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重庆璧山的词语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10

1.描写重庆的好词佳句

山城夜景,一得益于起伏的地势和依山而上的重重楼房。

每当夜色降临,万家灯火高低辉映,如漫天星 汉,极为瑰丽;二得益于两江环抱,双桥相邻。江中百舸争流,流光溢彩。

桥面千红万紫,宛如游龙,动静有 别,有似不夜之天。 初夜时分,以繁华区灯饰群为中心,干道和桥梁华灯为纽带,万家民居灯火为背景,层 见叠出,构成一片高低井然、错落有致、曲直相映、远近互衬的灯的海洋。

车辆舟船流光,不停穿梭于茫茫灯 海之中,且依稀飞起喇叭、汽笛、欢笑、笙歌之声,给夜山城平添无限动感与生机。更兼两江波澄银树,浪卷 金花,满天繁星似人间灯火,遍地华灯若天河群星,上下浑然一体,五彩交相辉映,俯仰顾盼,情境各异,如 梦如幻,如诗如歌,堪足撩人耳目,动人心旌。

重庆的夜景是公认的比上海和香港还要漂亮的地方,你可以登 高俯瞰两江风景,也可以游江观夜景。重庆著名的一棵树观景台,于02年新建一观景楼,门票15,观景台有一 大的停车场,你可以自行开车前往,夜空中的重庆,俯瞰江中点点灯光,犹如闪烁的星星掉多在水里,亦真亦 幻。

你也可以乘坐重庆著名的满江红游船,环游重庆市区,别有一番风味。 立缙云山脉,看秋池涨满。

坐朝天码头,分两江太极。 享山水环抱,使刚柔并济。

复巴山夜雨,单重庆之名。 一门朝天月如钩, 两江春水向东流。

三岸桃花笙歌舞, 四堤杨柳车马悠。 十桥飞渡傲寰球, 百丈高屋咏春秋。

千里云山星天远, 万家灯火画中游。 希望能帮的上你。

2.形容“重庆”的词语有哪些

鸟语花香、湖光山色、水天一色、碧空万里、风光旖旎

一、鸟语花香 [ niǎo yǔ huā xiāng ]

【解释】:鸟叫得好听,花开得喷香。形容春天的美好景象。

【出自】:清·李渔《比目鱼·肥遁》:一路行来,山青水绿,鸟语花香,真是个好风景也。

【翻译】:一路走来,山青水绿,鸟叫得好听,花开得喷香。真是个好地方啊。

二、湖光山色 [ hú guāng shān sè ]

【解释】:湖的风光,山的景色。指有水有山,风景秀丽。

【出自】: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三十五回:园内轩窗四启,看着湖光山色,真如仙境。

【翻译】:园子里把窗户都打开,看着湖的风光,山的景色,真的像神仙住的地方。

三、水天一色 [ shuǐ tiān yī sè ]

【解释】:水光与天色相浑。形容水天相接的辽阔景象。

【出自】:唐·王勃《滕王阁诗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翻译】:阳光映射下的彩霞与孤雁一起飞翔,秋水碧绿,同长天相连,天空映在水中,水光与天色相浑。

四、碧空万里 [ bì kōng wàn lǐ ]

【解释】:万里:指面积大,距离长。形容天气晴朗。

【出自】:权延赤《走下圣坛的周恩来·休息与娱乐》:“冰峰林立,白云徜徉其间;碧空万里,与皑皑白雪上下辉映,幻化流转着七彩光芒。”

五、风光旖旎 [ fēng guāng yǐ nǐ ]

【解释】:形容景色柔和美好。

【出自】:秦牧《花市》:“人们怎能不热爱这个风光旖旎的南国花市,怎能不从这个盛大的花市享受着生活的温馨呢!”

3.璧山的简介

璧山,自唐至德二年建县至今,几度兴废,跨越了1200多年时间长河,称得上历史悠久;璧山,钟灵毓秀,人文荟萃,古代出过“抗疏贤臣”、“史志良才”,近代又有红岩英烈,抗美英雄,真可谓是人杰地灵;璧山,“环境皆山,两江夹送”,山川形胜,地势险要,扼渝州之咽喉,为重庆之屏障,有金剑山之雄,青龙湖之秀,凉亭关之险,璧温泉之幽,被郭沫若先生盛赞为“黛山秀湖”;璧山,土地肥沃,物产丰饶,有黄花之芬芳,巴缎之斑斓,来凤鱼之鲜美,璧山玉之刚润,不愧称“巴渝名区”。

勤劳聪慧的璧山儿女,怀着对家乡的无比热爱之情,投入到璧山经济社会建设的大潮,绘就了一幅璧山继往开来的壮美画卷。正是:玉映重壁山映山,双河连江源为源。

常思状元报国志,笑看璧玉谱新篇。 而今,承载璧山厚重深蕴的人文历史,携“巴渝名区”之耀,“西部鞋都”之辉,一个繁荣、开放、文明、效率、平安、和谐的新璧山必将成为重庆和中国西部一颗璀璨的明珠! 在五千年前,璧山就已有先民劳动生息。

