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06《童年不可错过的文学课》读后感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1
这本书按照文体的方式串编了张祖庆老师的19节课堂实录。每一节课都按照文本再现——课堂实录——教学品鉴这三个模式完整展现了一节课从教什么到怎么教再到教学反思的完整流程。给我一个不会上课的小学语文老师给予了很大的触动, 慢慢地我知道怎样去品析文本,怎样去引导学生思考,每一节课详细地介绍老师上课的每一句话,有些调控课堂的话语也真实地记录了下来,比如学生沉默时,老师说“电脑在刚刚开启的时候就是需要慢慢地等待的,人脑开启也是这样,有的同学在检索、检索、检索······”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后,课堂静默没有学生发言,老师这时候没有着急,在鼓励学生沉思,肯定学生这种安静的状态,这正是一名特级教师具备的教学机智!还有一处,课堂学生鼓掌声音很小,课堂气氛很沉闷,老师这样引导“停!来看看张老师是怎么鼓掌的。张老师听过一句很经典的话,什么话呢?会鼓掌的人都是情商很高的人。你们相不相信这句话?好,我看看情商高的人在哪里——”安静几秒钟后,全班掌声响起!这样真实的情景我们每个老师在课堂上都会遇见,抛出一个问题学生不回答,设计一个环节学生很拘谨,我们遇到这样的问题在心理默默着急,暗暗气学生不配合,观看名师的课却发觉学生那么配合,以为是精挑细选的好学生来捧名师的场,其实不是的,是名师对学生心理的了解,用如沐春风的语言给学生营造课堂上的安全感造就了精彩的课堂,课堂的精彩, 是师生的相互生成,这19节课好在真实、真诚。

这一系列课程中我个人认为最有趣、最有前瞻性的课是整本书的阅读教学,采用部编教材后,特别强调整本书的阅读教学,张祖庆老师高屋建瓴,深入浅出,毫无保留地给我们展示了他对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思考和实践,每一节课相似又不相同, 每一本书都依照书的不同类型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生用正确的方法去读书,总体的教学环节可以分成三个部分:一、大致了解主要内容,二、关注书中的细节、印象深刻的部分,三、聚焦书的内涵、情感。将读书与绘本、电影相结合,是那么地巧妙, 这里又是那么地不可替代,有的时候用文字更具深情和想象的空间,用电影片段直观传达的信息量大,用图片直观概括性强同时也具有想象的空间,我想每一个环节张老师选取的素材都是思考再三,选出一个最优化的教学方法,具有不可替代性。

在《罗伯特的三次报复行动中》,张老师运用了预测的方法猜着学完了一本书,这种阅读策略在三年级上学期的时候专门学习过,但部编版教材刚出来的时候很多老师很迷茫,不知道这种阅读策略怎么融入课堂,是教内容还是教策略?张老师这节课就给我们很好的示范:张老师选择了这一本故事性强的书,文章运用情节反复的循环结构,结构相似但情节又有所不同,从封面到情节一步步猜下去,一边猜一边出示书的关键段落和自己的想法进行对比,不断修正自己的想法,越猜越接近,教学生可以从封面、前文、文本线索这三个方面进行猜想,一边学一边用,但也不完全在教策略,在这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中,老师让学生进行小练笔,体会文中主角的心情,教导学生要对老师进行感恩。从策略到品读内容最后到文本的升华,我们明白“导读”是核心,“猜读”是手段。不得不佩服张老师精妙有深度的构思,每一节课都是一件值得层层剖析得艺术品,每一遍读都会有新的心得体会,能学习到张老师的一点课堂上的皮毛就已经很庆幸了。高山仰止!

还有《草房子》一书中老师给我们展示了读书会的分享流程,交流文章中的人物、情节,并对不懂得情节进行质疑,找到人物成长得关键事件。老师循循善诱,给每个学生的回答给予欣赏的肯定,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对于桑桑这个人物,去辩论哪一件事对于桑桑的心灵成长作用更大呢?找到学生思考的矛盾点,没有去否定,没有直接让老师讲,而是去激发碰撞学生思维的火花。《灵犬莱西》和《忠犬八公》两篇都是写狗的动物小说,却用了不同的教学方法体会人狗情深,这不像是上课,我看着眼前的字幕浮现的画面,好像是在茶馆里老师和学生一起喝下午茶聊聊书聊聊感想,这样的深情的师生情感联结不正是我们一直在追求的师生平等对话的课堂吗?张老师太了解孩子了,他不把他们当小孩看,他把每一个孩子都看成一个个有想法的小大人,在课堂上鼓励他们发出自己内心深处真实的声音,鼓励他们深入思考。这是闪着光芒的智慧名师!高山仰止!

想追求的完美课堂不正是张老师这样放松灵动、沉思有趣的语文课吗?简而丰的教学艺术生成了一堂堂经典的课,张老师像远方的一座灯塔,照亮黑暗中的迷茫,点燃内心的希望和热爱!

后面附上我读书的几张读书笔记: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