(剪碎),白豆蔻6(剪碎),黄柏3。×1付,水煎熬。从下午始急煎上药45分钟后,取汁频频喂服。至晚上18点多,活动后有微微汗出,测体温37.7℃,精神好转,已不烦躁,口腔溃疡渐敛,想吃东西了。几经周折,终于峰回路转。第六天,再服上原方1付。到晚上测体温已37.1℃。口腔溃疡好转明显。面已不红。大小便畅。其后再服用原方1付巩固而愈。思考:之所以突然发高热、唇绯红,现在想来应是先前长时间(12天)服用麻杏石甘汤加味、“小儿至宝丸”,治疗咳喘之故。方中有炙麻黄10克量,连服12天,更有紫草、青黛、至宝丸等寒凉之药,寒凉之极甚,可想而知。小儿乃稚嫩之体,长时间服用麻黄剂以致阳气虚耗,加之寒凉之品的摧残,稚嫩之阳,焉有不虚!此高热实乃浮阳外越之危证!其后特意问小孩母亲,回忆起一开始高烧时没有流清涕、打喷嚏之症。如真是感寒当有此二症,还应有恶寒怕冷之症才是。浮阳外越之证是没有流清涕及喷嚏的。另,可惜的是,限于网诊形式,未能查得脉象。如果起病之初就能切得脉象,可能就不会历经如此磨难。感寒引起高热的脉象当是浮紧数,还应有渴喜冷饮之症当是。而浮阳外越之高热,脉象当是虚浮数,重按而减或弱。初接诊时,未能详加问诊,又予麻黄之剂连服4天。幸好及时醒悟,加之小儿服药亦未尽剂,转予茯苓四逆汤合潜阳丹加味,终于浮阳得潜,挽大厦于将倾。其中凶险,想来后怕!

......

通脉四逆汤

原文:1、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伤寒论》(317)

2、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原方:

伤寒论:甘草二两,炙  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其脉即出者愈。面色赤者,加葱九茎。腹中痛者,去葱加芍药二两。呕者,加生姜二两。咽痛者,去芍药加桔梗一两。利止脉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参二两。病皆与方相应者,乃服之。

金匮要略:附子大者一枚(生用) 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 甘草二两(炙)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斤二合,去滓,分温再服。

医案:

润土:杨某,男,一岁两个月。早产儿。患病后屡用西药效差。于是经常到我处用中药治疗感到效果满意。去年夏初此儿又患病,来时上午8时左右。上吐下泻、发热无汗 、面红耳赤、哭闹、舌质红苔薄。查体温38.5。据以前用药经验不加思索处以葛根汤。下午14.30患儿又来复诊,其母诉服药已两次诸症依然,发热更高自喂退热药也不起作用也不汗出。双目似闭非闭、时断时续低声哭叫。怎么哄也不行。查体温39.5。于是细问渴欲饮水否。其母说见其口干喂水却不饮。问小便如何,说小便色白不黄。又问大便如何,说大便或灰暗或绿。又摸其手足。手温足凉。接着又观察患儿神色。沉思良久。心想这不正是内寒外热的通脉四逆汤证。于是果断处以通脉四逆汤。处方:附子2克 干姜3克 生甘草4克。嘱煎半小时,分三服。第一服放凉后加童便5毫升服用。若第一服不吐。第二服可温服。每服间隔3小时。若有情况及时复诊。自患儿走后我的心就悬了起来。我想诸位同行都有同感。第二天患儿终于又来了。见患儿嬉笑如常,我悬着的心终于放下来了。问其母服药后情况。说尊我所嘱一服后哭叫渐止、继而入睡。4小时后方醒。此时体温渐降、面耳红赤渐退。继续喂二服。当晚12时喂三服。随后诸症消退。早上起来知饥索食、大便颜色已转黄。此次来是问还继续开药否。嘱把余药服完无不适停药,但要注意饮食。其母说此次发病就是乱食寒凉所致。在此之前也曾治疗几例少阴发热吐泻患儿。所以此次才敢果断应用通脉四逆汤。个中的战战兢兢只有过来人深知!

《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选》:黄××,男,11岁。原四川成都市学生。

【病史】1948年秋,初感全身不适,以后病情逐渐加重,神志昏迷,高热至40。c以上,腹泻。当时正值肠伤寒流行季节,原四川省立医院确诊为“正伤寒”,某专家认为,病已发展至极期,全身性中毒过重,已属不治之症。后由中医会诊,曾以大量犀角。羚羊角、紫雪丹等抢救。患儿虽高热退,腹泻止,而病势却更加沉重,四肢冰冷,脉欲绝,终至垂危。最后来诊,按少阴证下利虚脱论治,初诊机转,数诊痊愈。

【初诊】患儿连日来昏迷踡卧,面色灰白乌暗,形体枯瘦。脉伏微细欲绝,唯以细灯草试双鼻孔,尚有丝微气息。四肢厥逆,手冷过肘,足冷过膝,甚至通体肢肤厥冷。此为病邪已由阳入阴,发展为少阴阴寒极盛,阳气倾刻欲脱之险恶阶段。急用驱阴回阳,和中固脱之法,以大剂通脉四逆汤一剂灌服急救。处方      川附片120克(久煎) 干姜120克 炙甘草60克

