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仲永文言文一词多义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09

1. 伤仲永的一词多义

《伤仲永》文中的一词多义

一、“之”

1. 忽啼求之——代词,书写工具。

2. 借旁近与之——人称代词,他,仲永。

3. 传一乡秀才观之——代词,仲永写的诗。

4. 邑人奇之——代词,他,仲永。

5. 或以钱币乞之——代词,仲永的诗。

6. 余闻之也久——代词,仲永的事。

7. 于舅家见之——代词,他,仲永。

8. 不能称前时之闻——助词,的。

9. 受之天——代词,通悟。

10. 受之人——兼词,之于。

11.卒之为众人——助词,不译。

二、“于”

1、环谒于邑人——介词,到。

2、于舅家见之——介词,在。

3、贤于材人远矣——介词,比。

4、受于人者不至——介词,被,引出动作的对象。

三、“自”

1、并自为其名:自己

2、还自扬州:从。

四、“闻”

1、余闻之也久——动词,听说

2、不能称前时之闻 ——名词,名声

五、“然”

1、父利其然也 ——代词,这样

2、泯然众人矣 ——形容词词尾 。。的样子

2. 伤仲永 文言文 中的一词多意、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是:古义:“自是”组合意为“从此”。今义:判断动词)

或以钱币乞之(或:古义:不定代词,有的。 今义:或许,或者。)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文理:古义:文采和道理。 今义:表示文章,内容或语句方面的条理)

稍稍宾客其父(稍稍:古义:渐渐。 今义:稍微。)

泯然众人矣(众人:古义:平常人。 今义:许多人,大家。)

词类活用

形容词作意动词

“邑人奇之”之中的“奇”,是“以……为惊奇、诧异”的 意思

“父异焉”之中的“异”,是“对……感到惊异”的意思

名词作意动词

“父利其然”之中的“利”,是“以……为利”的意思

“宾客其父”之中的“宾客”,是“把……当作宾客”的意思

名词作状语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中的“日”名词作状语,是“每天”的意思

动词用作状语

“忽啼求之”中的“啼”,原是动词“出声哭”的意思,这里作状语“哭着”的意思

一词多义

自:

1.并自为其名(名词,自己)

2.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介词,从)

闻:

1. 余闻之也久(动词,听说)

2. 不能称前时之闻(名词,名声)

其:

1.其诗以养父母(代词,这)

2.稍稍宾客其父(代词,他的)

然:

1.父利其然也(代词,这样)

2.泯然众人矣(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宾客:

1.稍稍宾客其父(动词,以宾客之礼相待)

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名词,客人)

为:

1.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动词,作为)

2.卒之为众人(动词,成为)

贤:

1.贤于材人远矣:(胜过) (名词作动词)

2.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有才能)

3. 伤仲永一词多义所有的

之:

忽啼求之:它,代“书具”。

邑人奇之:他,指方仲永。

或以钱币乞之:他,指方仲永。

仲永之通悟:的,结构助词。

受之天也:于,介词。

不受之人:于,介词。

余闻之也久:这。指仲永聪明非常。

于;

环谒[于]邑人 于: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可以翻译为“向”。

[于]舅家见之 于:介词。引出动作的处所。可以翻译为“在”。

受[于]人 于:介词。在被动句中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自:a.自己,eg:并自为其名;b.从,eg: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闻:

a.听说,eg:余闻之也久;b.名声,eg:不能称前时之闻。

为:

a.动词,作为,eg:其读以养父母,收族为意;b.动词,成为,eg:卒之为众人。

贤 ;

贤于材人远矣 ( 超过)

如此其贤也 (有德行的;有才能的。)

其诗以养父母 或以钱币乞之

4. 伤仲永中的一词多义

● 其

◎ 第三人物代词,相当于“他(她)”、“他们(她们)”、“它(它们)”;“他(她)的”、“他们(她们)的”、“它(们)的”:各得~所。莫名~妙。三缄~口。独行~是。自食~果。

◎ 指示代词,相当于“那”、“那个”、“那些”:~他。~余。~次。文如~人。名副~实。言过~实。

◎ 那里面的:~中。只知~一,不知~二。

◎ 连词,相当于“如果”、“假使”:“~如是,熟能御之?”

◎ 助词,表示揣测、反诘、命令、劝勉:“~如土石何?”

◎ 词尾,在副词后:极~快乐。大概~。

● 于

◎ 介词(a.在,如“生~北京”;b.到,如“荣誉归~老师”;c.对,如“勤~学习”;d.向,如“出~自愿”;e.给,如“问道~盲”;f.自,从,如“取之~民”;g.表比较,如“重~泰山”;h.表被动,如“限~水平”)。

◎ 后缀(a.在形容词后,如“疏~防范”;b.在动词后,如“属~未来)。

● 焉

◎ 与介词“于”加代词“是”相当:心不在~。不复出~。

◎ 乃,才:必知乱之所自起,~能治之。

◎ 文言疑问词,怎么,哪儿:且~置土石?

