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课笔记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6
                            听课笔记

        10月23日我陪同本校徐萍老师来婺源朱子中学参加上饶市授课比赛,一共听了10节课。时隔多年,再次感受比赛现场,感想颇多。课中我一直在思考郝老师说的“语文,教什么比怎么教重要”这句话,也试着寻找到佐藤学与课堂的关联点,迷茫中慢慢摸索。

        “教什么”好像是不用思考的问题,因为教学大纲有明确的规定,《教师教学用书》对单元教学、课时教学都有详细的指导,现在使用的部编版教材“单元导读”、“预习提示”、“课后练习”都有非常详细的说明,感觉可以开启“傻瓜式”教学模式,跟着教参教材,“依葫芦画瓢”就可以了。去年省里的一位资深教研员来我们学校指导时就是这样对我们的老师说的。昨天课程上,郝老师提出“语文,教什么比怎么教重要”,再次引发我的思考。

      “教什么”应该就是教师对教材的处理。纵观这两天听到的十节课,老师们对教材都有自己的处理。第一节课《观沧海》重在朗读指导训练及领悟诗人博大的胸襟;第二节课《走一步再走一步》重在心理分析体悟情感;第三节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分析了整篇文章的内容及主旨;第四节课《雨的四季》重在朗读指导与熏陶,感受雨的美,体会作者对雨的爱;第五节课《狼》重在分析屠户与狼之间的斗争;第六节课《昆明的雨》意在通过抓关键词体会文章的美;第七节《三峡》重在通过朗读,读懂文章;第八节课《昆明的雨》侧重赏析品味语言;第九节和第十节课都是《湖心亭看雪》,第九节重在以“情”为线理解文章,第十节重在以文为序,读懂作者。

      这十节课老师们都对教材做了相应的处理,但教材处理是否得当就体现了老师的功底,正如王荣生教授说,教师对教材的处理最能体现教师的教学水平。结合上面十节课以及个人的一些体验,我认为,好的教材处理应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应有文体意识。不同的文体语言表达也会不相同。例如,散文诗,它既具有散文的特性又有诗一样的语言,那我们处理教材时就要突出它的这一特点。《雨的四季》这篇文章教师处理得非常好,整个教学设计非常美,甚至连过渡语都富有诗意,整堂课教师、学生、文章融为一体,非常和谐。

2.应有课型意识。新授课,复习课;讲读课,自读课,课型不同,对教材的处理也应不同。自读课指导了阅读方法后,就应该放手让学生去体验去尝试。自读课的具体处理,值得深究。

3.应有精准意识。一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我们不能在一堂课上呈现所有知识,我们得学会取舍,并且能“忍痛割爱”,始终秉持“一课一得”的原则,围绕中心,突出重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节课竟然分析了文章的所有内容,虽然学生配合较好,课堂比较流畅,但总给人“蜻蜓点水”之感,没有突出重点,也就没有亮点。

4.应有“主体”意识。“主体”这个词,我们说的多,做的少。处理教材时,我们应分析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了解他们的“最近发展区”,找到学生与教材的链接点。这个链接点非常重要,这就好像是我们投入水中的一块石头,好的链接点应该能“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一点应是最难的。这块“石头”的大小取决于老师的专业水平与综合素养,“扔石头”的力度取决于教师的教学理念与课堂掌控能力。

5.应有“课程”意识。佐藤学先生说:“所谓课程,一言以蔽之就是’学习的经验’”。郝老师认为“课程是英雄的旅程”。我们一课一课的学习构成课程,那我们这堂课的处理就应该考虑到学生能有多少收获,能习得怎样的经验延伸到下一次的学习中。不能为讲一课而讲一课,每一篇课文都只是我们的案例。《雨的四季》这节课的朗读指导非常到位,整个课堂的朗读非常美,再加上老师的个人魅力,对学生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肯定会有学生因此而爱上朗读,这就是课堂的延伸教育,也是课堂的成功之处。

    想好了“教什么”,下一步才是“怎么教”的问题。我们经常说“教无定法”,也说“条条大路通罗马”,是“直线闯入”还是“曲径通幽”,我想这取决于教师的个人教学风格。但无论怎样风格的教学设计,我认为都应该有以下几个特点:

1.目标明确。我们可以用PPT直接呈现目标,也可以体现在教学环节中。

2.层次分明。我们所设计的教学环节应该围绕中心,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每一个环节应是环环相扣,梯度上升。《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了三个环节:先走一步:“走进课文”;再走一步“走进心理”;走出课文“走进生命”。这个教学设计非常巧妙,层次分明,重点突出,梯度明显,而且与课文的主旨结合非常紧密,体现了构思者的匠心,也体现了该老师对文本的深入理解。

3.主体突出。我们所有的教学设计都应是为学生服务的,我们只是“拐杖”,甚至只是“指一个方向”,然后让学生各自“小马过河”,学生各自体验,各自收获。我们更多的应是“引”,让学生在课堂尽情“攀登”,遇到实在过不去的“鸿沟”,老师适时“导”,学生就会有恍然大悟之感,幸福感倍增。这一点相对难做到,老师对课堂都有很强的“把控欲”,特别是这种赛课,老师们都想呈现完美课堂,不想“节外生枝”,因此往往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4.独具慧心。一堂课里如果有一两个出人意料的设计,那会让人产生眼前一亮之感。例如,《昆明的雨》一课中,老师引导学生分析“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这一句时,问学生“滑嫩鲜香”之间为什么使用逗号,然后引导学生读句子,这个时候的朗读真令人“垂涎三尺”,语文味尽显。再有把板书设计成心形图案,“美”字,“笑”字,图画之类等,都为整个课堂添色不少。

      高山仰止,钻之弥坚。究竟怎样才是一堂好的语文课,暂无准确定论。但我想,正如佐藤学先生提倡的“润泽的教室”一样,老师和孩子们,甚至听课老师都是放松的,注意力集中的,有思考的,自然的,和谐的,有成长的,这样的课堂应是我们都喜爱的,在这样的课堂里我们都应是幸福的。

                                          2019.10.26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