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鸣镛生平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6-27

张鸣镛出生于书香门第,他的高祖父张振夔以其刚正不阿的品格影响了家族,曾任县学教谕并在多个书院任教,晚年在乐清梅溪书院主讲直至去世,著有《介轩集》。家族成员多为读书人,如张鸣镛的父亲张肇麟,虽早年家道中落,但他积极进取,创办永嘉第二高等小学并担任校长。张鸣镛本人自幼学业优异,对数学尤其热爱,曾写下对联表达对数学的追求。


1943年,张鸣镛在抗战背景下独自进入敌占区寻找被俘的大哥,展现了勇敢与胆识。战后,他进入浙江大学数学系,在著名数学家苏步青和陈建功的指导下迅速成长。1950年,他发表了微分几何领域的论文,超越了当时的研究成果,论文被国际同行引用。同时,他还进行函数论研究,大学毕业后成为助教期间,发表了多篇重要论文。


在社会活动中,张鸣镛积极参与各类事务,如撰写挽联悼念遇难的同学,推动文字改革,并在教学之余编写新文字教材。1952年,数学系调整导致他转至厦门大学,尽管条件艰苦,他仍与同事共同建立数学中心,培养人才,取得了显著科研成果。张鸣镛的研究工作被国际认可,他的论文中的常数被称为“张鸣镛常数”,并被收入教学大纲。


然而,1957年的“反右”运动使他的学术生涯遭受挫折,被迫离开数学研究主流。尽管如此,他在逆境中坚持自学,晚年还致力于编写书籍和教学。不幸的是,张鸣镛在1986年去世,他的去世被评价为中国数学界的重大损失,他的才华、坚韧和对数学的热爱都令人深感惋惜。


扩展资料

张鸣镛(1926--1986),教授。浙江温州人。1948年毕业于浙江大学数学系。建国后,历任厦门大学讲师、教授、数学系副主任,福建省数学会副理事长。撰有论文《芬斯勒流空间的子空间的平均曲率》、《黎曼曲面》《凸区域的一个遮盖定理》,著有《现代分析基础》。为陈景润的老师。