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人无信不立,商鞅变法时是怎么确立自己的信誉的?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1-03-05
商鞅变法确立自己的信誉方法很简单,他自己上届去找人干活,然后当面给悬赏,这个在九年义务教育的语文书里面也有,好像就叫商鞅变法。
第2个回答  2021-03-05
在变法时立下规则,他找到当地的一位老百姓,让他配合自己,将城门口的柱子台搬运到一个地方,并当着全城老百姓给予他很高奖励。
第3个回答  2021-03-04

商鞅变法是中国历史上最早,也是最有名的改革运动之一。从那以后,秦国一天比一天强大,后来秦始皇能够灭掉六国,统一华夏,从根上说,就是靠的商鞅变法。商鞅原来是卫国人,他看到卫国太弱小,自己无法施展才华,就先后跑到魏国和秦国做官,最后终于实现了自己“富国强兵”的政治主张。自古人无信不立,商鞅变法时是怎么确立自己的信誉的?

商鞅的诚信典故

商鞅来到秦国后,先说服秦孝公接受了他的“强国之术”,其中心就是“有功必赏,有罪必罚;有令则行,有禁则止”。商鞅说,只有这样,才能改变秦国过去法纪松弛,官场腐败的风气。也才能鼓励百姓努力耕种,将士奋勇杀敌。

秦孝公听了他的主张,十分赞赏。决定把改革朝政的责任全权委托给商鞅,他封商鞅为左庶长,并当着全体大臣的面宣布:“今后有关变法的事情一概由左庶长来安排,谁敢违抗他,就是违抗我!变法正式开始了,商鞅想:现在我已经取得了君主的信任,但还没有取得官员和老百姓的信任。要想做到有令则行,有禁则止,就必须在全国上上下下建立起一种诚实、守信用的风气:使所有的人都知道什么是可以做,什么事不可以做。于是,他想出了一个办法。


这天早晨,京城南门口立起了一根三丈(战国时一丈约合现在的六尺)高的木杆,一位官员对围在一边看的人们说:“左庶长有令,谁把这根木杆扛到北门口,就赏给十两黄金。”大家一听,全都愣了,扛根木头就赏十两黄金,天下哪有这么好赚的钱哟?有的人还大着胆子走上前去,摸一摸,敲一敲,好像不相信那是一根木头杄子似的。琢磨了半天,谁也猜不透这位新来的左庶长到底是什么意思。越是猜不透,就越是没有人敢去扛。谁都怕扛过之后,不但得不到赏金,反而要落个意想不到的坏下场,至少也得被大家笑一番。

到了下午,围观的人越来越多,还是没有一个人去扛商鞅听说以后,又下了一道命令,把赏金增加到五十两黄金。围观的人听了这个数目,惊得舌头都吐出来了。这可是一笔大钱啊,左庶长这是想和老百姓开玩笑吧。这时,人群中有一个人说:“咱们秦国历来没有过重赏,现在又出了这么个新花样,今儿我倒要看看这位左庶长是不是又拿咱们老百姓耍笑!”说着,他走出人群,只见他挽起袖子,紧紧腰带,一哈腰,把木杆拔出来,扛在肩上就走。两个看守木杆的士兵像随从似的,紧紧跟在他身后,再后面就是嘻嘻哈哈看热闹的人群。这个队伍哄笑着,吵嚷着,穿过市区,一直来到北门。这儿早有一位官员等着了,他立刻请扛木头的人坐上车,拉着他去见商鞅。

人们又一窝蜂似地拥到商鞅办公的地方。不一会,那人从门里走了出来,手里真的捧着五十两黄金!大家全都惊呆了,个个都后悔刚才没去扛那根木头。第二天一旱,人们又都涌到南门口,看那里有没有树第二根木杆。这时,商鞅在卫士的簇拥下,来到南门口,他向众人说:“我受国君的委托,推行新法,为的是让咱们秦国强大起来。今后凡是按法令办事立功的,都有重赏,昨天扛木头的人就是大家的榜样;可谁要是胆敢违抗法令,我也定斩不饶!”说完,商鞅就叫人把新法的条文悬挂出来。

过了些日子,秦孝公听说了这件事,对商鞅开玩笑说:“先生可真敢花钱呀,照这么赏下去,寡人的黄金都得被您赏光了。”商鞅严肃地回答:“要变法,第一条就是取得大家的信任。我们重赏有功者,重罚有罪者,就可以树立起人人诚实守法的风气。到了那时候,您就不愁没有丰足的国库,也不愁没有强大的军队了。”后来,商鞅又严厉地惩罚了几个反对新法的大臣。秦孝公的太子不愿按法令办事,商鞅请示孝公之后,就把撺掇太子违法的太傅和太师抓起来,一个割了鼻子,一个在脸上刺了字。连太子本人也受了孝公的严厉训斥。人们都议论说:“太子犯法,尚且受罚,何况我们呢?”打这以后,商鞅定的各项法令都顺利地实施了,人们遵纪守法,争着为国家出力,谁也不敢私下里捣鬼。秦国从此就渐渐强大起来了。

以上是两则教育别人诚实守信的故事。曾参和商鞅面对的对象不同,他们的目的也有很大区别。一个是想把孩子教育成正直有为的人才,另一个则是为了达到变法革新的政治目的。但是,他们把诚实守信看得比什么都重要,为此付出一些代价也在所不惜。在这一点上,他们的看法倒是一样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