春秋战国时,县境为巴国地。周慎觐王五年(公元前316年),秦灭巴。

周赧王元年(公元前314年),秦置巴郡江州县,今县域为江州县属地。据清同治4年《璧山县志》载:璧山“禹贡梁州之域,周为巴子国地,秦灭巴置巴郡为巴郡地,汉为巴郡地属益州,三国属蜀汉,晋为巴郡地属梁州,宋齐俱为巴郡地属益州,隋为巴江津二县地属渝州”。

两汉时期,璧山境内经济发展已呈较高水平,来凤就设有驿站,成为成都至重庆的交通要道。东汉时期,璧山境内就已流行雕刻精美的画像石棺作为墓葬方式。

璧山自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建县。据唐《元和郡县图志》(公元806年)记载:“壁山县,本江津、万寿、巴三县地,……川中有一孤山,西北二面险峻,东南面稍平,土人号为重壁山,至德二年(公元757年)置县,因山为名。”

唐置县 时,隶属渝州,其时县域包括今县境全部及今永川市、沙坪坝区含谷镇、北碚区澄江镇。 唐大历十一年(776年),分壁山县西南部分地置永川县。

北宋崇宁元年(1102年),渝州改名恭州,壁山县隶属恭州。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升恭州为重庆府,壁山县属之,县辖双溪、多昆、含谷、王来、依来五镇。

元初,壁山县屡遭兵灾。元朝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以壁山“地广人稀”并入巴县。

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复置壁山县,属重庆府,清康熙元年(1662年),以“户口尚少,停壁山县铨,以永并治之”(即由永川县代管)。清雍正七年(1729年),复置壁山县,改名“壁山”为“璧山”,隶属川东道重庆府。

民国3年(1914年),璧山县属四川省东川道。民国17年撤销道,直属四川省。

民国25年(1935年),四川省下设行政督察区,璧山县属四川省第三行政督察区。 1949年12月1日璧山县解放,属川东区巴县行政专员公署管辖。

是年12月20日,巴县行政专员公署改驻璧山,更名璧山行政专员公署。1951年4月,璧山专署迁至江津,改名江津专区,属之。

1960年江津专署迁往永川。1968年,江津专区更名江津地区,属江津地区。

1981年,江津地区更名为永川地区,属永川地区。1983年4月1日,永川地区与重庆市合并,璧山县属重庆市辖。

1997年重庆设立直辖市,璧山县隶属重庆市。 唐置璧山县时,县署在今璧城街道。

清雍正七年复置璧山县制时,因县城残破,衙署无存,短时寄治来凤驿。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县令奉文在今璧城重建。

此后,民国时的县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县人民 *** 所在地一直在今璧城街道。 璧山县位于重庆市以西,东经106 。

02'至东经106。20',北纬29。

17'至29。53'。

东西宽15.5公里,南北长66.5公里,县域面积915平方公里。东邻沙坪坝、九龙坡;南界江津;西连铜梁、永川;北接合川、北碚。

璧山地处重庆西大门,是川东、川北、渝西各县市到重庆的交通要道。1995年7月成渝高速公路开通后,从县城以南15公里的青杠街道上高速公路至重庆(陈家坪),里程为23公里。

璧山县地质构造属川东南弧形构造带,华蓥山复式背斜中的温塘峡背(东山)与沥青峡背斜(西山)之间。据清同治四年《璧山县志》载:璧山“形如柳叶,四壁皆山,外高中平”。

境东有缙云山,西有巴岳山,东山、西山为天然屏障,海拔分别在500-810米和500-885米之间,两山夹一槽,中部系丘陵地带,海拔在270-400米之间。东西山面积约161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17.6%,丘陵面积753平方公里,占82.4%。

县域地表水属外流水系,有大小溪河75条。其中,璧南河系长江一级支流,全长73.1公里,在江津油溪注入长江;璧北河全长37公里,在北碚澄江注入嘉陵江;梅江河流经璧山西部各乡镇,全长53公里。

境内植物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自然植被以常绿针叶林为主,竹林次之。常绿针叶林以马尾松为主、杉柏为辅。

森林面积329799亩,县城公共绿地面积164416平方米。 自然地理 璧山县地处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湿润,雨量充沛,四季分明。

具有春旱、夏热、秋迟、冬暖、无霜期长以及风速小、湿度大、日照少、云雾绵雨多的特点。年平均气温18.3℃,。

4.重庆璧山的简介

编辑本段|回到顶部历史沿革 璧山县位于重庆直辖市西部近郊,距重庆主城区37公里。

全县幅员面积915平方公里,辖2个街道、10个镇、1个乡,总人口61.99万人。近年来,在市委、市 *** 的正确领导下,璧山县坚持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努力凝聚人心,科学谋划发展,充分发挥紧邻主城区的特殊区位优势,大力实施城郊型经济发展战略,抢抓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重庆直辖三大历史机遇,按照建设三大基地(优质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工业品生产配套基地、生态旅游休闲度假基地),推进三个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和种植大户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培育三大市场(中国西部鞋都、丁家花卉苗木基地、青杠特色消费市场),强化三大基础(道路交通、信息网络、生态环境),加强三大建设(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的思路推动全县工作,取得一定成效。

