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更另的科研历程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5-31

刘更另院士在多年考察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建立河北省燕山科学试验站”建议书。1995年此建议得到省委、省政府有关领导的高度重视。经省人民政府批准,省、市、县联
合投资建站,刘先生为建站选址走访了遵化、迁安、迁西几个县,最后选到迁西大黑汀水库西侧建站,这里风景优美,视野开阔,便于吸引外来学者在这里进行合作研究,并特别请中国建筑大师吴良镛院士为实验站设计。
1998年河北省燕山科学试验站在迁西县大黑汀水库西岸落成。在试验站建设中,走边建站边科研的路子,技术上主要以中国农业科学院为依托,承担了“燕山东段农业特色产业开发研究”、“燕山区水资源科学调节和生态重建”、“燕山区农牧系统耦合技术研究,”、“高效果品示范园区建设”等项目研究,形成了集科技集散、成果展示、技术培训、综合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科研基地,成为燕山地区技术开发服务中心。
科技兴县需要人才,刘更另先生先后为迁西请到了沈国舫、卢良恕、任继周、张子仪、范云六,连他自己等7名工程院院士和陈文新一名中科院院士给迁西县级干部和科技人员讲课、座谈和其他咨询活动。此外还邀请了白玉良、高中琪、邱建军以及36位博士、博士后和研究员,来迁西讲课、考察,有的还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3项,省级项目16项,市级项目25项。
刘更另院士深知,农技应用效果的好坏,取决于农民的科技素质。16年来,他举办各类科技讲座、培训60多场次,足迹走遍了迁西的山山水水;16年来,他悉心培养科技示范户20户,农业技术骨干上百名,许多户通过学科技、用科技成为远近闻名的致富能手,累计受益群众超过10万人。 燕山地区一般缺水,迁西县平均年降雨量为728毫米,最大降水量1172毫米。迁西县修了100个水库,号称百库县(实际上现有水库70多个),刘更另考察了全部水库,有的水库不蓄水,租给群众养鱼、养鸭,有的水库是病库,保安系数不高。刘更另院士向水利部门建议多安排资金修理现有水库,提高保安系数。对于迁西的“围山转”,刘先生根据雨量情况建议每块“围山转”多修“水窑”、“水柜”,实行就地蓄水,就地使用,效果很好,深受栗农欢迎。
1999年,刘更另考察分析燕山各县区具体情况,依据迁西山多、滩多、沟壑多的自然条件,倡导开发速生杨造林,增加农民收入,向县委提出发展速生杨产业建议,栽种杨树2000万株。三年中全县共营造速生杨10万亩,植树达650万株,森林覆盖率达46%。
2000年,刘更另到燕山深处考察,发现迁西县青山关,有保存完好的古长城建筑,是独特的旅游资源。据考证是戚继光下的一个“把总”驻地,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后来任继周院士看了,说是“无价之宝”。刘先生向唐山市委建议,开发为旅游景点。迁西县委、政府采纳他的建议,投资500多万元,对青
山关进行了修复,把居住在长城守营内的20户居民全部迁出,修水泥路10华里,改善了旅游基础条件,使之成为古长城的又一独特景观。按照刘先生的想法,要把“青山关”和“秦皇岛”的公路开通,使“北戴河”和“青山关”联系起来。既有白浪滔天的海洋风景,又有高耸入云的古老长城。使人们既可读竭石遗篇,又可仰继光伟业。把现代文化和灿烂的华夏文化结合起来,使人们进入更高的精神境界。
2000年6月,院士在中国工程院立项,在燕山科学试验站进行“燕山地区水土资源特点及其分析”院士咨询项目研究,通过三年项目实施,“燕山山区与京津唐秦城市群”一书提供给省委、省政府领导。2001年引进“南稻北栽,水稻旱种”项目,通过近三年在迁西县的新庄子、白庙子、三屯等乡镇试验。对胜泰、奇妙香、巴西陆稻等八个品种进行试验示范,胜泰等3个品种表现出良好的适应性和丰产性,节水50%以上,比当地品种增产10%以上,取得了较好的示范效果。
2004年,在刘更另等5位院士的推荐下,国家发改委“优质板栗高技术产业示范工程”项目落户迁西,成为唐山市第一个在国家立项的农业高技术项目,带动10万亩板栗标准示范园建设。
2005年,刘更另、任天志、邱建军、张士功建议迁西站申报农业部野外台站网络,为建设新农村探索经验,并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首先在迁西选点实施。 金秋十月,大地铺锦。“中国板栗之乡” ——迁西县又迎来了一个丰收年,汉儿庄张庄子村村民王春怀指着家中4万多斤板栗,笑得合不拢嘴,“我这全是托了刘院士的福啊!”原来,老王承包的500亩板栗园是县科技局和有关单位举办的示范点之一。几年来刘院士建议在板栗树下栽培蔬菜,实行立体种植,通过精耕细作,王春怀的栗园产量逐步提高,既收板栗,又收蔬菜,效益逐年增大,人们称他为“板栗大王”。
自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在刘院士的倡议下,栗磨的人工栽培技术在迁西开花结果。他带领几十名课题组人员风餐露宿,实验—失败—再实验—再失败,经过几百个日日夜夜,上千次失败,终于取得了重大突破,最高生物学转化率达到了128.5%,实现了国内外科技人员把栗磨(学名灰树花)变为人工栽培的梦想。如今全县栗磨栽培点遍及全县17个乡镇达4500户,年产鲜灰树花300万公斤,并创产值5000万元。本项目获河北省科技进步奖和唐山市市长特别奖。
“片麻岩山地栗园培肥技术及板栗专用肥研究”项目,成为山区致富的“金点子”。在刘更另的建议下,通过研究分析片麻岩土壤营养成分,燕山山区气候特点,针对板栗优良品种结果盛期树的叶片、栗蓬、栗皮、栗仁及不同物候期(雄花初花期、雄花盛花期、雄花末花期、幼果膨大期、采收期、落叶期)叶片氮、磷、钾、镁、铜、铁、锌、锰、硼等养分需求,提出合理的营养元素配比,研制开发出板栗专用肥,推广面积达15万亩,平均亩增产15.3公斤,增产幅度30%以上,累计增收9500万元。本项目获河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