【二诊】上方,连夜频频灌服,至翌日凌晨,患儿家长慌忙赶来连声说:“坏了坏了,服药后鼻中出血了!”范老立即回答:“好了好了,小儿有救了!”遂再诊。患儿外形、病状虽与昨日相似,但呼吸已稍见接续、均匀,初露回生之兆。宜继守原法,以通脉四逆倍加用量再服。处方      川附片500克 干姜500克 炙甘草250克

先以肥母鸡一只熬汤,另以鸡汤煎附片一个半小时,再入姜、草。服药后约两小时,患儿忽从鼻中流出紫黑色凝血两条,约三寸长,口中亦吐出若干血块。这时缓缓睁开双眼,神志开始清醒,并开口说:“我要吃白糕!”全家顿时破涕为笑,皆大欢喜。遂遵原方,再进四剂。

【三诊】患儿神志已完全清醒,语言自如,每日可进少量鸡汤等流质。面色青暗。舌质淡白,乌暗,无苔。上肢可活动,开始端碗进食,下肢僵硬,不能屈伸,四肢仍厥冷。病已开始好转,阳气渐复;但阴寒凝聚已深,尤以下肢为甚。原方稍加大曲酒为引,再服。上方又服一剂后,次日下肢即可慢慢屈伸。再服两剂,能下床缓步而行。服至十三剂,逐渐康复。

患者于1978年12月26日来函说:“三十年前,范老治好我的病以后,我于1953年参军,在部队还立了两次三等功,现在机械配件厂当钳工,身体一直很好。”

......

白通汤

原文: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伤寒论》(314)

原方:葱白四茎  干姜一两  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 一升,去滓,分温再服。

......

白通加猪胆汁汤

原文: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315)

原方:葱白四茎,干姜一两,附子一枚 生用 去皮 破八片,人尿五合,猪胆汁一合。

注:

察哈尔:在《伤寒论》中,有加猪胆汁的方子。

白通加猪胆汁汤,其实是正虚极邪盛极之时的表现,以白通汤回阳,以猪胆汁清热开窍。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与此类似。里面加人尿,与现代补充糖盐水类似,古代没有此法,只能用接近人体体液的人尿来解决这个问题。

关于猪胆汁,与由胆汁凝结而成的牛黄类似,与熊胆,羊胆汁,鸡胆汁,人胆汁作用类似。

它们都具有清热解毒,开窍醒神等作用。影响人体的途径与肥甘厚腻影响人体途径正好相反。胆汁在人体正是消化肉类的作用,肉类积滞多了,所以人体会产生上火的症状,所谓火毒即是。用这一类动物的胆汁或是胆汁的产品,则可以补充人类由于过食肉类导致胆汁相对不足产生的火热症状。

引伸而去,人类由于饮食结构改变而产生的病症可以借助动物类胆汁来治疗,比如高脂血症,脂肪肝,冠心病等等。

在产品上,如鸡胆汁分散片,熊胆粉,牛黄,马宝(胃肠中的结石),羊胆等等。

但是,出于保护动物的需要,少食肉类是很好的办法,少吃肉自然也就少了上火的症状,也就少用了动物胆汁这一类的药材,何苦吃了美味再吃苦味的胆汁来吃回去呢。

医案:沙丘沙:患者,女,48岁,本村农民。有咳喘病史30年,明显桶状胸,体瘦,于1991年春出现心衰,气喘加重,下肢浮肿,曾先后两次去广宗县医院住院治疗,病情缓解回家。于1991年5月14日,病情加重,端坐喘息,烦燥异常,数日饮食不进,双下肢浮肿,四肢冰冷,诊脉两手均无。家属也知病危,已着手治办殓衣。据证投以白通加猪胆汁汤:熟附子50.0 干姜30.0 葱白四根 加水600毫升,煎取200毫升,兑入童便200毫升,猪胆汁50毫升,分数次于一日内服完。一剂,烦燥稍减,两剂,脉博已能摸着。三剂,恢复如常人,回忆近几天之事,全然无知,如大梦初醒。以《外台》茯苓饮合当归四逆汤调理,存活半年。

讨论:在《伤寒论》,白通加猪胆汁汤的烦燥、厥逆、无脉是由于下利引起,本案的烦燥、厥逆、无脉是因肺心病,数日不进食所致。病因虽异,现证相同,故可用同一方剂治疗。可知经方实践,所关心的是特异的脉、证拘泥病因,也不必过多的病机分析,理论推演。另外,原方中用的是生附子,现生附子同家规定不准使用,我此方用的是制附子,故适当增加用量,以保证疗效。

当时是死马当活马医,加上我的查体的技术也不怎么样,就没进行心脏听诊,没测血压。按当时的情况,估计血压也测不到。已四五天未进食水,几乎没有小便。我只记录当时的实况,虽显的四诊不全,更能突出重点。

......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