璧山已建成全国新农村建设电气化示范县、全国生态农业示范县、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县、全国农村党员干部实用技术培训先进县、全国农村电网改造先进县、全国幼儿教育先进县、全国教育督导工作先进县、全国科普示范县、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重庆市双拥模范县、重庆市初级卫生保健达标县、重庆市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命名为中国西部鞋都,县城创建为国家级卫生县城和市级山水园林城市。 在五千年前,璧山就已有先民劳动生息。

春秋战国时,县境为巴国地。周慎觐王五年(公元前316年),秦灭巴。

周赧王元年(公元前314年),秦置巴郡江州县,今县域为江州县属地。据清同治4年《璧山县志》载:璧山“禹贡梁州之域,周为巴子国地,秦灭巴置巴郡为巴郡地,汉为巴郡地属益州,三国属蜀汉,晋为巴郡地属梁州,宋齐俱为巴郡地属益州,隋为巴江津二县地属渝州”。

两汉时期,璧山境内经济发展已呈较高水平,来凤就设有驿站,成为成都至重庆的交通要道。东汉时期,璧山境内就已流行雕刻精美的画像石棺作为墓葬方式。

璧山建县于东汉到蜀汉之间,名为常安县,隶属巴郡。《太平寰宇记》载:“蜀汉时,巴郡领县六 :江州、枳、临江、平都、乐城、常安。”

这里说的枳,是涪陵;平都,是丰都;乐城,在南川、遵义一带;临江,在现在的合川、北碚一带;常安,是璧山、永川、荣昌、铜梁、大足一带了,县府应该在王来驿(现在的来凤驿)。璧山这个地方当时是蜀将张嶷负责修复的驿道的地方,是蜀国去吴国的必经之地,也是紧邻巴郡(重庆)的屏障之一,常安县很宽广,因为东汉末年和蜀汉时期,这里兵祸连年,地广人稀。

故在蜀后主刘禅降晋前废之,并入江州县,临江也废而并入江州,这时是江州县的辖区最大的时候,才应该是《词源》和《重庆府志》记述的那样宽广。 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据唐《元和郡县图志》(公元806年)记载:“壁山县,本江津、万寿、巴三县地,……川中有一孤山,西北二面险峻,东南面稍平,土人号为重壁山(今茅莱山),至德二年(公元757年)置县,因山为名。”

唐置县时,隶属渝州,其时县域包括今县境全部及今永川区全境、铜梁东南部、北碚南面小部,沙坪坝和九龙坡中梁山以西部分、江津长江北岸, 县府驻地在壁山镇(今璧城街道)。 唐大历十一年(公元776年),分壁山县西南部分地置永川县。

北宋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渝州改名恭州,壁山县隶属恭州。 南宋淳熙十六年(公元1189年),升恭州为重庆府,壁山县属之,县辖双溪、多昆、含谷、王来、依来五镇。

元初,壁山县屡遭兵灾。 元朝至元二十二年(公元1285年),以壁山“地广人稀”并入巴县。

明成化十九年(公元1483年),复置壁山县,属重庆府,原辖地不变,分为十里百甲,龙溪里、普安里、燕平里、磨滩里、壁山里、水东里、枫香里、横山里、登云里、沙山里为县十里, 县府驻地壁山里(今璧城街道)。 明朝嘉靖十一年(公元1532年),壁山改壁为璧,称为璧山。

究其原因,是“昔人云四山如璧,又云山出白石,明润如玉,故名璧山。”(明朝江朝宗《新建璧山县记》)。

清初,全县改编为二里十三甲。 清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以“户口尚少,停壁山县铨,以永并治之”(即由永川县代管)。

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复置璧山县,隶属川东道重庆府,原辖地基本不变。 清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95年),巴县缙云山(包括北温泉)以西之西祥里(后更名为依来里)划归璧山,全县便有磨滩里(福禄里,简称福里,在县中部)七甲,登云里(简称登里,在县南部)六甲,西祥里(依来里,简称依里,在县北部)八甲,共三里二十一甲。

清光绪初年,全县辖三里37场5段,县府驻地改名本城场(今璧城街道)。 民国3年(公元1914年),璧山县属四川省东川道。

民国4年(公元1915年),增设临江场,全县行政区划改为38场5段。 民国17年(公元1928年),撤销道,直属四川省。

民国24年(公元1935年),试行新县制,全县行政区划为3个区,40个联保和1个试验乡,县府驻地更名为璧山镇。 民国25年(公元1936年),四川省下。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