◎ 文言助词:又何戚~。

● 自

◎ 本人,己身:~己。~家。~身。~白。~满。~诩。~馁。~重(zhòng )。~尊。~谦。~觉(jué )。~疚。~学。~圆其说。~惭形秽。~强不息。

◎ 从,由:~从。~古以来。

◎ 当然:~然。~不待言。~生~灭。放任~流。

◎ 假如:~非圣人,外宁必有内忧。

● 之

◎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心。

◎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计。不速~客。莫逆~交。

◎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为公”。

◎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度外。等闲视~。

◎ 代词,这,那:“~二虫,又何知”。

◎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

◎ 往,到:“吾欲~南海”。

5. 伤仲永 一词(字)多义

重点词语:利:认为…有利可图奇:对…感到惊奇宾客:以宾客之礼相待的意思通假字:通“攀”牵,引◆学习重点: 1.最后一段的议论讲了什么道理? 答:说明了人的天资与后天学习的关系,强调后天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答: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从道理上来说,原因是作者在后面的议论中所认为的那样.方仲永"卒之为众人",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既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3.你对题目是怎样理解的? 答:"伤"是"哀伤""感伤"之意.仲永,即方仲永,本文的一个"神童".文章以"伤仲永"为题,写的是可伤之事,说的是可"伤"之道理.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惋惜之情.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为实例,说明一个人有天分不足诗,唯有后天的教育与学习,才能让人精益求精,更上一层楼,才能够真正成才. 4.你怎样理解文中的"泯然众人矣"? 答:"泯然众人矣"一句点明结局,痛惜之意溢于言表,发人深省.再过七年以后,是方仲永的第三个阶段,才能衰竭,成为了普通人. 5.作者主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答:本文通过叙述方仲永因为父亲"不使学",而从神童到成为普通人的变化过程,说明天资固然重要,但没有好的后天的教育,再好的天赋也不可能得以发挥.告诉我们学习和教育对于人才的培养十分重要。

6. 伤仲永中有哪些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字

重点词语: 利:认为…有利可图奇:对…感到惊奇宾客:以宾客之礼相待的意思通假字:通“攀”牵,引 ◆学习重点: 1.最后一段的议论讲了什么道理? 答:说明了人的天资与后天学习的关系,强调后天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答: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从道理上来说,原因是作者在后面的议论中所认为的那样.方仲永"卒之为众人",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既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3.你对题目是怎样理解的? 答:"伤"是"哀伤""感伤"之意.仲永,即方仲永,本文的一个"神童".文章以"伤仲永"为题,写的是可伤之事,说的是可"伤"之道理.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惋惜之情.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为实例,说明一个人有天分不足诗,唯有后天的教育与学习,才能让人精益求精,更上一层楼,才能够真正成才. 4.你怎样理解文中的"泯然众人矣"? 答:"泯然众人矣"一句点明结局,痛惜之意溢于言表,发人深省.再过七年以后,是方仲永的第三个阶段,才能衰竭,成为了普通人. 5.作者主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答:本文通过叙述方仲永因为父亲"不使学",而从神童到成为普通人的变化过程,说明天资固然重要,但没有好的后天的教育,再好的天赋也不可能得以发挥.告诉我们学习和教育对于人才的培养十分重要!

记住我是Ada↙无语~~

7. 伤仲永一词多义焉

一词多义 自: 并自为其名(名词,自己) 2.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介词,从) 闻: 余闻之也久(动词,听说) 2. 不能称前时之闻(名词,名声) 其: 其诗以养父母(代词,这) 2.稍稍宾客其父(代词,他的) 然: 父利其然也(代词,这样) 2.泯然众人矣(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宾客: 稍稍宾客其父(动词,以宾客之礼相待) 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名词,客人) 为: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动词,作为) 2.卒之为众人(动词,成为) “之” 忽啼求之——代词,书写工具。

2. 借旁近与之——人称代词,他,仲永。 3. 传一乡秀才观之——代词,仲永写的诗。

4. 邑人奇之——代词,他,仲永。 5. 或以钱币乞之——代词,仲永的诗。

6. 余闻之也久——代词,仲永的事。 7. 于舅家见之——代词,他,仲永。

8. 不能称前时之闻——助词,的。 9. 受之天——代词,通悟。

10. 受之人——兼词,之于。 11.卒之为众人——助词,不译。

“于” 1、环谒于邑人——介词,到。 2、于舅家见之——介词,在。

3、贤于材人远矣——介词,比。 4、受于人者不至——介词,被,引出动作的对象。

自 并自为其名:自己 还自扬州:从。 闻 余闻之也久——动词,听说 不能称前时之闻 ——名词,名声 然 父利其然也 ——代词,这样 泯然众人矣 ——形容词词尾 。

的样子。

8. 急需 七上语文《伤仲永》中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词 1、先帝不以臣卑鄙 卑鄙 古:卑微,渺小 今: *** 2、由是感激 感激 古: 今: 3、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痛恨 古:痛恨,遗憾 今:怨恨 4、诚宜开张圣听 开张 古:推广 今:开业 5、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秋 古:时 今:秋天 一词多义 1、遗 (1)是以先帝简拔以遗(wèi)陛下。

(给予 ) (2)深追先帝遗(yí)诏 (遗留 ) 2、效 (1)恐托付不效。 (奏效 ) (2)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 (任务 ) 词类活用① 异,感到诧异。

② 奇,感到奇怪。③ 宾客,以宾客之礼相待。

④利,有利可图。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